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創新AI裝置 以咳嗽聲預測疾病大流行

2020-03-20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麻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UMassAmherst)的科學家發明了一項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的攜帶式監視設備,可即時監測大環境中咳嗽或打噴涕的人數、進而分析數據,藉此預測類流感疾病的傳播,該論文18日刊登於電腦科學期刊《IMWUT》。這項名為「FluSense」的平台,是一項以機器學習為基礎,運用邊緣計算(edgecomputing)技術打造的平台,研究人員表示該平台已計劃用於醫院、候診室和較...

推翻陰謀論!《Nature Medicine》新冠病毒為自然演化而來

2020-03-19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7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Institute) 和全球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序列和病毒結構進行分析後,認為該病毒並非人為製造,並提出兩種自然演化的假說,發表於《NatureMedicine》上,推翻了陰謀論者的假說。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副教授KristianAndersen表示,透過比較已知的冠狀病毒株基...

《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星狀膠質細胞分層與阿茲海默症和自閉症的關係

2020-03-18 / 記者 劉端雅
近(16)日,維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SangerInstitute)的科學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和自閉症有關聯的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比之前認為的更多樣化,在小鼠的大腦皮質(Cerebralcortex)明顯有不同的星狀膠質細胞層。該研究刊登於《NatureNeuroscience》。研究團隊表示,在過去的20年中,研究證明神經膠質細胞(glialcells)是影響大腦發育和...

抗COVID-19療法研發戰!化療藥、細胞療法蓄勢待發

2020-03-17 / 記者 吳培安
隨著COVID-19全球疫情日趨嚴重,全球許多產學研機構都投入療法研發。除了小分子藥或抗體療法,現在癌症化療藥、幹細胞療法也蓄勢待發。近日,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Clinic)宣布找出了三種癌症藥組合;澳洲再生醫學公司Mesoblast也宣布,將其幹細胞先導產品候選Ryoncil投入COVID-19的肺炎治療研發中。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在16日,於《CellDiscove...

《Science Advance》以癌細胞為靈感! 美國研究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問題

2020-03-16 / 記者 巫芝岳
近(13)日,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ofPittsburgh)的生物工程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種以癌細胞為靈感所開發的微粒,未來有望讓器官移植患者在減少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也能避免移植排斥(transplantrejection)的問題,該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ance》。研究人員透過注射微粒的方式,來傳送許多腫瘤細胞都會分泌的CCL22蛋白質;CCL22是一種趨化因子,透過...

《NEJM》阿斯匹靈防肝癌? 哈佛研究:降低肝炎患者3成肝癌風險

2020-03-13 / 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一篇發表於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證實阿斯匹靈可降低B、C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達31%;對照去年由台北榮總醫師吳俊穎等人發表在《JAMA》的研究,他們也進一步證實服用阿斯匹靈時間越長,與肝癌風險降低越有關。由論文第一作者TraceySimon帶領的團隊,透過超過5萬名患者、中位追蹤時間達到7.9年的數據,證實服用阿斯匹靈時間越長,肝癌風險越低,服用3-5年者...

《PNAS》創新擬肽構造!保護DNA摺紙奈米技術 傳遞抗癌藥新方法

2020-03-10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9日,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BNL)功能性奈米材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設計合成了具有特定序列與長度的分子鏈,可保護DNA奈米立體結構在各種條件下不會降解,並證明這些用擬肽包裹(peptoid-coated)的DNA摺紙(DNAorigami)有望用於傳遞抗癌藥物和蛋白質,靶向與癌症有關的細胞表面受體。該研究發表於《PNAS》。 ...

揭密新冠病毒Nsp15蛋白結構 有望以抗SARS老藥新用

2020-03-09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美國阿崗國家研究所(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ANL)、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SchoolofMedicine)和加州大學河濱醫學院(UCR)的研究人員發現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靶點–Nsp15,Nsp15蛋白與2010年SARS的蛋白有89%相同。可從先...

科學家發現新型造骨前驅細胞 可促骨再生

2020-03-06 / 記者 吳培安
近期,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哈佛大學、緬因醫學研究中心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連通骨骼內外的細小管路「經皮質血管」(trans-corticalvessels,TCV)中,發現一群尚未被發現的細胞,具有促進骨質生成與更新的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STEMCELLS》。研究團隊表示,在長骨(longbones)中,骨質的重組與再生仰賴幹細胞(stemcells)和前驅細胞(progen...

德科學家找到抑制病毒複製化合物 助攻克冠狀病毒、腸病毒

2020-03-04 / 記者 吳培安
面對日益嚴峻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全球疫情,德國盧貝克大學(UniversityofLübeck)研究團隊近期在期刊《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發表成果,他們發現一系列的α-酮醯胺化合物(α-Ketoamides)在細胞實驗中,能夠透過干擾病毒的蛋白切割酶(protease),來阻止病毒的複製,目前發現適用的病毒種類包括多...

加拿大研究:大麻萜酚抑制超級細菌MRSA

2020-02-27 / 記者 吳培安
近日,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University)研究團隊於《AmericanChemicalSocietyInfectiousDiseases》發表其大麻研究最新成果。他們發現,在多種具抗菌活性的大麻素(cannabinoids)中,大麻萜酚(cannabigerol,CBG)在老鼠實驗中特別展現出對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

《Nature Physics》美國傳染病預測新模型:社會現象影響傳播規模

2020-02-25 / 記者 巫芝岳
昨(24)日,美國一跨校資訊科學研究團隊提出一項用於預測新興傳染病流行的模型,首次證明不同傳染病和社會現象的加乘,會如何造成單一疾病的傳染率預測複雜度大幅提升,該研究被發表於期刊《NaturePhysics》。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如新冠病毒(COVID-19)、伊波拉病毒等流行病皆為獨立事件,每項流行病的預測規模,也單純與傳播速度成正比,但此研究團隊指出,一但有一個以上的流行病出現,情況會變得極為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