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生技名人錄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陳亮恭
陳亮恭:「整合規劃高齡照護政策,翻轉台灣老化負擔。」
2016-01-21/
記者 楊傑名
高齡社會已成為各國的棘手問題,國發會推算,十年後台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2012年「國際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上,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及團隊,獲選全世界高齡學術研究卓越中心,是亞洲目前唯一獲選單位。陳亮恭醫師也是全世界高齡醫學的重要意見領袖之一,已發表約百篇國內外醫學論文,其學術研究能量持續受到國際高度關注,他本人更實踐推動台灣高齡醫療服務與政策。整理/楊傑名 圖/蔡立勳以前談高齡產業,...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陳濱
陳濱:「『創新』是台灣醫療器材發展唯一之路。」
2016-01-21/
記者 蔡立勳
前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濱,自年輕起帶著一只皮箱,從最北端的俄羅斯,踏到南方的阿根廷,足跡遍及世界60餘國,台灣醫材產業30餘年的發展歷史盡寫在他臉上。無論台灣或全球的產業市場及法規,他都有深入的涉獵。專注以科學儀器與手術用器材為主要產品的他,迄今仍勤奮不懈地往各國參展,以抓緊國際醫材市場脈動。整理、圖/蔡立勳 觀察台灣醫療器材的現況與這二十多年的發展趨勢,我有很多感觸。醫材與其他...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陳基旺
生醫推手
陳基旺:「生技製藥『矽導計畫』,培養人才避免『枯水期』。」
2016-01-21/
記者 楊傑名
前台大創新藥物研究中心主任陳基旺,1985年抱著「怎麼沒有一個新藥是台灣開發的」的疑問,從密西根大學取得藥學博士後返台,自此投身台灣新藥開發領域。他的專長包括活性天然物新藥研發、藥物設計合成,首創台灣電腦模擬研發新藥之案例,擁有國內外專利10餘項,發表超過上百篇論文於著名期刊,於2001年獲選美國科學促進學會會士(AAASFellow)。陳基旺是業界公認卓越的醫藥化學家,近期已創業成立新藥開發公司...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李鍾熙
李鍾熙:「以提升國民醫療健康水準的施政來帶動產業。」
2016-01-21/
記者 蔡立勳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自1990年返台,擔任工研院化工所副所長並設立生醫工程中心,歷經接掌工研院院長、轉任生技中心董事長,是台灣唯一領軍過兩大法人研究機構的領導人物。一路以來,李鍾熙致力推動台灣生技產業接軌國際,被業界公認對台灣生技產業國際能見度付出極大貢獻。如今,李鍾熙已投入產業,並致力精準醫療發展。整理、圖/蔡立勳美國總統歐巴馬其實並非首位提出「精準醫療」概念的人,不過他於2015...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路孔明
路孔明:「要計畫性擴大資本市場,引進創新和高階人才。」
2016-01-21/
記者 楊傑名
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2000年在台灣第一波生技風雲興起時成立中天生技,一路以來勇於率先各種創新策略,創下首個從資本市場成功大眾募資案例,手握台灣發出5張新藥藥證中的2張、推動成立台灣最大永續型生技創投「鑽石生技」、為下世代台灣創新紮根成立「鑽石校園種子基金」等。近幾年,路孔明更潛心往創新根基佈局,也在新藥、創投及有機農業皆打造出台灣標竿,他的發展歷程,是台灣本土型生技產業發展的縮影。整理、圖...
專家觀點
封面故事
張鴻仁
張鴻仁:「連結國際創新基地,扭轉法規轉守為攻。」
2016-01-21/
專欄:張鴻仁
曾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目前為上騰生技董事長,出身醫學系,擁有台大公衛及美國哈佛公衛雙碩士,但回國後棄醫投身公職。他在健保財務窘困時,臨危授命出任健保局總經理,完成健保費率第一次的調漲。全球領先的健保IC卡制度,奠定了台灣今天為國際先驅的國家醫療數據資料庫基礎,也在他任內全面上路。張鴻仁是國內唯一官、產、投資三棲領導人物,能深入洞察政府行政與產業政策。整理、圖/楊傑名 我認為新政府第...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閻雲
人物
閻雲:「全盤檢討人才培育,銜接國家大政策。」
2016-01-21/
記者 蔡立勳
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旅美長達30年,本身是國際公認的傑出癌症腫瘤專家,曾任全球知名的希望城(CityofHope)癌症中心副院長及分子藥理系系主任、加州理工學院兼任教授等職。自美返台擔任校長僅4年餘,他透察台灣生技產業人才發展的困境,引進國際名校厚植產業人才教育制度,於北醫創立多所具台灣產業競爭優勢的研發中心,致力於創新生醫教育。整理/蔡立勳 圖/楊傑名與其他產業相比,生技產業培養人才的時間...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蘇遠志
生醫推手
蘇遠志:「產業要創新加值打出台灣牌。」
2016-01-21/
記者 楊傑名
今年已逾87歲的台灣發酵之父、台灣大學農化系榮譽教授蘇遠志,仍精神钁鑠,且活躍於各項產業社群活動,參與多項研究計畫指導委員。他一手締造了台灣發酵工業經濟奇蹟,其「麩胺酸發酵生產」創新發明,於80年代寫下台灣「味精王國」、製造外銷世界第一的歷史,迄今,讓台灣多項發酵產品及技術仍居國際領先地位。他是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的創始人,桃李滿天下,遍佈台灣生物科技產、官、學界,是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先驅與奠...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生技、生命、生活」我們大家共同的 「國家」⋯
2016-01-21/
編輯部
從選前之夜到選舉結束這週末,也正是我們一&二月過年合刊號後製準備的最後階段,除返鄉投票的同事外,團隊們多挑燈夜戰,一面工作討論,一面關注選戰的點滴。不蠻講,我鮮少留意娛樂圈的新聞,流行藝人我知道沒幾個。選前一天,我的手機和信箱塞爆了「周子瑜道歉事件」的相關新聞、輿論及各方回應,同事們後來也傳來一張網路流傳的黑底白字圖片,下面一句中英文是這樣寫著:「我不需要因為身為台灣人而向任何人道歉。」(...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張淑貞
智慧財產佈局、貨幣化運營需雙軌併進
2015-12-15/
環球生技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與愛爾蘭科學家WilliamC.Campbell及日本科學家SatoshiŌmura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殊榮,屠呦呦以青蒿素(Artemisinin)治療瘧疾感染研究備受推崇,也再次炒熱從中草藥或天然物開發創新藥物的議題與趨勢。然而,要將東方用藥智慧與臨床經驗,轉化為創新藥物與全球市場商機,優勢的智慧財產「佈局」與「貨幣化」經營,是重要關鍵。青蒿...
人物專訪
人物
甘良生
DCB執行長甘良生「推手」加速研發效能
2015-12-15/
記者 吳靜芳
旅美30餘年,過去都在國際藥廠擔任要職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新任執行長甘良生,今年3月空降就任之前,對台灣幾乎是一張新面孔。他態度和緩低調、全無架子;他笑臉和煦,彷如隱形推手,讓DCB新藥研發效率有了火力全開的力量;他要以過去累積的管理經驗,從智財、開發、法人及產業合作上著手內部整合與外部連結,要用「急迫感」加速台灣生技製藥效能。文/吳靜芳、王柏豪 圖/吳靜芳採訪當天,到了DCB執行長辦...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有一種產業,就叫創業...
2015-12-15/
編輯部
因為這一期的封面專題,我們的編採團隊認識更多台灣生醫新世代的優秀年輕人,也結識了兩岸一些致力經營創新創業育成(大陸一般稱孵化)平台的機構和朋友。創業除了有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外,還需要在社會裡營造氛圍、形成風氣,最後融入成為文化,一種對創新鼓勵、對創業友善的文化。創業的外傷與內傷在媒體生涯中,我專訪過難以數計、一般人眼中名利雙收的成功創業家,僅有極稀少的人,不曾在創業過程中領教過不知明日太陽何在的恐懼...
第一頁
上一頁
54
55
56
57
58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福寶科技巫震華 引領MIT外骨骼機器人闖天涯
生技推動單一窗口 匍匐在創造突破的路上……
ACTO主席下坂皓洋: 「臺灣外泌體監管與安全、有效回報系統 刻不容緩!」
臺灣第一人!中研院薛雁冰 獲德國Max Planck會員殊榮
「健康臺灣」生醫政策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