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突變」非隨機發生?! 基因突變率最新研究 挑戰達爾文《演化論》

2022-01-13 / 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團隊,透過大規模的阿拉伯芥定序分析發現,過往認為生物演化中「突變會隨機發生」的觀念可能有所誤;突變的發生具「特定偏好」、某些基因發生突變的機率較低,而這是為了減少突變對該生物族群的危害。這項顛覆性的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自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以來,人們都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過該研究卻指出,突變的發生可能具有特定偏好,所有基因...

陽明大學發現5關鍵基因 解謎臺灣漢人演化優勢

2021-01-18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8)日,陽明大學宣布其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五個關鍵基因,讓臺灣漢人在演化及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不被天擇所淹沒。該研究也於日前發表於期刊《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的團隊,透過研究14,401位臺灣漢人的全基因體基因型,及其中772位全基因體序列,找到了CTNNA2、LRP1B...

《PNAS》臺灣發光菇登封面! 中研院追溯基因演化史 解蕈類發光意義

2020-12-15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5)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表最新研究,蔡怡陞副研究員的團隊以臺灣的「發光菇」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指出蕈類最早的發光基因簇(genecluster)始於1.6億年前,且這些基因在特殊的演化機制下,已被逐漸淘汰。該論文已發表於11月的期刊《PNA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故事。研究團隊針對世界三大含有發光真菌的支系之一的「小菇支系」(M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