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腸道菌
科學要聞
腸道菌相研究熱 抗食物過敏、降心血管風險、巴金森氏症
2019-07-05/
記者 李林璦
現今,腸道中的微生物研究越來越熱門,臺灣也隨著特管法開放了微菌叢植入治療,腸道中的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種類更是多變,而近期,不論是在《Nature》子刊《NatureMedicine》或是《Cell》子刊《Neuron》上都發表了與腸道微生物相關的研究,顯示腸道微菌叢與食物過敏、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與巴金森氏症都息息相關。 《NatureMedicine》微生物療法可抑制食物過敏!? 6月24日,美...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磁力引導微型機器人新用途 對抗腫瘤也除牙菌斑
2019-07-04/
記者 彭梓涵
日前,兩個研究團隊前後發表磁力引導的微型機器人應用,除了作為藥物傳遞,還可清除牙菌斑。相關報導皆發布在兩所學校的網站上。來自賓州大學的研究由牙醫學院的Hyun(Michel)Koo與電機學院的EdwardSteager共同主導,這項研究稱為催化型抗微生物機器人(CatalyticAntimicrobialRobots,CARs),有別於傳統除去牙菌斑,須由牙醫師執行「洗牙」,CARs是使用氧化鐵的...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Communications》抗病毒療法聯合CRISPR 首次消除小鼠體內HIV病毒DNA
2019-07-04/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NebraskaMedicalCenter)的HowardGendelman教授與天普大學路易斯·卡茨醫學院(LewisKatzSchoolofMedicineatTempleUniversity)的KamelKhalili教授及團隊開發了一種由結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療法,成功消除3...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Cell Biology》 美科學家以幹細胞建立胚胎模型 避道德爭議探人類發育之謎
2019-07-03/
記者 巫芝岳
日(1)前,洛克斐勒大學由AliBrivanlou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開發出不違反醫學倫理、可供實驗研究的人類胚胎活體模型,該研究被發表於最新的NatureCellBiology期刊中。為避開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所認定的「14天準則」道德準則(即科學實驗僅能使用14天以內大的胚胎進行研究),這個突破性的胚胎模型是透過胚胎幹細胞培養而成,其大小、細胞軸向和基因表現大致與人類10日大的上胚...
科學新知
癌症
科學要聞
MYC
標靶
《Nature Cell Biology》 對腫瘤施壓! 賓州大學發現ATF4可望成為癌症治療新靶點
2019-07-03/
記者 吳培安
編譯/高鈺燕(環球生技雜誌實習記者)日(1)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的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移除淋巴癌與結腸直腸癌中的ATF4基因,可以加速癌細胞死亡,顯示ATF4可成為癌症治療的潛在標靶。該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CellBiology》。研究團隊針對淋巴癌模型小鼠進行了實驗,發現若使用藥物剔除ATF4基因,可以顯著延長小鼠的無淋巴瘤存活...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子刊: Viuse電子菸會使神經幹細胞缺陷、老化
2019-07-02/
記者 彭梓涵
日前,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的研究小組發現,使用Viuse電子香菸或尼古丁傳遞裝置,透過加熱使尼古丁和香料化學品,誘導粒線體融合(SIMH)引起幹細胞毒性,加速細胞衰老,對長期暴露尼古丁使用者是一大影響。相關研究已發表在《iScience》期刊上。神經幹細胞粒線體在不同尼古丁濃度反應。(圖片來源:iScience)目前研究人員還不了...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微流體裝置模擬訊號中心 建立體外幹細胞分化條件
2019-07-02/
記者 李林璦
編譯/高鈺燕(環球生技雜誌實習記者)日前,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團隊,成功藉由調控模型中骨塑型蛋白4(BMP4)的濃度梯度,以微流體(MicrofluidicChip)建立體外生物模型,模擬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分化(Differentiation)條件。展示藉由人造訊號中心調控幹細胞內生性的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能力,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上...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冷泉港證實 胰腺癌發展幕後操控者是CA19-9
2019-06-27/
記者 彭梓涵
日前,由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科學家,發現胰腺癌的生物標記CA19-9,在疾病進展中可能不僅作為疾病檢測這樣簡單。CSHL在小鼠在實驗中證實CA19-9會促進胰腺炎,若小鼠也攜帶KRAS致癌基因時會繼續發展胰腺癌,CSHL也進一步開發CA19-9抗體,結果顯示會使胰腺癌小鼠逆轉。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目前冷泉港實驗室也提交CA19-9抗體治療和預防胰腺炎專利申請,此抗體治...
科學新知
AI
科學要聞
癱瘓
BCI
無須開腦!美成功研發意識操作機械手臂 可流暢精準執行平面追蹤
2019-06-26/
記者 吳培安
近日,美國卡內基麥隆大學發表突破性技術成果,其首創非侵入式意識控制機械手臂,可使人憑藉意識就能流暢而精準地執行二維空間追蹤,例如追蹤電腦游標的移動,將成為癱瘓、中風或其他肢體障礙者生活的一大福音。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ScienceRobotics》上。卡內基麥隆大學生醫工程系主任賀斌(BinHe)帶領的研究團隊,透過非侵入式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結合新...
科學新知
表觀遺傳學
科學要聞
肝臟
新生
表觀遺傳學立大功!科學家發現肝受損再生新途徑
2019-06-24/
記者 吳培安
近(20)日,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研究團隊發現,透過移除表觀遺傳基因體(epigenome)中負責抑制跳躍基因的特定調節因子UHRF1,將能夠促進被切除的肝臟組織再生,是未來肝腫瘤切除手術的重要參考。這份研究刊登在《DevelopmentalCell》上。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如果移除了關鍵的表觀遺傳調節因子UHRF1,在肝臟中早期活化的再生基因會再度活化,促進被切除的肝臟組織再生。研究團隊還...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張鋒創DNA顯微鏡 建構細胞新成像技術
2019-06-24/
記者 李林璦
近日(20),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布羅德研究所(BroadInstitute)和麥高文腦研究中心(theMcGovernInstituteforBrainResearch)的華裔科學家張鋒與另外兩位科學家JoshuaA.Weinstein和AvivRegev開發了一種細胞顯影的新技術—DNA顯微鏡,可能可以通過識別能攻擊腫瘤的免疫細胞來幫助改善某些癌症治療。該研究發表於《Cell》上。 ...
科學新知
粒線體
帕金森氏症
科學要聞
神經毒素
科學家發現粒線體酵素CYP2D6有望成為帕金森氏症新標靶
2019-06-23/
記者 吳培安
近(21)日,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粒線體中的酵素CYP2D6有機會成為帕金森氏症的新藥標靶。他們在小鼠實驗發現,CYP2D6和某些香菸、酒精或是某些食物中成分代謝而成的毒素代謝有關,抑制CYP2D6能夠減少小鼠的類帕金森氏症症狀。這份研究成果刊登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帕金森氏症至今仍找不出單一致病成因,但有許多化合物被認為會導致這種疾病,例如...
第一頁
上一頁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