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張大千愛用「鳳梨宣」榮光

林試所首創鳳梨葉相紙 成黑白影像藝術載體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3-02-28
徐健國表示,鳳梨葉纖維紙具有好處理、纖維細膩、強韌、耐保存等優點。(攝影/李林璦)

鳳梨果實採收後,會剩餘大量的鳳梨莖和鳳梨葉,鳳梨莖可萃取豐富的鳳梨酵素,而看似不起眼的鳳梨葉,其實蘊含優質的纖維。以鳳梨葉作為製紙原料,不僅相當好處理,紙張成品細膩、耐保存、且強度高,曾獲得國畫大師張大千喜愛,林試所如今創造鳳梨手工相紙,與攝影專家合作顯影黑白相片作品。

撰文/劉馨香


臺灣盛產鳳梨,嘉義民雄、臺南關廟、高雄大樹、屏東高樹等著名產區,有著一望無際的鳳梨田,在氣候溫暖、陽光普照的春夏季節,供應一顆顆酸甜多汁的鳳梨。

據統計,全臺灣鳳梨種植面積超過9,400公頃,鳳梨年產量約40多萬公噸,在2021年初中國禁止臺灣鳳梨進口前,鳳梨是臺灣生鮮水果類出口第一名,一年約外銷4~5萬公噸的鳳梨,其中九成以上銷往中國。

這兩年政府與果農、貿易商則積極進攻日本市場,但2022年的外銷總量仍下跌到2.3萬公噸。

正當拓展鳳梨加工應用和外銷市場成熱議話題的同時,鳳梨採收後,遺留大量的鳳梨莖與鳳梨葉廢棄物也引起注目。

堆滿地、不起眼的鳳梨葉,其實含有性質優良的纖維,有現代蔡倫美譽的中興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張豐吉曾在1970、1980年代開發鳳梨葉纖維宣紙(稱為鳳梨宣、菠蘿宣),獲得國畫大師張大千盛讚,締造臺灣書畫界與手工紙界的傳奇。

鑽研手工紙與書畫裝裱的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組研究人員,如今再續前緣發展鳳梨葉的造紙技術,並進一步開發出手工相紙,與攝影專家跨界合作推出帶有滄桑美感的黑白相片作品,賦予鳳梨葉循環再利用的價值。


鳳梨宣紙光滑細膩,能展現層次更加豐富的墨韻。(攝影/李林璦)

鳳梨葉木質素少、纖維細膩 成優質製紙原料

主導鳳梨葉造紙研究的林試所助理研究員徐健國表示,為了維持鳳梨的品質,鳳梨果實採收兩次後,就需要整個植株裁掉重新種植,估計每年廢棄的鳳梨葉高達67萬公噸,比鳳梨產量還多。

這些廢棄物通常由農民打碎後輾入田裡當肥料,或是當成一般垃圾以焚化處理,相當可惜。

徐健國介紹,雖然鳳梨葉的纖維比例不高,但利用市面上現有的採纖機,高效率刮除鳳梨葉上的臘質和葉肉後,就能取得一束一束的纖維(麻),作為造紙或是編織的原料。

鳳梨麻原料進一步製作成紙,還需要經過蒸煮、清洗、漂白、選料、打漿(解開纖維)、抄紙(意指將紙漿中的纖維均勻分布於濾網之上)、壓榨去水、烘乾等複雜程序。

以鳳梨葉造紙相對於其他植物纖維,究竟有什麼優勢呢?

徐健國進一步說明,植物中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三大成分,製作紙張所需的是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木質素則會使紙張泛黃、劣化。

一般工商社會使用的機器紙,由於用量龐大,是以自然資源最豐富的木材為原料,但木材的木質素含量高達20~35%,依賴高溫高壓蒸煮和化學藥劑等方法去除。

用於東方藝術特有的書畫或相關藝術創作的手工紙,則是以樹皮、枝條或是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