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生技月刊》VOL.72-科技戰「疫」!新世代智慧公衛防疫體系-出刊通知

2020-04-01 / 環球生技
①PUBU電子書城:http://bit.ly/globalbio72②聯合線上讀書吧:https://goo.gl/J34KBh③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bit.ly/gbi_v72(2020.04.01上架)☆紙本版出版日期:2020.03.31AI、大數據、5G、互聯網等技術躍上全球防疫疫情將催生「新世代智慧公衛防疫體系」!️️️⤵️精彩內容搶先看⤵️【CoverStory封面故事】...

《環球生技月刊》VOL.71-生物防治戰『疫』力!-出刊通知

2020-02-27 / 環球生技
①PUBU電子書城:http://bit.ly/globalbio71②聯合線上讀書吧:https://goo.gl/J34KBh③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bit.ly/gbi_v71(2020.03.03上架)☆紙本版出版日期:2020.02.25各國紛紛推進戰「疫」生物安全立法,美國制訂了哪些防疫方案?又投資儲備哪些戰「疫」新技術?️️️⤵️精彩內容搶先看⤵️【CoverStory封面...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二)附錄:21位投資人推薦公司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2019年底到2020年初,黑天鵝紛紛現身,中美貿易戰、臺灣大選調動政經資源、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踵而來……但歷史上顯示,人類疫情疾病過後,醫藥產業往往隨後風起雲湧。產業投資也要做好防「疫」,本刊特別進行2020環球生技「投資防『疫』學」大調查,掃描國內專業投資專家圈,透過問卷及面訪了21位產業意見領袖,專家分享如何應變的投資趨勢、逆勢崛起的贏家法則,本刊也統整出意見...

張鴻仁:募資兩條路 找個富爸爸或另闢生路

2020-02-25 / 專欄:張鴻仁
臺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來不靠政府 能自求生路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我們的投資以生技醫藥為主,除了健康食品、醫學美容、農業生技、口罩等消費型產品以外的,大多都有投,可以說是「雜家」。但之所以投得這麼廣泛,是和臺灣的特質有關。全世界多數的生技醫療投資幾乎都有專業化的重點項目,例如只投癌症,或是只投特定類別的醫療器材。但臺灣的生技產業還很新興,如果只投某個主題,可能頂多只能投三家。要說近年來對生技最大的...

傅斯誠:緊密結合學研發展 讓臺灣發揮醫療優勢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但主掌大局的還是船底下的浪潮,浪的方向決定了多數船隻的成敗,因此,我們關注的主要都是重要的國際趨勢。Pacific8Ventures主要以美國的生物醫藥投資為主,現在我們認定的大趨勢就是基因科學(Genetics)和運算科技(Computer),這兩個領域在過去幾年無...

陳彥諭:打造臺灣成為亞洲 數位醫療Demo Site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歷經摸索、大廠投入臺灣智慧醫療產業前景看好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比翼資本主要專注於智慧(數位)醫療、人工智慧、醫療器材三大領域,我們的強項是為團隊提供專業解方,透過鏈結幫助新創團隊進行醫院端的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快速打入主要市場、再投資將近一到三百萬美元的資金。亞洲現在是僅次於美國、全世界第二大的醫療投資領域。2019年,美國投注在數位醫療的資金大約在80億美元,亞洲則是60多...

張立群:生醫明星夢落空 資金斷鏈恐負向循環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投資考量最終還是會以「獲利為主」畢竟市場才是王道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的生醫產業在4、5年前被當成明星產業,但現在被打入冷宮,最大感慨還是跟當初預期完全不同吧!臺灣醫療品質是全球評比第一,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都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臺灣有發展生技的本錢,卻沒有順利發展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體質不要太糟糕,至少維持熱度,生醫公司籌資就不會那麼困難,也...

尤齊著:臺美創投環境風氣不同 新創應找對投資人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在不同階段應該要找對應的投資人撰文/彭梓涵、吳培安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之後要賣給誰,也就是退出機制。根據我們投資新藥開發的經驗,臨床前(Pre-Clinical)到臨床一期試驗之間進入,投資增長倍數最高、時間也最短,這樣的公司要授權也會比較容易。我認為,如果要讓生技公司順利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這些上市公司、證券商和政府投資部門,應該要負起教育次級市場投資人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機制,讓上市...

徐大誠:生物製劑、精準醫學 適合臺灣發展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生物製劑和精準醫學因臨床規模小、審查快,適合臺灣發展撰文/彭梓涵、吳培安臺灣的上市櫃加興櫃公司,涵蓋醫藥、醫材和醫療服務,大約有130家、市值達到250~300億美元。我覺得,臺灣的強項是改良劑型新藥,以風險報酬組合來講是很好的,生物藥也有一些群聚效果。臺灣在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順利搭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電子產業訂單流失的時機崛起,到了2011~2012年,臺灣早期的海外留學...

任昭銘:不提當年資金勇 臺灣應加強能力打世界盃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沒有人口紅利應更專注產業生態鏈撰文/彭梓涵、吳培安從過去資通訊產業發展,可以了解到臺灣比較仰賴代工,但發展生醫產業還要有所改變。我們的基礎建設完善、在亞洲名列前茅,但仍有幾項劣勢,包括我們沒有人口紅利,因此,臺灣應更專注在如何完善產業生態鏈的問題,不能用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來看待生醫產業。醫材方面,雖然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的統計報告,2019年臺灣醫材產值預計達1,206億新臺幣,不過內容還是偏...

黃齊元:顛覆固有價值、創造機會 臺灣生技要更多M&A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我特別看好智慧醫療臺灣的醫療體系必須更加數位化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生技產業正處在資本市場和公司能力出現斷層的狀態,公司能力很強,但資本市場疲弱,投資者沒信心、成交量也沒信心,使得這些公司的預估市值表現不佳、募集資金也很困難,所以很多公司下市、或是私有化。也有的好公司去海外上市,例如晟德集團投資的東曜藥業,2019年在香港上市前就私募了8,000萬美元、IPO又募了一億美元,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子。...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大眾應該要認知生技公司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撰文/吳培安、彭梓涵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臺灣生技發展在5~10年前曾有一段榮景,當時團隊容易找到很多資金、興櫃也非常方便,大概是在基亞上市到浩鼎解盲,之後就一直低迷到今天,這是我最大的感慨。美國的生技公司之所以那麼活潑,是因為具備完整的「接棒式」資金供應鏈,學研機構的科學家一拿到專利就創業,爭取大約幾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股票上市、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