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後天免疫作祟? 阿茲海默患者腦中驚見大量細胞毒性T細胞

2020-01-15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阿茲海默症與「後天免疫」間關係的重大研究突破,論文於1月8日被刊登於頂尖期刊《Nature》中。他們不但在過去認為被血腦障壁阻隔的患者腦脊髓液中,發現大量特定的細胞毒性T細胞(CD8+ T細胞),更解開這些T細胞可能引發的致病機轉,甚至發現常見的皰疹病毒,竟是可激發該免疫細胞的抗原。研究人員先是在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

《Nature Cell Biology》首次實現重新編程免疫細胞 揭示自體免疫疾病進程

2020-01-14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6),澳洲墨爾本兒童研究所(MurdochChildren’sResearchInstitute)團隊結合了基因工程和新穎性的幹細胞生長方法,在實驗室中複製出最初期的人類免疫細胞,並能在第一時間馴服細胞的型態,按照研究人員的設計來讓免疫系統的細胞成熟。未來可提供給研究人員研究兒童免疫疾病(如白血病或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程進展,以提高對疾病背後機制的理解。該研究發表於《NatureC...

《Nature Genetics》CRISPR為工具 從「外顯子」找出抗癌新方法

2020-01-1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美國華盛頓州弗雷德哈奇森(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宣布成功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來證明某些過去不受關注的基因,對於癌細胞生長極具重要性,同時也指出這項技術未來用於開發抗癌療法的潛力,該研究7日發表於《Nature》子刊《NatureGenetics》。研究第一作者JamesThomas設計了一種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用以幫助研究人員同時檢查數百...

「NIPT之父」盧煜明最新研究 在孕婦血漿中發現胎兒eccDNA

2020-01-09 / 記者 劉端雅
日前,由「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DennisLo)教授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可從孕婦血漿中鑑定出母親與胎兒的2種染色體外環狀DNA(extrachromosomalcircularDNA,eccDNA),可為非侵入性產前檢測(NIPT)提供新的生物標記物,未來也將探索與妊娠相關疾病如子癇前症與早產之間的關係。相關研究成果1月3日發表在《PNAS》期刊上。 盧煜明團隊在非侵入性產前檢測及應...

《Nature》靜脈注射卡介苗可提升疫苗效力

2020-01-06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國立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AllergyandInfectiousDiseases,NIAID)的研究人員在恆河猴試驗中發現,將注射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érinvaccine,BCG)的方式從皮內注射改為靜脈注射,可提高防禦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

《Journal of Cell Biology》致癌基因再發現! 「轉運蛋白」有望成大腸癌新標靶

2020-01-02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ofToronto)的一項研究證實,大腸癌細胞內的「轉運蛋白」Importin-11,與促使腫瘤細胞生長的多項生化途徑相關,以Importin-11為標靶的治療方式,未來有機會嘉惠80%的大腸癌患者,這項研究於2019年12月23日被發表於期刊《JournalofCellBiology》(JCB)。過去研究已指出,約有80%的大腸癌是因APC基因的突變所...

《Nature Medicine》漸凍人治療曙光! 脊髓注射shRNA阻止小鼠病情惡化

2019-12-30 / 記者 巫芝岳
近(28)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透過脊髓注射小髮夾RNA(shorthairpinRNA,shRNA)的基因沉默療法,阻止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小鼠疾病惡化,可說是ALS的基因沉默療法首次在動物模型中展現一定療效,該論文於12月23日刊登上期刊《NatureMedicine》。過去研究已發現,動物體內SOD1基因的突變,與ALS具有強烈關聯...

新CRISPR策略!化學修飾提高CRISPR基因插入效率達5倍

2019-12-30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中有新進展。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化學修飾待插入的基因5’端,讓該基因插入人類腎臟293T細胞株的效率增加5倍,堪稱史上效率最高,未來將有助於CRISPR進行臨床基因治療的效率。該研究發表於《NatureChemicalBiology》。CRISPR是關閉或剔除基因的有效工具。但在人類細胞中,插入基因的成功率並不算高。為了尋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自然》:科學家首次證實GDF15「厭食激素」關鍵在腸道!

2019-12-27 / 記者 王柏豪
(25日),《自然》最新一期論文發表再次讓糖尿病「神藥」二甲雙胍(metformin)引起科學界目光。英國劍橋大學StephenO’Rahilly、AnthonyP.Coll等研究人員發現,二甲雙胍誘導產生的「厭食激素」主要來自遠端小腸和結腸,科學家首次證實減肥控糖的關鍵竟在腸道!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實驗在野生型小鼠中,口服二甲雙胍可增加循環中的GDF15,而GDF15表達最高的...

《JCI》美團隊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α-毒素抑制T細胞免疫反應 使免疫力打折

2019-12-26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24),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在小鼠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引起的特異性T細胞的免疫反應,對於預防感染至關重要,且發現葡萄球菌會透過α-毒素抑制T細胞免疫反應,使長期免疫力受到影響,此研究有助於解釋過去抗青黴素金黃葡萄球菌(MRSA)疫苗失敗原因,也為疫苗開發提供新的策略,相關研究已發表於《 JournalofClinicalIn...

《Nature Medicine》UCSD精子基因分析法 評估自閉症風險

2019-12-26 / 記者 吳培安
近(24)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於《NatureMedicine》,發表一種透過分析父親精子DNA的鑲嵌現象(mosaicism),藉以量化未來小孩罹患因突變導致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spectrumdisorders,ASD,簡稱自閉症)風險。研究團隊認為,這種檢測方法能提供一些血液檢查無法得到的資訊,有望成為未來產前檢測的新方法。這份研究指出,約有至少10...

《Nature》子刊:工程化E.coli 產生水凝蛋白 增加腸屏障

2019-12-20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種生物材料,是透過基因工程改造大腸桿菌 Nissle1917(EcN)使其產生的奈米纖維基質與腸道黏液結合,就像敷料一樣,可覆蓋在發炎區域;在小鼠實驗中證實可減輕化學製劑誘導的結腸炎,也可增進腸黏膜癒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美國,有約160萬人患反覆性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而隨著患病時間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