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醫療科技
醫療科技
NEW
慧康智抗糖App攜手新加坡政府 推DigiCoach計畫助2500人免患糖尿病
醫療科技
NEW
提高息肉檢測準確性!捷絡攜手北醫 完成「腸息肉3D病理檢測」臨床驗證
醫療科技
NEW
台微醫完成2.7億私募! 亞美登健康科技創投、鐿鈦挹注 拓歐美市場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盤點醫療影像AI判讀四大挑戰
2021-01-10/
記者 吳培安
醫療影像AI判讀被專家認為是臺灣最接近臨床可應用、阻力最小、最能幫助醫師的技術,卻因為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在資料取得及公/私利益上,與政府、醫師、醫院、監管單位甚至客戶,面臨重重尚待解決的難題。在當代人工智慧(AI)多種應用發展之中,圖像辨識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搭上圖形處理器(GPU)的演進快速;另一方面,醫療場域的放射科、檢驗醫學科,存在大量醫療影像判讀需求,兩者一拍即合,讓醫療影像A...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三):臺灣醫療影像AI百花齊放
2021-01-10/
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醫事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二):以色列以「創新」立國 臺灣醫療AI如何借鏡
2021-01-10/
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其中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一)
2021-01-10/
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而醫事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醫療科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AI
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7種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近一半結果不如醫生
2021-01-06/
記者 彭梓涵
編譯/彭梓涵 美國FDA自2018年批准首個眼科AI輔助診斷軟體,目前僅有兩項產品獲得批准。昨(5)日,一項研究,採用23,724名退伍軍人共311,604張視網膜圖像,進行5家AI公司7種演算法(包含一家獲FDA批准的演算法)比較,結果顯示,演算法間的靈敏度(sensitivities)差異很大,且近一半判讀結果比不上醫生專業。相關研究已發表在《DiabetesCare》期刊上。 此為一項多中心...
醫療科技
新冠肺炎
新聞集錦
北榮攜手飛利浦 開發大腸直腸癌AI;新冠變種病毒501.V2威猛 南非已超越百萬人感染
2020-12-28/
記者 彭梓涵
編輯部整理 《臺灣》北榮攜手飛利浦開發大腸直腸癌AI今(28)日,北榮宣布將攜手台灣飛利浦,北榮將以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飛利浦的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的療程。 《臺灣》長聖生技12/28起公開申購每股138元長聖生技(6712)宣布,預計1月8日上櫃,今(28)日,辦理上市前現增發行新股公開承銷,並設12月28日為公開抽籤日,公開申購張數為1,...
醫療科技
人工智慧
數位醫療
曼徹斯特大學開發GP診所AI看信軟體 提升基礎醫療效率
2020-12-23/
記者 吳培安
編譯/吳培安近(22)日,英國第三大商務軟體供應商Advanced宣布,和曼徹斯特大學、AI公司SpectraAnalytics合作,共同將Advanced公司開發的醫療文件處理軟體Docman10升級,未來可幫GP診所(generalpractitionersurgeries)篩選出真正需要介入的信件,提升基礎醫療的效率。目前此合作計畫正在招募更多英國GP診所加入,並預計於明年2月發表。 這項合...
醫療科技
醫療AI
臺、清跨院校團隊 開發「加護病房病危系統」首次奪國際醫療AI賽事
2020-12-23/
記者 彭梓涵
報導/彭梓涵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醫學數據松(HealthcareAIDatathon)」大賽12月中旬已落幕。今(23)日,由臺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醫師和清大資訊工程學系郭柏志老師領軍的學、醫團隊宣布,從來自10國、50個團隊以及超過400位參賽者共三輪競賽下,獲得票選前5強和最佳呈現奬(BestPresentationAward)成績,也是臺灣首次在...
醫療科技
北醫
北醫生醫加速器
醫材新創
北醫生醫加速器臨床實察策略工作坊
北醫國際醫療數據、臨床試驗聯盟 助攻醫材新創法規/臨床效益認定
2020-12-18/
記者 劉端雅
報導/李林璦、劉端雅今(18)日,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舉辦臨床實察策略工作坊,下午場邀請北醫大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人體研究處副人研長宋賢穎,以及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信益普生物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錦豐等專家,不僅為醫材新創提供北醫大健康大數據應用與人體臨床試驗的資源,也提點醫材創新產品法規申請的注意事項。北醫大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攝影/李林璦)北醫大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與大家分享「健康資料...
醫療科技
醫療科技
人工智慧
2020年10大AI醫療新聞:抗疫AI夯!梅奧診所、亞馬遜專家解趨勢
2020-12-15/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14)日,外媒《HealthITNews》報導今年度產業界10大人工智慧(AI)醫療新聞。除了多項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發揮抗疫「戰力」的產品外,包括:梅奧診所智慧醫療平台(MayoClinicPlatform)總裁JohnHalamka、亞馬遜(Amazon)醫療機器學習主管暨醫學長TahaKass-Hout等專家,也提點了數項醫療AI開發趨勢。 1.英政府砸15...
醫療科技
數位醫療
醫療資訊
數位醫療里程碑!美HHS擬放寬個人健康醫療資訊規範
2020-12-13/
記者 李林璦
編譯/李林璦美國時間10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民權辦公室(OfficeforCivilRights),提議對《健康保險可攜與責任法》(HIPAA)中的隱私規則(Privacyrule)進行實質性修改,目標讓更多的患者和家庭可以獲得健康數據,減輕監管負擔、改善醫療照護之間的溝通,並增加患者參與。 此次修改法規將透過增加對電子健康紀錄(ElectronicHealthRecord,EHR)...
醫療科技
電子皮膚
電子皮膚新進展:材料加熱、加濕處理 提高250倍導電度
2020-12-11/
記者 巫芝岳
電子皮膚新進展:材料加熱、加濕處理提高250倍導電度 編譯/巫芝岳近日,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創新的「電子皮膚」技術,能將目前備受關注的電子皮膚材料「PEDOT:PSS」導電性提高250倍。該研究已於10月發表,並將登於明年1月出刊的國際期刊《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PEDOT:PSS是目前可商業化生產的導電高分子材料中,唯一在導...
第一頁
上一頁
73
74
75
76
7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