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陽明交大/中醫大《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

國衛院、陽明交大、中醫大6團隊 攻阿茲海默症、癌症、敗血症、神經病變臨床迫切需求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4-16
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下半場邀請6組團隊分享在阿茲海默症、肺腺癌、敗血症、化療誘發周邊神經病變、胰臟癌等疾病中,開發出可滿足醫療迫切需求的精準檢測以及新穎治療藥物。(攝影/張哲瑋)

今(16)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共同舉辦「2024生技研發成果媒合會」,會中邀請到國衛院、陽明交大、中醫大共12組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首先由6組團隊分享在阿茲海默症、肺腺癌、敗血症、化療誘發周邊神經病變、胰臟癌等疾病中,開發出可滿足醫療迫切需求的精準檢測以及新穎治療藥物。
 

國衛院林淑宜:類澱粉蛋白清除預測平台 助攻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

 
國衛院醫奈所林淑宜(攝影/張哲瑋)

國衛院醫奈所林淑宜研究員團隊,開發了一項可預測「類澱粉蛋白(Aβ42)清除」的藥物篩選平台,能用於協助阿茲海默症藥物開發。
 
林淑宜表示,該平台以感測「類澱粉蛋白和某特定分子含醣脂質間的短暫錯合作用」為基礎,由於阿茲海默症中的關鍵毒性分子——類澱粉蛋白,在「自組裝」為聚集物結構的過程中,可經歷一項短暫地非平衡態錯合狀態,其團隊先證明了其運用一項誘餌「LPS」,能使其進入這項錯合狀態(Aβ42-LPS),且延長該狀態可讓神經細胞清除類澱粉蛋白,藉此增加細胞存活率。
 
林淑宜表示,其團隊最終開發出的平台,能透過測量某藥物增強這項錯合的時間,來預測神經細胞清除類澱粉蛋白的能力。
 

國衛院李家惠:創新LDOC1檢測 改善肺腺癌患者治療精準度

 
國衛院癌研所副研究員李家惠(攝影/張哲瑋)

國衛院癌研所副研究員李家惠分享,其與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病理部主任黃賢能共同開發,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療效高精準度預測法,他指出,目前健保給付肺腺癌晚期患者可進行EGFR基因檢測並使用EGFR-TKI標靶藥物,但只有5到7成患者有反應,因此,目前使用EGFR基因檢測對於使用EGFR-TKI治療的評估並不夠精準。
 
他們發現,在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發現,LDOC1與網格蛋白結合而抑制EGFR細胞內化(internalization),而缺失LDCO1會使EGFR內化累積於細胞質中,影響EGFR-TKI療效。在100名肺腺癌患者實驗也發現,當患者LDOC1表現低時,存活率會低於LDOC1表現高的患者,因此,若基因檢測出EGFR突變陽性患者,應再搭配LDOC1組織染色測試,若LDOC1表現低應該考慮EGFR-TKI以外的其他治療方式,目前正在申請LDT認證檢測。
 

國衛院郭呈欽:天然抗發炎物5-MTP助敗血症檢測、治療 明年進臨床

 國衛院細研所研究員郭呈欽(攝影/張哲瑋)

國衛院細研所研究員郭呈欽、伍焜玉團隊,首次發現一項血管內抗發炎的代謝物「5-甲氧基色胺酸」(5-MTP),並以5-MTP和其衍生物發展出敗血症等多項疾病的檢測與治療應用。該團隊已在規畫臨床試驗中,預計2025年正式進入臨床一期試驗。
 
郭呈欽表示,其團隊先是證明,人體血管中會分泌天然的抗發炎分子5-MTP,且該分子在敗血症病人血中濃度會明顯下降,進而證實5-MTP能作為檢測敗血症的生物標記,且以ELISA和質譜方式就能量測。
 
此外,他們也在動物實驗中證實,發生敗血症後數小時再注射5-MTP或其衍生物5-MTPE,也能提供顯著的保護力;另外也可望預防動脈硬化、血管鈣化,甚至在癌症中也可望產生效益。
 

國衛院夏克山:化療誘發周邊神經病變新藥 即將邁入IND

 
國衛院博士後研究員陳羿帆(攝影/張哲瑋)

國衛院生藥所研究員夏克山、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成大校長沈孟儒合作團隊共同開發預防化療誘發周邊神經病變之神經保護藥物DBPR16,國衛院博士後研究員陳羿帆指出,臨床上有20幾種癌症化療藥物容易造成周邊神經病變,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因此其團隊從300多個具有神經保護功效的小分子中篩選出DBPR16,在動物行為實驗中發現,DBPR168可以改善動物在熱覺以及機械性痛覺的反應,具有預防神經細胞損傷、保護神經網絡的效果。
 
陳羿帆表示,在實驗中也觀察到,DBPR168的機制是透過改善背根神經節中的神經發炎狀態,抑制粒線體損傷,來達到神經保護效果;此外,DBPR168不會抑制肝臟代謝酵素活性,安全性高,半衰期達12.8小時,該藥物為水溶性,可透過靜脈注射給藥,目前已經完成符合CMC以及GLP規範的2.5公斤API製備,即將進行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一旦資金到位就可以加速後續開發。
 

陽明交大林東毅:靈芝萃取免疫調節蛋白質GMI 抗EGFR突變腫瘤潛力佳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林東毅(攝影/張哲瑋)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林東毅團隊,開發出「運用真菌蛋白GMI對抗EGFR陽性癌症的增長和轉移」的方法。
 
林東毅團隊發現,小孢子靈芝中所萃取的免疫調節蛋白質GMI,可有效抑制野生型和突變型EGFR的活性,並透過阻斷其訊號傳遞、進入細胞質被降解,讓細胞膜上的EGFR表現量下降。此外,他們也證實GMI可藉由阻止整合素(integrin)與黏著斑激酶(FAK)結合、影響癌轉移驅動因子Slug,藉此抑制轉移。
 
除了針對華人較多的EGFR突變外,對於歐美人種較多的KRAS突變,他們發現GMI的作用也會影響KRAS突變的細胞株,若合併KRAS抑制劑可望增加其療效。
 

中醫大佘玉萍:新穎抗胰臟癌藥物ADAM9抑制劑 廣效抑制KRAS突變

 中醫大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佘玉萍教授(攝影/張哲瑋)
​​​​​​​
中醫大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佘玉萍教授分享,其開發的新穎抗胰臟癌藥物ADAM9抑制劑,他指出,在胰臟癌目前療法下90%患者都會復發,而有90%胰臟癌患者帶有KRAS基因突變,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僅批准一項KRAS G12C抑制劑,但主要KRAS最大宗的突變態是G12D與G12V,因此缺乏廣效型KRAS抑制劑。
 
佘玉萍表示,其開發出的ADAM9抑制劑可以廣效抑制多種KRAS突變型,ADAM9是一種在多種癌症中大量表現的金屬蛋白酶,目前已在自發性胰臟癌小鼠模型、小鼠胰臟癌原位動物模型、KRAS野生型人源胰臟癌動物模型等三種臨床前動物模型中驗證,ADAM9抑制劑可減少腫瘤KRAS量及活性,延長小鼠存活期,且與化療藥品Gemcitabine合併治療可以根除70%胰臟癌,數據已在今年初發表於《Nature Cancer》。
 
佘玉萍指出,ADAM9抑制劑並沒有肝腎毒性或是血液毒性,具有高度穩定性及可成藥性,製程簡單、純度高、可製成鹽類,並有完整智財佈局,曾獲得第17屆國家新創獎、2023國家新創精進獎、百靈佳殷格翰(BI)生醫新創獨角獸支持計畫。
 
(報導/李林璦、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