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F基因療法突破性進展! 重建「泡泡男孩」幼兒免疫力、有望回歸日常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12-2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SCID患者David Vetter(右)生前住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使得此疾病又被稱作「泡泡男孩症候群」(bubble boy syndrome)。(圖/Wikimedia Commons)

今(22)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以體外基因療法,治療俗稱「泡泡男孩症候群」的罕見遺傳疾病——嚴重複合型免疫缺陷(SCID)的最新成果。結果顯示,10名因Artemis突變基因而致病的Artemis-SCID幼兒患者,不僅免疫力指標恢復、至今依然活著,甚至有機會回歸日常生活。這項突破性進展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研究團隊透過從新診斷的嬰兒患者取出自體骨髓幹細胞,透過慢病毒載體,加入一個健康的Artemis基因副本後,注射回患者體內。在這項臨床1/2期試驗首批出爐的成效數據中,10位5歲以下幼兒患者,都安全地完成了基因療法輸注。
 
結果顯示,經過基因修正的細胞,能夠在輸注後42天後分化成白血球細胞。此外,由於患者是使用自己的細胞,研究團隊認為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可以使用更少的化療劑量,因此只使用了25%的busulfan。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的臨床數據相當令人振奮。10位幼兒患者在12個月後,體內都長出了自身的B細胞和T細胞。在排除1位接受第二次治療的患者後,其餘的9位患者中,有4位在12個月後達成完整重建了T細胞免疫力,這是評估患者自身免疫力強度的重要指標。
 
此外,9位中還有4位在24個月後,完整重建了B細胞免疫力,這使得他們將不用再接受免疫球蛋白補充治療(immunoglobulin replacement),並可接受標準孩童疫苗接種。另外,雖然有3名患者追蹤期還不滿24個月,但和傳統療法比較的話,其B細胞發育也相當有希望。
 
至於1位接受第二次治療的患者,則是因為在基因治療之前,遭受巨細胞病毒(CMV)的持續性感染,但現在也已經解除感染、也獲得了良好的T細胞、B細胞免疫力。
 
研究共同主持人、UCSF小兒科教授Jennifer Puck表示,這比起過去接受骨髓移殖的Artemis-SCID患者來說,成效已經好上許多,特別是患者達成完整的T細胞免疫力;B細胞的回復雖然花了較多時間,但重建機會也較大,且化療劑量更少也是一大進展,降低了busulfan對小嬰兒的有害副作用。
 
Artemis-SCID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遺傳疾病,正常的Artemis基因能夠產生負責修復斷裂DNA的蛋白質,若少了正常的Artemis基因,身體就無法完成製造B細胞、T細胞的任務,導致患者缺少正常的免疫系統,無力對抗感染風險,患者通常無法活過1年。
 
SCID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接受健康捐贈者的骨髓移植,通常是由可配對的兄弟姊妹提供。不過,患者也可能會出現短、長期併發症,包括:移植排斥、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GVHD)、慢性感染導致的器官損傷、生長停滯或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
 
這項試驗的主持科學家、UCSF小兒科教授Mort Cowan表示,這項試驗研究的10位幼兒患者都在5歲以下,他們現在都和家人一起在家中生活,能往返幼兒園和日照中心、在戶外玩樂,過著一般人的生活。
 
雖然Cowan已經用骨髓移植標準療法,治療了超過30名Artemis-SCID兒童患者,但他仍驚喜的表示,從疾病的進程來看,這種基因療法比傳統治療好上許多,且成效也可說是前所未見;患者獲得更好的B細胞免疫力,也有助於避免在兒童後期出現常見慢性肺病等問題。Cowan和Puck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未來以非營利機構的形式提供這種療法。
 
雖然對骨髓移植標準療法成效特別差的Artemis-SCID患者來說,基因修補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但其他類型的遺傳缺陷SCID,在商業化開發路上並不順遂,例如由史丹佛大學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聯合主任Maria Grazia Roncarolo領導的ADA-SCID基因療法開發,被葛蘭素史克(GSK)放棄、賣給了Orchard Therapeutics。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12/221221172126.htm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