集冷靜、熱情於一身的現代疾病把脈者

新穎生醫曾錙翎:「做研究要一步一腳印,越穩,失敗機率就越低。」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6-11-18
創業後,曾錙翎體認到決策必須更明快果決,絕不讓情感凌駕理智。

擁有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國家癌症研究院多年研究資歷的曾錙翎,回台後專注生物標記發展,於2013年獲頒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的創新女傑獎。十餘年開發的技術平台於2014年第三季衍生新穎生醫。曾錙翎在冷靜CEO與熱情科學家之間取得平衡,要逐步將新穎推向國際舞台;而與歐洲大藥廠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成果,亦陸續於國際糖尿病聯盟亞太年會、美國腎臟醫學會年會中發表。


文/蔡立勳 圖/楊傑名

2014年10月,衍生自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新穎生醫,主打發展純熟的生物標記技術平台,技轉金和募得資金,雙雙寫下工研院紀錄新高,知名股東包括國發基金、益鼎創投等。

新穎成立伊始,即推出糖尿病腎病變檢驗產品「DNlite遠腎佳檢測法」,利用檢測尿液中的生物標記,進行早期糖尿病腎病變篩檢,可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腎病變管理照護,免於洗腎之苦。

今年10月下旬,在台北舉行的國際糖尿病聯盟亞太年會(IDF-WPR)上,新穎生醫首度公開發表與歐洲大藥廠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的合作成果。

根據百靈佳殷格翰將DNlite運用在旗下MARLINA-T2D™的三期全球臨床試驗結果,除了再度證實DNlite能用於糖尿病腎病變的疾病程度指標,更加突破之處,是發現對於糖尿病用藥的監控,可做為早期腎臟病變監控指標,提供糖尿病患者個人化治療方案參考。

此項成果,也將於11月中旬,在全球最大的腎臟醫學會議——由美國腎臟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舉辦的年度大會中發表更完整的成果。

不僅如此,新穎也與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合作,發現DNlite不論用在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助於早期篩檢糖尿病腎併發症風險。

其中,在追蹤2年多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更觀察到有潛力做為腎功能惡化的評估指標。

這套生物標記技術,也正是新穎董事長暨總經理曾錙翎一步一腳印所打造。

生物標記在新藥開發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好的生物標記能對疾病進程、療效與安全性進行預測,更是近年來精準醫療包含標靶療法、免疫療法等熱門主流最關鍵的開發根本。

走進新穎,一身黑色套裝的曾錙翎,神情展現自信與幹練。外表嚴肅的她,談起公司的經營哲學、策略,顯得冷靜、謹慎;但提及最熱愛的生物科技研究,則有如分享畢生所藏,熱情、侃侃而談…。

一本科幻小說啟蒙生物科技志向

曾錙翎是工研院歷來升遷最快速的女性主管。而現行使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一詞,早年各種翻譯名詞不一,最後在由她與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進行自體免疫和肝癌生物標記開發計畫時提出後,自此成為公認的定名。

國一時,入學智力測驗在班上排行第一的曾錙翎,有天收到同班同學送的科幻小說—美國記者兼小說家David Rorvik撰寫的《照他的形象》(In his Image: The Cloning of a Man)。

書中詳實刻畫複製人技術,不僅讓她信以為真,對生物科技的生動描述,也讓原本就對生命科學備感興趣的她,更加確定志向。不過,曾錙翎也意外發現,原來小說的扉頁寫著:「大多數早產兒都是智能不足。」這般略帶挑釁的行為,讓身為早產兒的她哭笑不得。

1988年,自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現為生命科學系)畢業後,曾錙翎進入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完成碩士階段的研究,「這是我唸書的轉捩點。」

她回憶,當時分生所剛成立,但初生之犢不畏虎,「大家都很有志氣,目標就是要做出world-leading(領先全球)的東西。」此信念深深影響她至今。

有次在所內研討會,曾錙翎分別從兩名台灣、美國博士生的報告過程中,發現其中的邏輯、思路相當不同,「國外訓練的學生批判性比較強,不容易服從權威。」

這一點,在她1993年負笈到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 CSHL)攻讀博士時,也得到驗證。曾錙翎回憶,後來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口試委員「明明知道你應該懂,但就是一直針對同個問題不斷挑戰你。」

這讓來自台灣、對生物科技滿腔熱情的曾錙翎,面臨人生的首次文化衝擊。

笑稱當時差點落淚的她認為,「這是一種很不一樣的訓練,或許你的觀念是對的,但就是要反覆思考、答辯,讓你不會服從權威。」她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站在講台上的人位高權重,「大家一樣會很無情地提問。」

疾病的現代把脈者

當時,冷泉港實驗室以基礎科學見長,也是全球最頂尖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赴該所深造的華人寥寥可數。

求知若渴的曾錙翎像海綿一樣,善用空檔,在這6年中,不僅拿到博士學位,也修電腦等跨領域課程,以及參與各類跨國和跨領域的會議。

也因為科技發展太快,1970年代開始興起的分子生物學巔峰時期已過,「結合應用導向的創新研究才是大勢所趨。」

原本熱衷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曾錙翎,興趣逐漸轉移到疾病相關的分子檢測,希望找出影響疾病的基因產物變化和指標,做為臨床或是醫師的參考,做個「疾病的現代把脈者」。

因此,1999年曾錙翎轉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任職於癌症遺傳學及流行病學中心,系統性的接受臨床應用的薰陶,並參與了多項跨國大型臨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計畫。

「過去扎實的基礎訓練,為我打下很好的基礎,」她在進行與計畫相關的研究時,更加得心應手,同時確立往臨床應用研究的志向。

曾錙翎也因此強調,要做應用性的研究,必須要有厚實的基礎研究經歷,否則絕對無法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也因為覺得自己做的研究太有趣,即使有時研究結果不如預期,還是能享受過程中的樂趣。無法控制好奇心的她笑說,「忍不住在實驗期間,常常跑回實驗室看看究竟有什麼新變化。」

曾錙翎參與的肝癌研究,也讓她於2002年獲頒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傑出研究獎人類遺傳學獎」(NIH Fellows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Genetics-Human)。

主攻分子生物學的她表示,就該領域的人才而言,通常缺乏參與大型臨床研究的訓練,但在NCI的4年經歷中,擴大了她視野的廣度與執行跨領域研究的能力。

從不降低標準 絲毫不馬虎

後來,曾錙翎在鑑識專家李昌鈺的演講會上,結識工研院生醫中心的主管,並邀她至工研院演講,也成為她返台的重要契機。

2003年2月,進入工研院不到一周,曾錙翎旋即提出生物標記前瞻計畫,並與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合作,帶領同仁建立臨床蛋白體資訊平台,以及血液和尿液臨床蛋白體平台。

在國內腎臟病理學權威許輝吉教授的幫忙和她的奔走下,集結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腎病生物標記聯盟」也於2005年成立。

隔年,她更主導經濟部執行的國家型基因體醫學計畫「診療用生物標記開發計畫」,並堅持進行3,000例樣本的臨床驗證,確立生物標記的有效性。

「我回來(台灣)之後,不急著馬上做出什麼東西,而是很有耐性想把基礎架構慢慢建好。」在美國受過的跨領域系統化訓練的曾錙翎,希望將整套觀念帶進工研院。

回首建立生物標記研發系統的來時路,從最初的資訊平台建立、實驗室驗證、檢體運送流程、臨床案例篩選乃至挑選合作的醫學中心,即使手邊可運用的資源有限,但曾錙翎從未因此降低標準,一絲一毫都不馬虎。

她甚至為合作醫師特別聘請專門助理,負責處理樣本檢體。因為她深知,這些前置作業是左右研究成敗的關鍵之一。

「每一步的驗證過程,我都會停下一段時間再往前,走得越穩,後面失敗的機率越低,」即使仍有失敗的可能性,「但會更踏實」,曾錙翎冷靜地說。

建立系統的每一小步,也都引領台灣生物標記產業邁出一大步。也因此,她於2013年獲頒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的創新女傑獎。

曾錙翎(左3) 信守凡事都要做足準備,詳實驗證的信念。

MIT的新穎生物標記檢測技術

只是,曾在美國受到文化衝擊的曾錙翎沒想到,國內「一言堂」的環境文化,竟讓她面臨第二次文化衝擊。

但她直言,「討論科學的過程其實不能退讓,否則是做不出東西的。」

凡事講究計畫的曾錙翎,也早於2008年為創業做準備。創業決定,讓她主持的科專「生物標記商業開發計畫」部分成果衍生成立公司,她也同時報考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EMBA)。

適逢工研院鼓勵創業的風潮,「不但阻力變少,反而多了很多助力。」她正色道,「任何事都要做準備,起碼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

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她日常對自我的要求。

深知自己不再年輕且鍛鍊時間有限,曾錙翎曾為了參加中國戈壁沙漠的4天3夜挑戰賽,排定路跑計畫,甚至在烈日當頭的正午時分,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背著水袋跑步。

一如公司名稱「新穎」,從零到有,一手打造出新穎生物標記檢測技術的曾錙翎強調,「這是真正『made in Taiwan』創新的技術,」細火慢熬十載,也終於陸續開花結果,歐、美、日知名大廠接洽合作持續不斷。

旗下「DNlite」亦已研發出第二代產品,全球專利佈局80餘項,團隊也正針對其他糖尿病併發症進行相關開發。

為了因應GMP廠房建置,新穎預計於今年底、明年初進行募資,並規劃遷址。

「未來這兩三年是公司快速發展的時期。」曾錙翎說。

她也指出,未來新穎將以體外診斷試劑(IVD)與檢測服務雙軌並行,持續與國際大廠展開策略合作後,產品線將更加豐富;其中,IVD開發進度超前,目前已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針對相關法規進行討論。

剛滿50歲,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曾錙翎,如何運籌帷幄,不僅關係著新穎如何繼續往國際舞台推進,牽動台灣生物標記產業發展,動見觀瞻。

曾錙翎小檔案

現職
  • 新穎生醫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
  •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資深總監
  •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副所長
  •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中心分子生物醫學技術組組長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員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博士研究
學歷
  • 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
  • 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遺傳學博士
  • 陽明大學遺傳學碩士
  •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學士

從科學家到創業家「情」「理」心境大不同

從離開工研院到創立新穎的過程中,「很多挑戰,但心境上的差異相當大。」曾錙翎坦言。

她表示,創業前,「情」在多數時候可能會凌駕於「理」;但創業後,必須對公司背後的股東、投資人負責,得更快做出決策、更明辨對錯,「更多時候會更重視『理』。」

不僅如此,曾錙翎挑選人才的過程也與以往有所不同,「以前比較像老師的心態,」,傾向給予同仁時間、空間慢慢成長;現在則會明確提出試用期、觀察表現的條件,以在下決定時更加果決,「有時候不是人好不好,而是適不適合。」

返台迄今13年,曾錙翎直言,「很多人一直強調國外的月亮多圓,但是真正動手把月亮做得跟國外一樣圓的人卻不多。」

她並認為,不少人將學經歷視為「裝飾品」,空有學歷卻沒有能力;甚至有些人捧著亮眼的學歷,沒有工作經驗和實際績效就想站上好位子,「這些情況都很可惜。」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38

更多台灣生醫康產業報導,請鎖定環球生技: https://news.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