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療法「能撐多久」成下個挑戰!病毒載體為重複給藥改良關鍵?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5-08
(圖片來源:網路)

基因療法(Gene therapy)是21世紀最受注目的先進療法之一,其藉由病毒載體攜帶功能性基因片段,將其遞送到目標組織細胞中,進而彌補或修正患者失去正常功能的基因,達成從根本達成治療(cure)、讓患者不再需要長期服藥的功效。
 
由於具有一次性治癒的潛力,即使基因療法藥價高昂、或是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依然成為先天性遺傳疾病患者的希望。若排除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目前美國已經批准了Adstiladrin、Hemgenix、Luxturna、Skysona、Zynteglo、Zolgensma等六款基因療法。
 
有些承受遺傳性疾病之苦的患者,在成為接受實驗性療法的首批受試者後出現奇效,不僅為業者在基因療法開發上更具信心,其親身經歷的分享,也讓大眾更加認識這項新醫療科技。例如,接受CRISPR基因編輯治療鐮刀型血球貧血症(SCD)的Victoria Gray,不再需要輸血治療;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兒童患者Conner Curran,變得能夠自己爬樓梯、步行外出等。
 
但隨著時間過去,科學家也開始發現,基因療法的療效能夠持續多久,也是一項大挑戰。例如,Conner Curran的母親就表示,他的孩子在接受基因療法5年後,效力似乎正在減退。但她仍樂觀且感激地表示,這項療法為她的孩子爭取了5年的時間,但現在似乎是時候得找新方法了。
 
現在,有些藥廠和研究團隊,已經將重複給藥列入基因療法產品開發的目標,讓患者一生中僅需接受數次治療的方向開發,特別是基因療法產品中,最常用來攜帶功能性基因副本的病毒載體——腺相關病毒(AAV)。
 
由於基因產品所使用的AAV,也會在初次進入人體時,被免疫系統辨識。如果再次接受相同的病毒載體,免疫系統就會展開攻擊、清除病毒,使得基因療法失敗;此外,如果基因療法鎖定的目標組織或細胞更新速度快,也可能使得基因療法更快失效,例如肝細胞的更新速度,就比肌肉細胞來得快。
 
因此,科學家正在尋找讓基因療法能夠重複給藥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病毒以外的基因療法載體,改用脂質或蛋白質顆粒包裹基因片段,這些技術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被加速改良;或是設計更好的病毒載體,使其進入人體時,能不被免疫系統發現。
 
現在也有許多團隊,嘗試找出消除AAV抗體的方式,讓患者可以再次接受以AAV為載體的基因療法。例如基因療法開發公司Sarepta,利用原本用於減少腎移植免疫反應的抗體切割酶(antibody-cleaving enzyme) imlifidase,測試在體內已有AAV抗體的DMD患者身上的效果。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Barry Byrne研究團隊,則是利用治療B細胞癌症的癌症藥物,或是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的藥物,減弱患者免疫系統的反應;費城兒童醫院的Lindsey George研究團隊,則是嘗試將CAR-T細胞,用於消除AAV抗體。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1eKjDtsDztIRPeKmUvjP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