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粒線體全基因檢測 揪出200種已知聽損基因

馬偕林鴻清推動臺灣新生兒 聽篩、聽損生物性治療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09-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是臺灣新生兒公費聽力篩檢的推動者,也籌畫北臺灣第一所「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的教育者。(攝影/吳培安)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是臺灣新生兒免費聽力篩檢的推動者,並籌畫北臺灣第一所「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近年,全球聽損邁進生物性治療領域,他帶領馬偕聽語學系優化與轉型,並與生醫所許益超教授投入基因變異、細胞、基因療法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在臺灣生技公司合作下,已建立全外顯子基因結合粒線體全基因的檢測技術,可檢測出4種臺灣常見以及200種已知的聽損基因。去年,他進一步與現任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許益超共同成立臺灣內耳治療學會,持續推動臺灣聽損治療接軌國際趨勢。

撰文/彭梓涵


「可以聽得到母親的呼喚,是先天性聽障兒最大的幸福」,這是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做為醫者最大的心願。

林鴻清是促使臺灣新生兒公費聽力篩檢的推動者,籌畫了北臺灣第一所「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以培育優質、有愛心的聽力師與語言治療師。

近年,全球聽損治療逐漸從傳統之人工電子耳、助聽器,走向基因、細胞療法等生物性治療領域邁進,7年前開始,林鴻清也為聽語治療學系優化轉型,注入許多生物醫學上的資源,合作建立出4種臺灣常見以及200種世界已知的聽損基因檢測技術。

2022年,屆臨退休的他,交棒給有聽語疾病之機轉與再生醫學、幹細胞生物學研究專長的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許益超教授。

然而,即便進入退休階段,林鴻清每周二整天仍會前往馬偕醫學院任教,與系上老師們討論研究方向。他笑稱自己是教師、醫師「兩棲動物」,雖然教學已逐步交棒,但臨床看診仍然親力親為,毫不鬆懈。

負笈英國進修師承David Kemp 結下聽力學不解之緣

林鴻清投入聽損領域超過30年,1988年完成兵役退伍,他就到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開始住院醫師4年訓練。

早年,臺灣因為醫療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因外傷或感染造成的耳膜破洞,常常需要進一步開刀。到了他的年代,因為抗生素等用藥陸續被開發,因中耳炎而需要進一步開刀的病患數變少,於是,他的老師建議他轉向耳內科的臨床分科。

1992年,完成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訓練的林鴻清,正準備在馬偕升任為主治醫師,當時,馬偕醫院準備在三芝成立馬偕醫學院,需要較多的醫師人才做進階研究,林鴻清很幸運地獲得馬偕醫院的公費培育,1995年他便負笈英國倫敦大學進修聽力學碩士。

在英國倫敦大學進修時期,林鴻清學習的指導教授,正是著名的英國生理學家和聽力學研究專家David Kemp教授。

David Kemp在1978年首先發現內耳可自行產生耳聲傳射(Otoacoustic Emission, OAE)的生理現象,並在1988年利用此現象發明內耳「超音波」技術,成為現代新生兒聽力篩檢重要工具,也是廣泛應用在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基石。

林鴻清在英國學習期間受到David Kemp的啟蒙,自此踏入內耳治療領域,也與聽力學結下不解之緣 。

偕同雅文基金會 推動臺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東亞第一

林鴻清說,1996年他剛修業回國後,準備全力投入聽力相關治療與研究,此時,致力協助臺灣聽損兒學習聽與說的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Children's Hearing Foundation)總幹事倪安寧女士,得知林鴻清剛從英國修習聽力學回國,便主動與他洽談新生兒聽力篩檢合作的可能。

不過,1997年左右新生兒聽力篩檢的觀念才剛在歐美國家萌芽,正好完成學業的林鴻清,深刻了解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因為聽損是聽力出現問題,若是新生兒沒有及早治療,會影響未來口語、語言和說話能力的發展,就可能演變為「聽力及口語溝通障礙」。

「但這在臺灣卻是很新的概念」,林鴻清雖然知道這個任務充滿挑戰,但他仍接受雅文基金會的邀請,承擔起制定、執行及負責此一篩檢的計劃。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