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破譯罕病密碼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生技名人錄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
人物
劉世高
漢康生技劉世高: 想為臺灣打造一家全球創新生物藥企業
2024-01-26/
記者 吳培安
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曾在BMS、安進等跨國大藥廠,坐鎮生物製劑藥品品管的重責大任。2009年,他創辦上海復宏漢霖,締造首個在中國獲批上市的生物相似藥,以及第一個產研來自中國、在歐盟獲中歐雙批上市的單抗藥物里程碑,此外他也全程參與了中國生物相似藥法規的制定。在創新藥方面,他也領導漢霖團隊開發出了全球第一個能夠有效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1單抗免疫治療生物藥。2020年秋天,劉世高來臺二度創業...
人物專訪
人物
魏宇峰
魏宇峰創Vizuro「因果AI」演算法 拆解產業數位轉型難題【會員限定,登入可讀,免費註冊】
2023-12-27/
記者 巫芝岳
除了藥物探勘、影像判讀,AI更可用於銷售預測、新生物標記開發!MIT機械博士魏宇峰,帶著創新「多模態+因果AI」技術,2014年在美國創辦Vizuro,並獲得羅氏(Roche)、武田(Takeda)等大廠長期合作;2018年,他設立臺灣據點「維曙智能科技」,拓展生醫AI應用,協助藥華藥、行動基因等打造AI化銷售與檢測流程。曾經是海軍陸戰隊的魏宇峰,旅美20餘年中,曾歷經數次創業挫敗,但他又如何在A...
人物專訪
石崇良
健保署
學名藥
石崇良:健保助攻生技業! 多項新藥/智慧醫材加速納保、臺製學名藥鼓勵政策元旦陸續上路
2023-12-11/
記者 巫芝岳
今(11)日,本刊專訪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他說明了近期健保署制訂「鼓勵新藥/臺灣製造學名藥、智慧醫材」等政策,包括:部分學名藥核價可調高至原廠藥的110%、增加使用臺灣原料藥產品的核價、獎勵使用特定學名藥的醫院等。2024年元旦,專責HTA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也會正式上路;且「給付沙盒」試辦計畫明年預算也已通過,即將正式實行。石崇良表示,加速引進國際先進療法,長遠對國內生醫產業更有利,...
人物專訪
人物
李佩淵
秀傳名譽院長李佩淵 骨創傷醫界「建築師」的「反骨」人生【會員限定】
2023-11-28/
記者 李林璦
秀傳醫療體系秀傳紀念醫院名譽院長李佩淵,是臺灣骨科創傷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手挹注臺灣骨科創傷醫學界知識活水,一手灌溉新創公司茁壯。他協助創立了台灣骨科醫學會最後一個次專科醫學會「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深入參與聯合骨科器材(4129)、鐿鈦科技(4163)、愛派司生技(6918)、台灣骨王生技等多家醫材企業創新發展,協助臺灣本土骨科醫療產業奠下根基;並集結產官學研醫成立台灣醫療器材創新發展協會(T...
人物專訪
人物
王慧君
台灣浩鼎CEO王慧君 從病毒世界到法規策略專家心路【會員限定】
2023-09-27/
記者 彭梓涵
今年6月,長年旅居美國的王慧君出任台灣浩鼎執行長。原來在必治妥施貴寶(BMS)任職30年、已在全球藥物法規戰績顯赫的她,今年4月受前台灣神隆創辦人馬海怡之邀回臺灣演講,隨後短短幾個月內毅然海歸、加入浩鼎。她過去共開發了9種首創新藥(NCE)取得藥證批准,治療領域涵蓋愛滋病、B/C型肝炎、心血管、器官移植和癌症,尤其包括BMS明星免疫療法Opdivo,成為業界法規策略案例典範。未來她如何帶領浩鼎,備...
人物專訪
人物
何正宏
圓祥何正宏 從物理到「First-in-Class」新藥之路
2023-08-25/
記者 彭梓涵
圓祥生技總經理何正宏,在海歸前曾在高科技產業搖籃的矽谷,創立KaloBiosPharmaceuticals、ProtevoBio二間生技公司,其開發產品成功授權、技轉給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旅美超過25年,他在抗體藥物開發上累積身經百戰的經驗,向來不從事「相同產品」(Metoo)的研究工作,2013年他回臺三度創業成立圓祥,再以臺灣少見的「雙特異性抗體新藥」為主題,開發...
人物專訪
人物
吳漢忠
吳漢忠「厚德載物」處世學 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會員限定】
2023-07-25/
記者 吳培安
現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是同僚著稱的「技轉王」,已有多達22項技轉案,在2020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殊榮。儘管有著耀眼的學術成就和冠冕,處世哲學卻總是「厚德載物、廣結善緣」,不僅贏得眾人的信賴,更成為生醫學界公認推動國家生技產學轉譯的第一人選。撰文/吳培安 走進位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任辦公室,望向窗外,便能將生態滯洪池的生機盎...
人物專訪
人物
賴正榮
轉譯科學家賴正榮 卸下Moderna光環 開啟退而不休第三人生
2023-06-30/
記者 彭梓涵
前莫德納(Moderna)藥理學部門副總裁賴正榮,是臺灣少數在臨床前動物試驗設計上能征慣戰的海外科學家,歷任美國生物技術公司DicernaPharmaceuticals(2021被諾和諾德收購)、CurisPharmaceutical期間,推進近10款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其專注藥物發現和疾病機制研究20多年,2021年被莫德納延攬。不過,一生工作都與「動物共處」的賴正榮,邁入花甲之年後決定開啟他退而...
人物專訪
FDA
Califf
BIO2023
FDA 局長Dr.Califf: 世界最好的科學,都可能因錯誤信息和文化結合而完全削弱!
2023-06-10/
記者 王柏豪
波士頓Bio2023大會第二天(7日)重頭戲,請來二度回任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局長Dr.RobertCaliff親上火線談話,在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執行長RachelKing的訪談下,針對近年來COVID的美國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藥品供應短缺、降低藥價、加速審批、以及法院對案例審查挑戰FDA權威性等熱門話題進行對話,現場座無虛席。 #covid教訓讓人們學習長期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
人物專訪
人物
方旭偉
北科大方旭偉創方策科技、喜可種子 助攻醫材快速商品化
2023-05-24/
記者 劉馨香
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方旭偉,曾是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最年輕委員,手上握有超過25項國內外專利、20項以上技術移轉。但大學教職之路一帆風順的他,卻毅然學優而「創」,共同創辦方策科技與喜可種子,秉持「以終為始」的心法,致力推動醫材研發快速商品化,目前研發成果包括醫美線材、骨填補材、臨時假牙、防沾黏敷料等。撰文/劉馨香「致力催生醫療器材臺灣品牌。」這一句豪語,讓臺...
人物專訪
人物
曾憲榮
UCLA奈米醫學家曾憲榮: 創業才是一流學者!
2023-02-28/
記者 吳培安
從所謂土博士到美國UCLA終身教授,曾憲榮如今成為系上NIH經費拿最多、成功開發胞外囊泡癌症早期篩檢的明星創業科學家,其學術職涯從化學跨醫學「彎道超車」之路,使曾憲榮成了美西知名華人學者,也成為許多在美年輕學者的模範。曾憲榮師承諾貝爾獎得主FraserStoddart和UCLA創業學者MichaelPhelps,努力不懈的他,更不忘感恩臺大化學系教授陸天堯的啟蒙,且認為自己總是在最需要貴人的時刻,...
人物專訪
人物
郭文娟
郭文娟首創穿刺術OCT影像導引 終結手術「盲刺」局面
2023-01-16/
記者 劉馨香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所長郭文娟,是該所唯一一位女老師,亦是20年來第一位女性所長。她首創針頭內的旋轉掃描OCT光學斷層造影,為目前外科手術時必須依賴醫師手感的針頭穿刺術,提供針尖位置的精準定位,增加手術安全性。目前,郭文娟團隊也正在積極籌辦衍生新創公司。撰文/劉馨香許多醫療手術如硬膜外麻醉、腹腔鏡手術、顱骨鑽孔等,涉及以針頭穿刺組織的步驟,不過,這項穿刺動作主要仰賴臨床醫師以手感判斷,如果穿刺過深、...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對GTC25“AI超級盃(Superbowl)”的一些反思~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免疫醫學權威司徒惠康 三大目標揚耀國衛院
數位醫療新創的Deepmistake⁈
中研院陳韻如盼以蛋白質摺疊研究 改寫神經退化性疾病未來
看看別人的「NewCo」如何「借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