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BTC 議題三:多元觀點洞悉精準健康新契機

陳鴻文:資通訊與生醫思維差異大 生物製藥應擴產能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9-0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北極星董事長陳鴻文。圖:主辦單位提供
昨(5)日,2022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會議(BTC)的議題三「多元觀點洞悉精準健康新契機」中,邀請資通訊業出身的北極星藥業董事長陳鴻文,以「從資通訊思維看生醫創新製造未來」為題分享。
 

資通訊vs.生醫—思維差異

 
陳鴻文表示,臺灣資源最豐富之處就在資通訊/電子業,但生醫產業向資通訊業界募資時仍有難度,原因在於兩者思維上有很大的不同。
 
如同物理和數學有定理、定律和一致的公式,在資通訊業中,一塊電路版無論有多複雜,只要每次有一樣的輸入訊號(input),就能產生同樣的輸出訊號(output)。
 
然而在生醫界,生物體具有獨立性和個體差異,即使是對單一顆細胞輸入訊號,也不會產生完全一致的表現,更何況是更複雜的多細胞組織乃至整個生物體。由於影響生命表現的變因太多,生醫研究中,生物統計、醫學統計就變得相當重要。
 

半導體vs.生物製藥—製造差異

 
陳鴻文引用Drug Discovery & Development統計的「2021年最暢銷藥品」表示,前10名中,有6項屬於生物製藥,如核酸、重組蛋白、單株抗體等,僅有4項為化學藥品(小分子藥物)。
 
他表示,全球生物製藥維持高成長率,佔比將愈來愈大。因此,陳鴻文接著比較臺灣火熱的半導體業,與生物製藥業在製造上的差異。
 
他表示,兩者都是投資額高、基本維持費高(如無塵室或潔淨室),對工作紀律也要求嚴格、良率/產率對成本影響大、且投資回收期長。
 
但不同之處在於,半導體的建廠至可量產的時間約需費時兩年,生物製藥則需費時三年,若要通過法規監管機構查廠,則可能需費時更久。
 
此外,將產品轉換至另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轉廠時間」,半導體約需一年,生物製藥則需三年。
 
「可見雖然半導體和生物製藥的製造,有許多雷同的地方,但生物製藥還是較困難一些。」陳鴻文說。
 
陳鴻文提出,生物製藥製造業有兩條路線,除了掌握利基產品、少量製造之外,另一條路線便是大量製造。
 
不過,陳鴻文指出,既然生物製藥產品轉廠成本高,若臺灣的CDMO廠產能不夠大,吸引國際大廠來臺生產相對困難。
 
陳鴻文最後表示,韓國三星生物製藥在產能上投資超過一千億新臺幣,產能全球第一,臺灣也應加大投資,並積極擴充產能規模,搶攻歐美大藥廠訂單。
 
(報導/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