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生醫明星夢落空 資金斷鏈恐負向循環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投資考量最終還是會以「獲利為主」畢竟市場才是王道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的生醫產業在4、5年前被當成明星產業,但現在被打入冷宮,最大感慨還是跟當初預期完全不同吧!臺灣醫療品質是全球評比第一,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都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臺灣有發展生技的本錢,卻沒有順利發展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體質不要太糟糕,至少維持熱度,生醫公司籌資就不會那麼困難,也...

尤齊著:臺美創投環境風氣不同 新創應找對投資人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在不同階段應該要找對應的投資人撰文/彭梓涵、吳培安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之後要賣給誰,也就是退出機制。根據我們投資新藥開發的經驗,臨床前(Pre-Clinical)到臨床一期試驗之間進入,投資增長倍數最高、時間也最短,這樣的公司要授權也會比較容易。我認為,如果要讓生技公司順利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這些上市公司、證券商和政府投資部門,應該要負起教育次級市場投資人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機制,讓上市...

徐大誠:生物製劑、精準醫學 適合臺灣發展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生物製劑和精準醫學因臨床規模小、審查快,適合臺灣發展撰文/彭梓涵、吳培安臺灣的上市櫃加興櫃公司,涵蓋醫藥、醫材和醫療服務,大約有130家、市值達到250~300億美元。我覺得,臺灣的強項是改良劑型新藥,以風險報酬組合來講是很好的,生物藥也有一些群聚效果。臺灣在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順利搭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電子產業訂單流失的時機崛起,到了2011~2012年,臺灣早期的海外留學...

任昭銘:不提當年資金勇 臺灣應加強能力打世界盃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沒有人口紅利應更專注產業生態鏈撰文/彭梓涵、吳培安從過去資通訊產業發展,可以了解到臺灣比較仰賴代工,但發展生醫產業還要有所改變。我們的基礎建設完善、在亞洲名列前茅,但仍有幾項劣勢,包括我們沒有人口紅利,因此,臺灣應更專注在如何完善產業生態鏈的問題,不能用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來看待生醫產業。醫材方面,雖然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的統計報告,2019年臺灣醫材產值預計達1,206億新臺幣,不過內容還是偏...

黃齊元:顛覆固有價值、創造機會 臺灣生技要更多M&A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我特別看好智慧醫療臺灣的醫療體系必須更加數位化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生技產業正處在資本市場和公司能力出現斷層的狀態,公司能力很強,但資本市場疲弱,投資者沒信心、成交量也沒信心,使得這些公司的預估市值表現不佳、募集資金也很困難,所以很多公司下市、或是私有化。也有的好公司去海外上市,例如晟德集團投資的東曜藥業,2019年在香港上市前就私募了8,000萬美元、IPO又募了一億美元,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子。...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大眾應該要認知生技公司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撰文/吳培安、彭梓涵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臺灣生技發展在5~10年前曾有一段榮景,當時團隊容易找到很多資金、興櫃也非常方便,大概是在基亞上市到浩鼎解盲,之後就一直低迷到今天,這是我最大的感慨。美國的生技公司之所以那麼活潑,是因為具備完整的「接棒式」資金供應鏈,學研機構的科學家一拿到專利就創業,爭取大約幾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股票上市、被...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一)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2019年底到2020年初,黑天鵝紛紛現身,中美貿易戰、臺灣大選調動政經資源、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踵而來……但歷史上顯示,人類疫情疾病過後,醫藥產業往往隨後風起雲湧。產業投資也要做好防「疫」,本刊特別進行2020環球生技「投資防『疫』學」大調查,掃描國內專業投資專家圈,透過問卷及面訪了21位產業意見領袖,專家分享如何應變的投資趨勢、逆勢崛起的贏家法則,本刊也統整出意見...

調節免疫微環境+精準醫療 助攻免疫治療

2020-01-15 / 記者 巫芝岳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台灣內科醫學會的「108年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會」中,針對「癌症免疫治療」的最新趨勢進行了探討。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外科學系免疫治療學部首席講座教授嚴俊博士、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皆到場,分享了如何透過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和精準醫療等工具,來「助攻」免疫治療。撰文/巫芝岳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台灣內科醫學會假臺北舉行「108年會員大會暨學術演講會」,針對...

北醫結合產、學、醫 創臺版「Stanford Biodesign」

2019-12-02 / 記者 吳培安
今年,臺北醫學大學在校友劉天仁醫師的牽線與規劃下,首創將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知名的醫材設計課程「StanfordBiodesign」帶入北醫。課程不但有我國傳產轉型醫療品牌的業師加入產學共授的行列,期望培育具創意、創新、創業精神的「三創」人才,更利用北醫體系的醫院進行臨床問題發掘及驗證。撰文/吳培安攝影/李林璦、巫芝岳美國矽谷在科技業和生技醫療業中的地位舉世皆知,也是世界各國爭相效法的對象。然而想要...

圖爾思推精準微生物體分析 守護患者健康

2019-12-02 / 編輯部
基於定序技術所帶領的微生物體學(Microbiome)研究在近年來有不少的文章被發表,包含癌症免疫治療、人體微生物組成,以及營養與益生菌、健康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持續推展,也帶動了基於二代定序所延伸的微生物體診斷技術之臨床應用。而在次世代定序(NGS)問世後,微生物體定序技術更使得全面性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成為可能。以病原微生物體次世代定序(mNGS)為例,直接以原始臨床樣品進行高通量定序,經過分析樣品...

3天11場論壇 25國代表出席

2019-08-30 / 記者 彭梓涵
2019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Taiwan)生技論壇也邀請了近70位國際講者與會,內容包括:跨國投資(Cross-BorderFinancing)、聯盟併購、區域合作等主題,加上近年火熱議題,癌症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再生醫療等突破性科技(BreakthroughTechnologies),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基因編輯、液態切片等革新性科技(Game-ChangingTec...

國立陽明大學產學營運中心

2019-07-24 / 環球生技
生技年度盛事『台灣生技月BIOTaiwan』邁入第17年,『國立陽明大學產學營運中心』將於7月25~28日假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N525A隆重登場。國立陽明大學是臺灣最早以醫學背景與生物科技為主體的生物醫學大學,今年2019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將打造最具規模與專業的國立陽明大學主題館,規劃豐富主題:學校單位有創新育成中心、國際產學聯盟、系統與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的臨床試驗與管理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