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另一種永續

2023-05-24 / 記者 李林璦
主治專長為肝膽胰外科、急症外科、外傷流行病學、重症醫學。陳瑞杰目前為臺北醫學大學外科講座教授與董事長,曾任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前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陳瑞杰於1991~2003年擔任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外傷重症中心主任,任內赴美國深造,將外傷登錄和分類的觀念帶回臺灣,並建立了長庚外傷資料庫;其後出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暨外傷中心副院長和主任,任內促成急重症大樓啟用,為提升大中部地區...

臺灣醫界的韌性整備——另一種永續

2023-05-06 / 專欄:陳瑞杰
作者/陳瑞杰(台北醫學大學外科講座教授&董事長、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前臺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臺灣位處地震帶與颱風好發區域,加上人口集中、土地密集開發。原本的多元天災威脅,加上極端氣候,除了將導致更頻繁的複合型態災害,當下還要面對潛藏的戰爭衝突。一旦大範圍的天災人禍,所引發民眾醫療瞬間的需求,將嚴格地考驗政府與醫療機構的應變量能。近年來,台灣發生的災難,包括雪山隧道火燒車、復航澎湖與南港空難...

數位化基層醫療 助力實現 遠距醫療減碳排51%

2022-08-31 / 記者 李林璦
主治專長為肝膽胰外科、急症外科、外傷流行病學、重症醫學。陳瑞杰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教授,在醫學資訊、醫院管理上經驗豐富,在擔任北醫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北醫院長的期間,致力於導入創新資訊系統、區塊鏈、AI預測系統,是推動北醫朝向智慧醫院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陳瑞杰因推動智慧醫院有成,曾受邀多場大型趨勢論壇,分享智慧醫院照護制度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智慧醫療照護,近年更致力於推動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醫療模式或環境永續選擇?

2022-04-07 / 專欄:陳瑞杰
2013年美國InstituteofMedicine於公眾健康與永續報告書中,載明醫療健康產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總碳排放,佔10%全美總碳排放。因為,醫療健康產業是屬於一個耗能產業,46%直接來自於照護服務,54%間接來自於藥品醫材相關供應與製造。而業界對此甚少著墨,更遑論去量化或研究如何來減碳。報告強調,醫療服務所產生碳排放,也正在危害全人類健康。因此,建議如何減碳是醫療健康產業界必需正視的問題。 ...

遠距醫療–跨越數位落差、落實醫療平權

2021-08-10 / 專欄:陳瑞杰
有人擔心當疫後各項政府解決方案,會加大投注於數位產業發展,反而造成低收入、偏鄉、長者之數位落差。也有關切全台疫情警戒降級後,醫院的門診病人逐漸回流,政府正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是否有必要繼續? 然而,遠距醫療應是全民健保,更能實踐社會正義及落實醫療平權工具之一。遠距醫療模式,可避免偏鄉離島居民或都會地區行動不便者(殘障或銀髮族),在常態就醫時(非急迫),節省舟車往返及候診領藥,不讓「時間」與「距離」...

善用「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醫療與疫後醫療數位轉型

2021-07-23 / 專欄:陳瑞杰
新冠肺炎在台延燒,三級警戒讓全國醫療機構營運降載,衛福部與健保署也同意暫時全面開放「遠距醫療」,部分國人就醫型態也因此改變。但是,民眾在線上看完診,卻仍需回到實體醫療院所,核卡、繳費、領藥,讓人覺得只開放半套視訊診療。衛福部醫事司與健保署也迅速回應,其中一項改善就是推動「虛擬健保卡」,七月初,宣稱已有628家醫事機構參與,但都仍在系統整合中。 李伯璋署長也在7月18日自由共和國論壇中,提出面對疫情...

陳瑞杰:遠距科技結合醫療已成「Must Have」

2020-09-30 / 專欄:陳瑞杰
主治專長為肝膽胰外科、急症外科、外傷流行病學、重症醫學。陳瑞杰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教授,在醫學資訊、醫院管理上經驗豐富,是推動北醫朝向智慧醫院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陳瑞杰因推動智慧醫院有成,曾受邀多場大型趨勢論壇,分享智慧醫院照護制度、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智慧醫療照護。一篇剖析臺灣防疫有成的文章指出,其主要原因在於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三大關鍵決策:一是迅速回溯、二是境外阻絕、三是精準...

北醫附醫首家導入區塊鏈「整合式」創新

2019-12-02 / 記者 巫芝岳
北醫醫療體系旗下三家醫院的醫療資訊系統(HIS)經歷8年大整合,積極布局數位醫療,強調『整合式』創新及以病患為導向,每項計畫因深具前瞻性,成為臺灣智慧醫療創新中,屢受矚目的焦點,包括:自主開發的結構化病歷摘要、加護病房重症照護、隱藏式護理站等系統,又率先將區塊鏈技術導入醫院,推出「智鏈護照」APP,11月底,也將啟動全臺第一家全院落實病房「科技藥櫃」的醫院。撰文/巫芝岳 攝影/李林璦臺北醫學大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