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此研究的博士David Vaillancourt,於UF擔任健康與人類表現學院應用生理學和運動學系的教授兼系主任,他表示在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中,人們能看到最早的變化之一就是大腦中的類澱粉斑塊。目前,醫生為了評估阿茲海默症病患的標準方法相對耗時,也需要患者在 PET 掃描中發現類澱粉斑塊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研究團隊分析128名來自佛羅里達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1Florida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的參與者,其中包含患有或未患有失智症狀,並接受PET檢測腦中是否有類澱粉斑塊。接著使用擴散MRI(Diffusion MRI),也稱為自由水成像(Free-water Imaging),來觀察參與者的腦部結構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那些血液中類澱粉蛋白呈陽性,但PET掃描呈陰性的參與者,其在擴散MRI上顯示出腦部結構有發生變化,包括皮質體積和厚度減少、大腦24個內外部的自由水增加,以及66個區域組織微結構減少。
研究團隊表示,即使PET掃描對類澱粉斑塊呈陰性,參與者沒有失智症狀,但血液中出現類澱粉蛋白異常濃度的參與者和在腦部結構上顯示出異常的參與者之間存在關聯,也表示擴散MRI在早期檢測腦組織和關鍵區域細微結構退化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這有助於提早診斷、治療和監測疾病的進展,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和研究意義。
David Vaillancourt博士表示,研究的下一步是將這些實驗結果串聯起來,持續追蹤參與者,觀察那些血液中類澱粉蛋白測試呈陽性的人是否在PET掃描上也呈現類澱粉蛋白陽性,以及自由水和血液隨時間的變化和這些變化如何與症狀、認知測試以及最終的臨床診斷阿茲海默症相關聯。他也表示,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追蹤參與者,以更深入地了解變化的軌跡。
臺灣亦有多家廠商正在進攻早期阿茲海默症檢測,例如,磁量生技所開發的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已於2020年12月,獲得台灣衛福部核准上市,可作為阿茲海默症血液檢驗產品。
此外,還有上頂醫學影像科技(AcroViz)開發的「腦神經年齡評估檢測」是全球第一個結合擴散磁振造影(dMRI)與人工智慧客觀評量大腦健康的產品,非侵入式、僅需15分鐘預測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3/240306150527.htm
2.馬偕攜手磁量生技 驗證血中tau蛋白預測認知功能退化
3.重建76條腦神經纖維束圖譜 解開腦齡黑盒子
上頂醫學「水分子擴散MRI」 結合AI 預測失智風險
(編譯/實習記者 鐘御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