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想要了解,麻省理工學院是如何將一個基礎研究、發明,變成一件商品,也很好奇該如何判斷什麼樣的技術適合成立公司?」Langer開頭便破題點出眾人想要知道的問題。
Langer指出,其實最適合成立公司的標準就是「平台技術」,可以透過平台、利用相同的製造流程,一再重複產出產品。
*創新技術總是孤單 200多次失敗後衍生多家成功新創
如同Langer一直以來發展的藥物傳導系統,Langer提到,早在約50年前,就開始進行高分子相關研究,試圖將大分子傳達到人體內作為抑制劑開發,但是這些大分子半衰期很短,很難在分子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進入人體。Langer回憶,當時,許多專家和文獻都認為不可行,但在歷經200多次的失敗後,終於想到一大突破破,就是利用親脂的高分子微球,將蛋白質、核酸傳到人體內。
但這樣的突破性藥物傳導想法卻屢受打擊,Langer說,他甚至在全美國都申請不到教職,更乏論申請的到研究經費。但Langer的實驗研究沒有因此而退縮,最後終於成功做出可進入人體、並緩釋的胰島素藥物遞送系統。
Langer說,他連專利申請都被拒絕了5年,大家都勸Langer放棄時,Langer找到引用他先前相關研究的論文作者,並邀請5個專家替該技術背書,好不容易才獲得專利。
因為有了專利的鼓舞,1987年,Langer將該技術衍生成立了Enzytech公司,後被Alkermes公司收購,至今有25個產品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適應症擴及精神分裂、酗酒、毒癮、糖尿病等等。該公司員工也從起初的4人,至今已是高達2000人的成功公司。
Langer表示,後來這項技術也與其他公司合作,開發成微脂體,可以應用於預防鴉片類藥物成癮、治療腦癌、治療骨骼疾病等等,已造福好幾億的患者。
*首創多醣體切割定序創Momenta 嬌生65億美元高價併購
接下來,Langer開始研究多醣體,例如肝素(Heparin)就是一個複雜的複合體,Langer希望透過改變醣蛋白質的結構,來延長其半衰期或增加吸收度,因此,Langer利用分子剪刀(molecular scissors)切開肝素,並利用質譜儀分析其切割結構。這是首次將多醣體切割並定出序列。Langer也於2001年以該技術成立Momenta Pharmaceuticals,2004年便IPO,其後陸續獲得大藥廠青睞投資,包含諾華(Novartis)、百特(Baxter)、邁蘭(Mylan)、CSL。
該公司的低分子量肝素在2010年獲FDA批准,商品名為Lovenox;2015年;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MS)病人的Copaxone也獲FDA批准; 2020年8月,嬌生(J&J)宣布以高達65億美金收購Momenta,以擴大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l)在免疫疾病領域的地位。
「在2011年時,Momenta還是一家小公司,但因為FDA首次接受複合藥物的分析數據並批准上市,因此,便有許多大廠開始與我們接洽合作、投資。」Langer說。
*Moderna一帆風順?仍受科學家、外媒質疑
2010年,Langer也開始鑽研利用奈米粒子包裹mRNA做為藥物,並擔任Genentech的顧問,一路見證Genentech在mRNA上的成就。同時,幹細胞生物學家Derrick Rossi也找上Langer,Rossi首創透過細胞轉染(transfection)修飾mRNA,將其送進人類細胞中,這項新穎的技術很快吸引Langer一同合作,最後並於2011年,創立現在鼎鼎大名的Moderna。
Langer分享,Flagship Ventures首先投資100萬美元,後於2012年募得4000萬美元,更於2013年授權平台給阿斯特捷利康(AZ)研發心臟病藥物,獲得2.8億美元權利金; 2014年又獲Alexion投資1億美元;2015年,默沙東(MSD)也投資了1億美元並與Moderna攜手,進行感染疾病研究。
2018年,Moderna於納斯達克公開發行,創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生物技術公司IPO記錄,─路直逼500美元,至今公司還有超過14個產品處在臨床研發階段,新冠疫苗則獲FDA緊急使用授權,目前市值達750億美元,已經超過GSK。
看似一帆風順,但Langer卻指出,迄今,仍還有許多科學家、媒體不認同他們,甚至將Moderna與世紀騙局Theranos作對比,不過,Langer表示,將持續利用mRNA平台技術開發能幫助全球人類健康的療法。
(報導/李林璦)
編輯推薦
- 數位醫療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 建議給付鼓勵創新
- 2023亞洲生技論壇 三日專業報導精彩回顧
- 多特異性抗體、CAR-T療法生產製程眉角多 CDMO首重高門檻開發技術
- 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創意是可以透過教導學習而來!
- Alnylam、Biomarin揭基因療法製造策略;新加坡新銳DotBio創多特異性抗體研發平台
- 細胞及基因療法穩步崛起中!安全性、生產製造、劑量決定、商模挑戰多
- 精準醫療需官方、民間攜手推進!專家:新生兒、癌症患者、先進療法皆可受惠
- 全球逢投資寒冬、臺灣仍逆勢崛起!New Modalities將成生醫發展契機
- 台生醫研發製造量能充沛 搶攻疫後供應鏈商機!
- 2023傑出生技獎出爐!保瑞、長聖、啟新、利統等13家公司大放異彩
- 2023亞洲生技大會開幕 19國、2,000個攤位、1800場商機媒合展亞太動能
- 台醫療支出僅佔GDP 6%!禮來、賽諾菲、AZ疾呼各界加碼健康投資
- 高盛、傑富瑞、花旗、Nasdaq國際投行齊聚!解密2024生技IPO動向
- AI加速、IRA法案衝擊! 百濟神州、AKOUOS、英科智能、aMoon跨域探新藥研發趨勢
- 盤點全球最新生技趨勢:數位轉型、細胞/基因療法、生物製劑、CDMO引熱議!
- 三大mRNA疫苗發明人、唐獎得主開講! LNP核酸療法革命時代來臨
- 2022亞洲生技大展點燃臺灣生技產業熱潮 衝出4天10萬人次!
- Special Forum:ICT+BIO綻放火花 打造精準健康大未來
- Session 14:迎接CDMO商模熱潮 多元技術增競爭力
- Session 13:CAR-T細胞治療嶄露頭角,產業未來還有哪些挑戰?
- Session 12:台灣生物製劑CDMO走入國際 「成本、競爭力平台」為關鍵
- Session 11:基因迴路、台灣基因體、細胞培養、機器學習顛覆新藥研發
- Session 10:近3年全球數位健康投資熱 臨床試驗、生物標記發現、診療決策都靠AI!
- Session 9:跨越數位醫療死亡井 從定義、需求、策略開始
- Session 7:廣效新冠疫苗、大數據分析、長新冠臨床研究 戰備下一波疫情
- Session 8:嬌生「臺灣楊森計畫」 助攻早期新創商業化
- 蔡英文:2021國內生技營業額破七千億台幣! 盼展會加持串接價值鏈
- Session 5:CAGR達31%! RNA療法成疫情下新寵 專家曝研發、製程「眉角」
- Session 4:全球生醫早期授權熱絡 國際創投傳授出場秘訣
- Session 3:GSK、諾華、輝瑞藥廠提建言:對接國際認證、臨床指引 盼數位醫療納入健保
- Session 1&2:專家指路四大趨勢:藥品供應鏈、臨床試驗優化、半導體生醫應用、基因體大數據
- 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 2022亞洲生技大會盛大回歸!
- 諾獎得主山中伸彌CiRA基金會三箭齊發 加速iPS細胞平價化
- 【主編嚴選】2021亞洲生技大會 最強總盤點
- Session 14: 韓、日、馬、印 生物技術助國家經濟發展
- Session 12:次世代NGS、強化RWE 腫瘤創新療法新時代
-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 Session 10:唐獎三得主揭開細胞激素免疫療法前世今生
- Session 9之2:醫療AI「落地」卡關 專家籲Bio-ICT應「任務導向」合作
- Session 9之1:楊森、AZ、諾華 大廠分享AI數位加速研發心法
-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 Session 7之2:臺灣精準大健康產業大哉問 4解決方案促發展
- Session 7之1:臺精準醫療公私合作無間 6單位戰略盤點
- Session 6之2:生華科、心悅、國鼎揭抗病毒藥優勢
- Session 6之1:疫後新常態─翁啟惠廣效新冠疫苗、居家臨床試驗、抗體POCT篩檢
- Session 5之2:2023年新冠「流感化」!?疫後重整全球疫苗供應鏈
- Session 5之1:以色列6大措施解封啟示 疫後重建全球公衛體系
- Session 4之2:基因泰克、英國「公私合作」 以AI數位科技佈局精準健康
- Session 4之1:建全球篩檢平台資料庫 促「全齡健康」為最新趨勢
- Session 3:IPO青睞早期臨床公司 估值成長5倍
- Session 2:外商藥廠攜台合作炙手可熱!諾華、AZ、J&J現身分享最新成果
- 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C肝疫苗明年進臨床、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研發中
- Session 1:疫後新常態?! 生技市場、開發布局、照護趨勢起波瀾
- 陳建仁: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內盼達65%
- 全球2020生技投資攀高峰! 台灣生技607億台幣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