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胞治療20年,走了多遠?臨床試驗現況盤點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9-27
臺灣細胞治療20年,走了多遠?臨床試驗現況盤點

爭論不休多年的《再生醫療法》,三法變二法,依然沒解法,立院下會期是否順利通過?第一步何時上路?實際進行臨床實驗,成為投入細胞治療研發公司必經之路。
截至目前,臺灣細胞治療登記近百家公司,真正投入細胞療法研發有31家生技公司、共計65件臨床試驗案。臨床試驗現況又如何?
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相較於傳統藥物,又多了哪些阻礙?本刊走訪國內4組臨床試驗醫師、3家CRO公司,帶給您臨床試驗第一線人員剖析的觀點。
衛福部《特管辦法》上路滿5年、收案破千人,下半年將公布的成效報告,是否會為再生醫療產業再掀新浪潮?5年過去了,它又為臺灣帶來什麼契機?
細胞治療這條路,臺灣走了20年,究竟走了多遠?本期封面故事,帶您一同來了解!

撰文:吳培安、李林璦
採訪整理:吳培安、李林璦
資料研究:吳培安、李林璦、林容先
攝影:吳培安、李林璦
美術設計:黃黛鵑


2018年9月,臺灣迎來細胞治療法規最重要的進展里程碑,也就是衛福部醫事司修訂《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放六大項目的自體細胞治療。

這5年來,細胞治療也成為臺灣最炙手可熱、含金量最高之一的生醫產業發展領域!

但實際上,臺灣再生醫療發展已經近20年,從2000年代幹細胞興起以來,國內外細胞學者在臺灣帶起研發、培植國內研究能量,無論中研院、各醫學中心及產業,都打造出厚實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也成就了臺灣醫界今天在血液學幹細胞治療的國際聲譽。

其後,治療癌症的免疫細胞療法也接續崛起。2002~2005年,有「腦癌泰斗」之稱的楊文光醫師,在林口長庚展開由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將其開發的樹突免疫細胞療法,投入臨床一/二期試驗,其也在2011年創辦世福生醫繼續開發,可說是國內最早進入臨床試驗開發的免疫細胞治療候選產品。

2005年4月,長春藤生命科學也投入以自體免疫殺手細胞(IKC),用於化療或標靶治療失敗後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或肝癌輔助療法的臨床一期試驗。

到了2010年代後,許多學研成果轉譯陸續開花結果,業者與法規監管單位也隨之投入,臺灣本土廠商發起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也越來越多。

2011年1月,瑪旺幹細胞公司也率先進行以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皮膚傷口疤痕及缺陷的臨床一期試驗;2013年9月,又執行以異體纖維母細胞治療表皮分解性水泡症治療的一期臨床試驗。

2018年特管辦法開放後,醫院可和有細胞製備場所的業者合作,申請風險較低的細胞治療計畫,除了讓國內病患不必遠赴海外也有機會使用細胞治療,更讓生技業者、醫療機構得以攜手並進,經由合法管道累積細胞治療經驗,也累積越來越多的實證。

明顯地,同步進行臨床試驗的業者,也蓬勃起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再生醫療聯盟(Allianc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今年第一季統計數據,全球已經共有2,760家公司投入再生醫療開發,臨床試驗共有1,687件,總投資金額達到30億美元。而從2018年到2023年,國際投入開發細胞治療的業者從900多家成長到超過2,700家,臨床試驗也從1,000多件成長到超過1,600件。

這顯示,特管辦法助攻臺灣細胞治療產業動能,可以說與國際發展趨勢幾乎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截至目前,全球批准的再生醫療產品,已有多達89項,其中包含了63項非基因改造的細胞療法,以及26項基因療法產品。

環顧亞洲各個鄰國,日本、韓國早在2007年就有再生醫療產品獲批,且在再生醫療法規確立後更加速蓬勃發展,迄今已批准十餘項。

但相形之下,臺灣雖然有《特管辦法》為生技業者開一扇門,但至今,臺灣衛福部食藥署只在近年批准了台灣諾華3項產品的再生醫療製劑藥品許可證,包括: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Zolgensma;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CAR-T療法Kymriah;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基因療法Luxturna。

而今年5月底,業界盼等5年多的「再生醫療雙法」草案,仍因為病患權益和醫病關係利益衝突等爭議點尚未凝聚共識,立法院三讀依然敗北。儘管行政院期盼再生醫療雙法能在年底順利通過,但究竟何時能上路,也仍未可知!

再生醫療若能順利立法,自是對產業能如虎添翼。不過,業者恐怕還是依循既有法規機構審查程序取證上市,取得完整的臨床試驗及數據,才是唯一不變的究竟之路。

那麼,我們距離第一個國產細胞治療產品上市,究竟還有多遠?誰又會是最快抵達取證上市的生技公司?


諾華開發的脊髓肌肉萎縮症基因療法產品Zolgensma,在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一劑要價4,900萬新臺幣,是臺灣有史以來最貴的健保支付藥物。(圖/翻攝自Zolgensma藥品說明網站)

賽道競逐!31家業者、65件臨床試驗進行中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3年7月底,臺灣已核准的再生醫療製劑臨床試驗共120件。

細胞治療製劑共有87件,其中臨床一期有47件、臨床一/二期有18件、臨床二期有16件、臨床三期有6件,治療領域以腫瘤、神經相關、心血管疾病佔大宗,其中也不乏有多件產品在國外及臺灣同步進行,包含:台寶、路迦、富禾、長聖、宣捷、向榮、仲恩、全崴、育世博等。

基因治療製劑共有33件,其中臨床一期有4件、臨床一/二期有7件、臨床二期有6件、臨床三期有13件、臨床四期有3件,治療領域以罕見疾病、腫瘤佔大宗。

為了更聚焦在國內細胞治療業者的臨床試驗進度,本刊依據截至今年8月的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及各家公司網路公開資訊,統計出31家臺灣生技公司、共計65件在臺灣進行的生技公司發起試驗。

在臺灣由生技業者發起的65件細胞製劑臨床試驗之中,進度最快的臨床三期有3件,臨床二期有16件,臨床一/二期有10件,臨床一期有31件,已公開申請IND的則有5件。

整體趨勢顯示,國內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仍以早期階段(Early Phase)為主、進入臨床三期的案件還非常少,依照現行法規而言,距離本土細胞治療產品取證還有一大段距離。

治療應用上,使用具癌細胞殺傷力或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的免疫細胞,用於癌症治療的共有21項,約占30%,其中有3項屬於經過基因修飾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僅占5%;其他44項,皆屬於將成熟細胞或幹細胞,利用其組織修復、再生、抗發炎等功效進行治療。

疾病領域別方面,幾乎都以重、急、難、罕病為目標適應症。癌症(22件)為最大宗,顯見國內對細胞治療癌症的期待;其後是骨科(9件)、呼吸道疾病(8件)、腦神經(7件)、心臟科(5件)、皮膚科(4件)、血管外科(2件)、肝膽腸胃科(2件),以及代謝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泌尿科、眼科、腎臟科(各1件)。

由以上趨勢可發現,雖然臺灣再生醫療立法尚未完成,仍有為數不少的細胞治療業者,提早跨入臨床試驗發展。特別是組織修復再生應用的臨床試驗占了70%,這些疾病之中,也有許多是高齡人口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骨關節、糖尿病、心臟病等。

相較國際,包括鄰近的日本、韓國,臺灣經基因修飾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數量仍相當少,原因可能為技術本身的研發、經費及法規門檻較高,以及研究材料、儀器耗材大都來自國外的侷限,僅有少數業者投入。

這也真實地反應,即使臺灣細胞治療發展跟國際同一起跑線上,但產品與療法在技術的先進與速度上,是否足以跟國際拼博,可能也是很大的問號。

註:本次調查結果納入的對象,亦包含經基因修飾的免疫細胞療法,例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但不包含具組織修復再生的醫療器材產品(例如人工骨材)、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治療(PRP)、基質血管因子(SVF)、核酸藥物、外泌體(Exosomes)、以病毒載體攜帶基因片段注入人體之基因療法。


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之中,許多項目都是鎖定高齡人口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骨關節炎、糖尿病、心臟病等。(圖/ Pixabay@Franz26)

世福、三顧、向榮臨床三期推進中 6家緊追在後

在臺細胞治療臨床試驗進度最快的3項,分別是世福生醫以自體樹突細胞/腫瘤抗原免疫療法,輔助治療復發性惡性神經膠質腦瘤(GBM);三顧以自體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層片,治療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後的表淺食道癌患者,抑制食道狹窄。

這兩項試驗計畫案都預計在明(2024)年底結束,有機會成為首批藉著國內臨床試驗數據,取得許可證的細胞治療廠商。

第三項則是向榮生醫科技以異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膝骨關節炎,甫於今年7月啟動,預計在2026年中結束。這也是臺灣目前細胞治療廠商中,以異體細胞新藥為開發目標,且有雙盲設計、安慰劑對照組進度最快,鎖定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產品的生技公司。

緊追在後的,是目前臨床二期或一/二期試驗已經結束的梯隊。這群臨床試驗案之中,有長春藤生命科學以自體免疫殺手細胞(Immune Killer Cells),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失敗後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二期試驗,以及作為肝癌輔助療法的臨床二/三期試驗。

由知名電子大廠瑞寶集團成立的瑞寶生醫以細胞激素誘導型殺手細胞,治療晚期肝癌患者;主攻皮膚科細胞治療的瑪旺幹細胞以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中重度鼻唇溝皺紋。

仲恩生醫以異體脂肪間質幹細胞,治療小腦萎縮症,目前不只完成臺灣、日本的臨床二期,也在美國、韓國推進臨床試驗中;全崴生技以異體胎兒纖維母細胞凝膠,治療分層植皮手術患者供皮區傷口,以及治療糖尿病患者下肢潰瘍,目前已完成臺、日的臨床二期試驗。

此外,路迦生醫授權自日本Lymphotec於肝癌術後預防復發療法的自體LuLym-T記憶型T細胞療法,已經在日本完成臨床三期試驗、韓國GC Cells公司完成臨床三期及四期試驗並在2007年以Immuncell-LC產品名獲批上市,目前已累積1萬名治療案例;同時,在臺灣的臨床二期試驗也與13家醫療院所加速收案中。

然而,由於三期臨床試驗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臺灣細胞治療廠商多為小型企業,許多公司完成一、二期試驗後,多所停滯,未來能否順利進入三期臨床,很值得後續觀察。

而現行《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第八條中寫著,為顧及具醫療迫切需求病人盡速使用再生醫療製劑權益,設有完成臨床二期試驗、經評估風險效益後得以確保安全性及初步療效者,得附加附款、核予有效期間不超過5年之許可,因此,這些廠商或有機會透過再生醫療有附款許可,擠身本土細胞治療產品取證的Tier-One行列。

也難怪產業多殷切再生醫療立法能及早通過,無論對廠商、對適應症病患都可望帶來福祉!


瑪旺幹細胞是國內最早投入非癌症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生技公司。圖為瑪旺幹細胞創辦人黃美月博士。(攝影/巫芝岳)


仲恩生醫以異體脂肪間質幹細胞,治療小腦萎縮症,已完成臺灣、日本的臨床二期試驗。圖為仲恩生醫總經理王玲美。(圖/資料中心)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