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0
尚未加入購物品項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破譯罕病密碼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UCSF台裔醫師張復倫突破BCI瓶頸!3秒語音輸出逼近自然語速
科學新知
NEW
一年一針!? MIT創新藥物遞送技術 打造超長效避孕藥
科學新知
NEW
實驗動物突破!京大完成非病毒載體piggyBac轉基因食蟹猴
科學新知
免疫療法
科學要聞
肥胖是福是禍? 加速癌症成長 卻使免疫治療更有效
2018-11-13/
記者 李林璦
昨(12),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的研究人員揭示了肥胖為何造成癌症加速生長,但肥胖者卻在免疫療法上較明顯有效,這個新發現,可能可以成為為患者選擇治療方式上的新參考依據。該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 肥胖的盛行率非常高,並且為多種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眾所皆知的是,肥胖會加速癌症的成長,促進癌症的復發,同時也會造成免疫系統...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給藥方式大進展!柔韌 透明 可穿戴生物貼片負責藥物傳送
2018-11-11/
記者 李林璦
日前(9),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具彈性的透明矽奈米針片(Siliconnanoneedlepatches),可將8-9個矽奈米針注入單一個細胞而不會造成明顯損傷,運用這些奈米針將生物分子運輸至細胞或組織中,有望用於治療皮膚癌。此研究發表於《ScienceAdvances》。 以往藥物施放多採皮下注射或口服的治療方式,雖能有效地輸送藥物,但卻容易引起感...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蛋白質的邪惡雙胞胎與腫瘤發展
2018-11-11/
記者 薛瀹熢
近日,來自澳洲WalterandElizaHall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許多種類的癌症都存在p53蛋白的突變,《GenesandDevelopment》。雖然在正常情況下,p53蛋白具有預防癌症形成和擴散的功能,但是突變後的p53卻可能反而促進癌症的發展。蛋白p53由p53基因製造,在修復DNA損傷上具有重要的功能,也因此大量表現的p53可以幫助維持細胞的健康與穩定,避免癌症的發生...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中研院大發現!新型胜肽提高植物含鐵量 缺鐵性貧血有望解決
2018-11-09/
記者 李林璦
日前,中央研究院植微所研究員施臥虎及博士後研究員盧毅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名為IRONMAN(IMA)的新型小胜肽家族,可幫助植物根部吸收外在環境中的鐵。有望解決人們因攝鐵量不足所造成的缺鐵性貧血,已初步於番茄實驗中證實。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Plants》。 鐵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之一,但因土壤中的鐵往往活性極低、被吸收的效率有限,使缺鐵問題成為植物界中常見的營養障礙,而部分食用植物含...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基因體中心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 絕處逢生的演化奧秘
2018-11-09/
記者 薛瀹熢
昨(8)日,國際期刊《NatureEcologyandEvolution》刊登了來自臺灣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的研究結果。研究發現,就算必要基因被刪除,酵母菌依然可以透過修正轉錄效率來適應基因變動的結果。本文也是臺灣首篇被刊載於《NatureEcologyandEvolution》的研究。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除了用來釀酒與烘焙之外,也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它總共約有六千個基因,其中包含一千多不可...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子刊: NMR結合AI 化合物結構解析加快數千倍
2018-11-09/
記者 彭梓涵
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組成的團隊,編寫一個機器學習程序ShiftML,可以和核磁共振(NMR)光譜結合並記錄時間內的原子狀態,以確定複雜有機化合物中原子的確切位置。這將是新藥開發一個很好的工具,有潛力加速新藥的發現與滿足患者安全的要求。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於《 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目前許多藥物都是以粉狀固體形式生產的。但是為了充分了解活性成分在體內的表現,科...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 Advances》可以在眼球遞送藥物的微型機器人
2018-11-09/
記者 薛瀹熢
科學家發明了微小的螺旋載體,可以利用磁場控制行進方向,游過眼球的玻璃狀液。未來可能可以用於遞送藥物。此研究結果於2日發表於《ScienceAdvances》。目前治療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糖尿病黃斑水腫等,通常都是透過直接注射或者是滴眼藥水來施用藥物。這些方法雖然有效,但是不夠精確,導致藥物通常都會擴散到整個眼球。因此,科學家們使用納米級3D列印技術來製作螺旋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小到可以輕鬆通過像是緻...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咖啡分子可幫助預防阿茲海默症β類澱粉蛋白以及Tau蛋白沉澱
2018-11-07/
記者 薛瀹熢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Krembil研究所發表於《FrontiersinNeuroscience》的研究結果發現,咖啡中因為經過烘焙所生成的物質可能具有保護腦部認知功能的作用,降低腦中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類澱粉蛋白以及Tau蛋白沉澱。現在大家已經普遍接受,喝咖啡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幫助。2016年一篇來自英國的研究指出,喝咖啡(當然是正常喝)所帶來的好處明顯高於他所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目前,咖...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把細菌送入酵母菌一同生活 科學家成功重現類內共生
2018-11-06/
記者 薛瀹熢
來自加州科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Institute)學家將酵母菌與大腸桿菌混合在一起,成功創造出了一種混合細胞,這有可能幫助科學家更加理解當初粒線體的內共生究竟是如何演化而來的。此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於《PNAS》。粒線體是細胞中用來生產能量的重要胞器,目前科學家認為粒線體在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種細菌,後來經過了一種稱之為內共生的過程,被古菌補獲以後才慢慢成為了現在的粒線體。現在...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Molecular Psychiatry》憂鬱症有解!?癲癇用藥可治療憂鬱症
2018-11-05/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SchoolofMedicineatMountSinai)的研究人員發現平常用來治療癲癇的藥竟然能夠用來治療重度憂鬱症,有望成為幾十年來首例的憂鬱症新藥。該研究發表於《MolecularPsychiatry》。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3億人受憂鬱症所擾,美國在2016年時,有超過1000萬名成年人至少發生一次重度憂鬱發作,其中約有64%的人...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帕金森氏症起源於盲腸!?
2018-11-04/
記者 李林璦
[captionid="attachment_29543"align="alignnone"width="800"]《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帕金森氏症起源於盲腸!?(圖片來源:網路)[/caption]日前(31),美國密西根州范安德爾研究所(VanAndelResearchInstitute)的研究人...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EJM》微創手術可能沒那麼好 甚至風險更高
2018-11-03/
記者 薛瀹熢
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CancerCenter)的研究結果於10月31號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他們比較了早期子宮頸癌的手術方式,發現與腹部開放式子宮切除術相比,接受微創子宮切除術的宮頸癌患者復發的可能性是開腹手術的4倍,患者的存活率也較低。開放式子宮切除術通常被認為比微創子宮切除術對病患來說更難以恢復。但是新的研究發現它們對早期宮頸癌患者可能更加安全。《NEJM》同...
第一頁
上一頁
116
117
118
119
120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2024第三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
展會直擊
查看更多
台北生技園區、生策會、DCB前進印度 探台印國際供應鏈商機
NBRP攜手四大廠商亮相醫療科技展! 新穎生醫、藥華藥、研生、磐石成果齊發
NBRP九大核心設施齊聚! 引領產學研合作、加速生醫轉譯落地
解碼基因體/代謝體!打造精準個人化健康藍圖
2024醫療科技展 醫院亮點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