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大研究:SHLP2保護性突變 帕金森氏症患病率降50%

2024-01-03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3日,美國南加大戴維斯老齡學院(USCLeonardDavisSchoolofGerontology)研究團隊指出,發現一種名為SHLP2的粒線體小分子蛋白質(mitochondrialmicroprotein)對帕金森氏症具有高度保護作用,攜帶這種突變的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是不攜帶該突變者的一半,不過這種突變相當罕見,為歐洲血統居多。該研究發表於《MolecularPsychiatry...

南加大獲美NIH 250萬美元贊助 研究合成胚胎發育

2021-04-09 / 記者 吳培安
近(2)日,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USC)宣布,該校的幹細胞學者——Keck醫學院助理教授LeonardoMorsut,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高達25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挹注其研究團隊透過合成方式建構或干擾胚胎發育、以更好了解細胞如何形成組織及器官的基礎研究。 這項研究獎金名為「最大化學者之研究獎金」(Max...

FDA公布新冠疫情下細胞與基因療法製造指南;南加大研究:新冠導致美國人預期壽命降低1.13歲 逾20年來下降幅度最大

2021-01-25 / 環球生技
《臺灣》逸達生技FP-025獲美FDA核准啟動新冠ARDS臨床二/三期昨(24)日,逸達生技(6576)宣布獲得美國FDA核准,得以啟動新成分藥物FP-025用於因新冠肺炎(COVID-19)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臨床二/三期試驗,並預計以調整性的試驗設計,以縮減後續試驗執行和主管機關審核的程序,加快FP-025完成研發,若進行順利,將有機會成為ARDS用藥中的首見(first-in...

南加大研究:新冠導致美國人預期壽命降低1.13歲 逾20年來下降幅度最大

2021-01-25 / 記者 劉端雅
編譯/劉端雅近日,南加州大學(USC)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死亡率,導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降低了1.13歲,平均為77.48歲,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同時,也預計65歲的預期壽命減少0.87歲,是40多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另外,黑人和拉丁裔族群的預期壽命,下降幅度更大。研究發現,黑人族裔縮短2.1年,拉丁裔減少3年。同時...

南加大:先天與後天免疫反應相互作用 暫時抑制免疫系統避免新冠病情惡化

2020-05-05 / 記者 劉端雅
近(1)日,南加大凱克醫學院(KeckSchoolofMedicineofUSC)表示,先天免疫系統與後天免疫反應(adaptiveimmuneresponses)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新冠肺炎的早期階段,能暫時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避免出現嚴重症狀。該研究成果刊登於《JournalofMedicalVirology》。研究人員使用標靶細胞受限模型(targetcell-limitedmodel),檢查...

南加大施陳景虹抗攝護腺癌藥臨床實驗獲重大進展 PSA下降幅度可達74%

2020-03-06 / 記者 劉端雅
近(4)日,中央研究院院士、南加州大學(USC)藥學院教授施陳景虹(JeanShih)率領的研究團隊,所研發的抗攝護腺癌藥物單胺氧化酶(MAO)抑制劑苯乙嗪(Phenelzine)的首次臨床試驗,獲得重大的突破,有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出現明顯的降低。該研究成果刊登於《ProstateCancerandProstaticDiseases》。施陳景虹表示,這項研究是MAO抑制...

中研院跨單位團隊 攜手解謎漸凍人、結腸炎關鍵酵素;成功大學「美國南加大醫材法規科學」短期課程 傳授美FDA醫材經驗

2020-02-14 / 記者 巫芝岳
1. 中研院跨單位團隊 攜手解謎漸凍人、結腸炎關鍵酵素今(14)日,中研院發表近期兩項與抗氧化酵素「抗氧化穀胱甘肽」(GPx)相關的跨單位研究成果:李文華院士實驗室的謝咏霖博士,及陽明大學生化所研究發現,缺乏GPx7將會導致小鼠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萎縮凋亡,出現類似漸凍症的病徵。研究團隊建立年齡、氧化壓力、醣化調節機制,三者互相牽動的動物模型,望能模擬人體實際運作,找到漸凍症致病機制和治療的策略。相...

《JBC》南加大發現核苷酸扮演細胞老化重要角色

2019-07-31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南加州大學維特比工程學院(USCViterbiSchoolofEngineering)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關於細胞老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可能對老化相關疾病與癌症的治療上產生重大影響,近期登上了生化領域的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y》。南加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在生長旺盛的年輕細胞上,以穩定的碳同位素標記的方式,來追蹤細胞所消耗的養分如何被進一步利用在各...

南加大、NASA 合作 盼推太空研發真菌新藥

2016-04-15 / 記者 吳靜芳
南加大藥學院台裔教授王嘉駿(ClayWang)送「真菌」上外太空研發新藥的構想,促成南加大藥學院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首次合作,載有56盤真菌的SpaceX火箭,4月9日下午將於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發射,這是人類首次於太空進行真菌醫藥試驗,為藥物研究與太空探索領域皆立下里程碑。王嘉駿指出,真菌中的曲黴菌(Aspergillus)在地球環境中可產生40餘種不同藥理活性的分解物,目前已知的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