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生技名人錄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丁詩同
台灣動物疫苗發展應主動出擊
2016-01-21/
環球生技
今年1月,H5N8、新型H5N2、新型H5N3等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肆虐,鵝、鴨等家禽撲殺量遠超出政府預期,疫情嚴重程度不亞於1997年的豬隻口蹄疫。1997年,台灣爆發豬隻口蹄疫,4個月內撲殺300多萬頭豬,重創國內畜牧產業;2004年,禽流感病毒H5N2首次傳入台灣,38萬隻雞遭到撲殺。 這幾波疫情不僅牽連養殖、飼料供應等產業鏈上下游業者,肉品、乳品及蛋品等民生必需物品價格也連帶飛漲,為平抑物價...
專家觀點
封面故事
張鴻仁
張鴻仁:「連結國際創新基地,扭轉法規轉守為攻。」
2016-01-21/
專欄:張鴻仁
曾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目前為上騰生技董事長,出身醫學系,擁有台大公衛及美國哈佛公衛雙碩士,但回國後棄醫投身公職。他在健保財務窘困時,臨危授命出任健保局總經理,完成健保費率第一次的調漲。全球領先的健保IC卡制度,奠定了台灣今天為國際先驅的國家醫療數據資料庫基礎,也在他任內全面上路。張鴻仁是國內唯一官、產、投資三棲領導人物,能深入洞察政府行政與產業政策。整理、圖/楊傑名 我認為新政府第...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生技、生命、生活」我們大家共同的 「國家」⋯
2016-01-21/
編輯部
從選前之夜到選舉結束這週末,也正是我們一&二月過年合刊號後製準備的最後階段,除返鄉投票的同事外,團隊們多挑燈夜戰,一面工作討論,一面關注選戰的點滴。不蠻講,我鮮少留意娛樂圈的新聞,流行藝人我知道沒幾個。選前一天,我的手機和信箱塞爆了「周子瑜道歉事件」的相關新聞、輿論及各方回應,同事們後來也傳來一張網路流傳的黑底白字圖片,下面一句中英文是這樣寫著:「我不需要因為身為台灣人而向任何人道歉。」(...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張淑貞
智慧財產佈局、貨幣化運營需雙軌併進
2015-12-15/
環球生技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與愛爾蘭科學家WilliamC.Campbell及日本科學家SatoshiŌmura同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殊榮,屠呦呦以青蒿素(Artemisinin)治療瘧疾感染研究備受推崇,也再次炒熱從中草藥或天然物開發創新藥物的議題與趨勢。然而,要將東方用藥智慧與臨床經驗,轉化為創新藥物與全球市場商機,優勢的智慧財產「佈局」與「貨幣化」經營,是重要關鍵。青蒿...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有一種產業,就叫創業...
2015-12-15/
編輯部
因為這一期的封面專題,我們的編採團隊認識更多台灣生醫新世代的優秀年輕人,也結識了兩岸一些致力經營創新創業育成(大陸一般稱孵化)平台的機構和朋友。創業除了有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外,還需要在社會裡營造氛圍、形成風氣,最後融入成為文化,一種對創新鼓勵、對創業友善的文化。創業的外傷與內傷在媒體生涯中,我專訪過難以數計、一般人眼中名利雙收的成功創業家,僅有極稀少的人,不曾在創業過程中領教過不知明日太陽何在的恐懼...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姚南光
審查標準需「彈性」因應現況 避免產業資源浪費
2015-11-18/
記者 蔡立勳
醫療器材種類繁多,在適用規範上可區分為「法規」(Regulations)與「標準」(Standards)二層次,法規以分級分類方式管理醫療器材,闡明各級各類醫療器材在製造、使用與販售上應遵循的標準而加以採認(RecognizedStandards);標準則為各組織機關根據前人積累之經驗訂定,經各國法規採認後才是醫療器材真正應遵守的內容。因此,在醫療器材領域中,除某些特定標準如ISO13485品質系...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曾惠瑾
生醫女力
曾惠瑾:跨業、跨界的整併策略
2015-11-18/
環球生技
台灣市場規模太小,一直是生技產業發展最終需要突破的課題。尤其是面對充滿高度法規限制,以及各國保護政策障礙的生技醫療產業而言,更是一大難題。根據2014年生技產業白皮書,目前台灣製藥業營收排名第一的永信製藥,年營收50餘億新台幣;醫療器材類年營收排名第一的百略,也約58億。但是,放到國際市場上,以大陸最大醫藥工業公司國藥控股為例,2014年度營業收入達人民幣2001億元,台灣這些大鯨魚相對成了小蝦米...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
2015-11-18/
編輯部
今年3月,習近平在強調「九二共識」時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他說,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當然,我們不會在這裡談政治,也不認為兩岸的健康醫藥產業合作需要政治。11月3、4日,在南京召開紫金山兩岸企業家峰會時,「生物科技和健康產業照護組」是七大小組中,唯一讓台灣峰會副理事長江丙坤、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聯袂親自出席的會議。小組陸...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燕子不來了!?
2015-10-14/
編輯部
9月9日,台灣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順利落幕了。一個前輩很逗,他從閉幕會議現場寫了一小段打油詩傳來給我:「每年BTC會議,無論『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海內外專家盡情倡議,但政策會不會有差異,業界到底在不在意,一年到了,反正大家就再一次提議。」⋯⋯我看了今年專家們的一些意見,個人認為環瑞醫董事長李祖德所提「推動永續基金掛牌上市」,可能是今年最大膽且搶眼的提議,他直言,「主管機關...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杞人憂天!?
2015-09-14/
編輯部
8月18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在同一天有重大的法規公佈,沈痾多年的中國審批審評問題,中國國務院終於出台了《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美國FDA則在暌違11年後,公告了新版《植物藥新藥指南》(GuidanceForIndustry:BotanicalDrugProducts),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徵求意見。前者,被認為是中國史無前例的醫藥監管全面改革;後者,將影響全球植物藥(包括中藥新藥)的...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複製成功,快又有效率。但是......
2015-08-13/
編輯部
2015年度台灣生技月落幕了。展覽期間,每天都有許多讀者、新朋友、舊朋友到雜誌的攤位來交流。其中,有一位美國資深業界新朋友,幾乎天天逛展後,就會繞來找我抬台灣生技的槓,許多時候,我們還會有一些爭辯,但他以旁觀者的觀察,及許多跟台灣輿論相左的看法,都會讓我有所反思。特別是目前備受矚目的一些美國資深生技醫藥前輩,他們計畫攜著在美成功的企業返台設立公司並上市,截稿期間,有知名媒體節目因此表示:「國際一流...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能見度 外在美 內在美
2015-07-15/
編輯部
很多兄弟朋友應該對已故商業名人翁大銘的一句公開言論不陌生,可能必要時候還會借用來當伎倆,翁大銘說:「如果你沒有外在美,我怎麼會有機會知道你有內在美⋯!」(如果這句話涉及任何性別歧視,絕不是本文有意)上個月,在費城參加了2015北美BIO展,這是國際生技產業社群最大的一個盛會,總計69國代表團前往,台灣代表團有120多人,位列第十五大國家代表團,中國、日本、韓國聲勢更浩大,居前十大。不過,大家所有的...
第一頁
上一頁
33
34
35
36
37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臺灣CDMO高質化策略 產業合縱連橫因應國際變化
連續創業家洪一平轉身新創推手 拼出臺灣「微創醫材王國」
國際眼科權威Hendrik Scholl 首談出任Belite Bio醫務長契機
波士頓生技的衰退與突圍啟示!
對GTC25“AI超級盃(Superbowl)”的一些反思~接下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