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糖尿病腎病變權威:無檢出蛋白尿,不代表腎功能正常!

日期2025-03-3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國內外糖尿病腎病變權威:無檢出蛋白尿,不代表腎功能正常!(攝影/李林璦)

今(30)日,新穎生醫(6810)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的第17屆亞洲糖尿病國際會議(AASD)中舉行專家會議,在兩位主題講者(keynote speaker)後,也邀集多位國內外專科醫師關鍵意見領袖(KOL),共同交流探討當前糖尿病腎病變(DKD)照護的新趨勢,以及對腎病生物標記物(biomarker)檢測產品DNlite-IVD103(遠腎佳DNlite)的臨床經驗與心得。
 
此次綜合討論,特別邀請到國際DKD權威——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臨床醫學系教授暨Steno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Peter Rossing同台參與。他是一位專注於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特別是腎臟和心血管方面)的臨床研究醫師,參與了多項針對明顯糖尿病腎病(overt diabetic nephropathy)患者的干預研究,希望改善患者的預後。
 
他曾擔任旨在個人化預防DKD的「PROTON」研究的統籌者,也參與了透過多因子介入減少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的「STENO1」研究,同時是多項臨床試驗指導小組和指南委員會的成員。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臨床醫學系教授暨Steno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Peter Rossing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臨床醫學系教授暨Steno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Peter Rossing。(攝影/李林璦)
 
Peter Rossing共同著作論文超過700篇、h-index達86,在國際DKD領域獲獎無數。此外,他曾任丹麥內分泌學會主席、歐洲糖尿病腎病研究小組主席,並擔任丹麥國家糖尿病註冊資料(Danish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ry)主席。
 
座談中,Peter Rossing強調,只用eGFR測量值評估DKD預後是不夠的,透過風險預測模型和創新生物標誌物,可以更精確地區辨患者的風險、給予個人化治療,也能讓高風險族群獲得積極治療,這些正是DKD當今重要的改善目標。
 
沙烏地阿拉伯頂尖SBAHC醫療體系研發中心負責人兼King Salman醫院糖尿病中心負責人Khalid Al Rubeaan醫師指出,過去研究發現在不同個體中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新型生物標記物或是新的風險預測公式來早期精準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患者,治療相對也更加精準,才能增加患者的生活品質調整人年(QALY)。
 
墨西哥國家級醫學科學與營養研究所醫學教授Juan Carlos。
左:墨西哥國家級醫學科學與營養研究所醫學教授Juan Carlos。(攝影/李林璦)
 
墨西哥國家級醫學科學與營養研究所醫學教授Juan Carlos指出,在墨西哥有18%成年人患有糖尿病,22%患有糖尿病前期,末期腎病患者數量更是驚人,這可能是由於墨西哥人的基因表型與其他地區不同,文化、環境也不同所促成。
 
Juan Carlos表示,這也導致過去的臨床風險評估工具不盡理想,也發現許多沒有白蛋白尿的腎病患者,病情惡化反而很快,因此需要找到能夠預測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物,也可降低併發症對醫療造成的龐大成本支出。
 

延伸閱讀:全球DKD權威大師齊聚AASD 在台年會!揭糖尿腎病治療、早篩策略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科首席醫師Jeyakantha Ratnasingam教授表示,在馬來西亞,DNlite-IVD103已經批准上市,每位患者每次檢測成本約為20美元,這跟血液透析的龐大花費比起來微不足道。
 
他也表示,除了早期篩檢,還需透過數位醫療與人工智慧(AI)加強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並強化基層醫師對未檢測出白蛋白尿,腎功能仍可能會惡化的認知,同時積極推動早期檢測技術。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科首席醫師Jeyakantha Ratnasingam教授
右: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內分泌科首席醫師Jeyakantha Ratnasingam教授。(攝影/李林璦)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也呼應Jeyakantha Ratnasingam,表示提高基層醫師和患者對疾病的認知(awareness)非常重要。特別是許多醫師和患者現在仍認為CKD G1~G2期屬於安全階段,在DNlite-IVD103進入臨床實務應用後,便能提早找出高風險的CKD患者,給予積極治療。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臺大醫學院榮譽教授莊立民則表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長期積極推動將新的預後評估工具引進台灣的DKD照護指南,除了早先引入KDIGO指南,DNlite-IVD103也已經在今年導入最新版的「2024台灣糖尿病腎臟疾病臨床照護指引」,為DKD的預防、治療及共照模式帶來新的轉機。
 
(報導 / 吳培安、李林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