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84 1億元「遠距醫療」健保元年
Vol. 91
Vol. 90
Vol. 89
Vol. 88
Vol. 87
Vol. 86
Vol. 85
Vol. 84
Vol. 83
Vol. 82
Vol. 81
Vol. 84
2021-04
1億元「遠距醫療」健保元年
高科技的外衣之下!?
2018 年,臺灣遠距醫療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大幅鬆綁;
2020 年底,健保署公告,將投入一億元新臺幣健保預算,用於給付遠距醫療;
2021 年,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本刊專訪並整理十餘位專家看法,也走入阿里山一訪原鄉醫療情形,
業者卻直指:需求、法規環境仍如荒漠!
這健保總額的八千分之一,能否成功拋磚引玉、成為點燃產業的薪火?
遠距醫療真能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所說「成為醫療常態」嗎?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高科技的外衣之下!?之一» 偏鄉醫療的實景故事
2018年,臺灣遠距醫療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大幅鬆綁;2020年底,健保署公告,將投入一億元新臺幣健保預算,用於給付遠距醫療;2021年,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本刊專訪並整理十餘位專家看法,也走入阿里山一訪原鄉醫療情形,業者卻直指:需求、法規環境仍如荒漠!這健保總額的八千分之一,能否成功拋磚引玉、成為點燃產業的薪火?遠距醫療真能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所說「成為醫療常態」嗎?責任編輯:巫芝岳撰文...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之二» 政府領頭推開了遠距醫療大門——35年修法 2年通訊診療提報不到5件
35年來,台灣遠距醫療相關法規不斷演變,在各界積極敦促下,法規與政策大門已漸漸敞開。不過,2018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發布以來,2年間成功提報醫院數仍不到5間!業者直指,「法規甚嚴」仍是臺灣遠距醫療以來面臨的主要阻礙之一,癥結又何在?各國疫情下的相關積極作為又如何,是否值得臺灣借鏡?撰文/巫芝岳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首份「SMART」指南(Standards-Based,Mach...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之三» 遠距醫療點燃產業薪火——需求、法規環境如荒漠!「遠距醫療」健保元年 如何生根落地?
2020年12月29日,臺灣國民健康保險署正式公告展開遠距醫療健保給付,並撥出一億元新臺幣健保預算投入。這對業界而言,會是場久旱逢甘霖嗎?國外所進行的「遠距醫療應用」,在臺灣是否真能如願成形?撰文/巫芝岳從1986年至今,臺灣遠距醫療法規不斷放寬,尤其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衛福部更直接開放讓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也得以使用遠距醫療看診。2020年12月29日,國民健康保險署正式公...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之四» 遠距醫療發展關鍵在商模——B2B2C平台、數據應用、數位處方 遠距醫療3大商模趨勢
國內遠距醫療正開始萌芽,從近年各家業者極力摸索出的創新商業模式中,本刊歸納出3項前瞻性的商模:B2B2C平台、數據應用、數位處方。此外,過去保守的醫界,去年也將跨領域的遠距醫療列入家醫科受訓項目,顯示國內此領域發展的潛在動能。撰文/巫芝岳無論從需求和政策面而言,臺灣遠距醫療發展的環境相對艱困,無他國能比擬,因此,政府或業者一再提出:「商業模式的建立是關鍵」。從各家好手發展出的可行商模方向,可洞見臺...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科技大廠篇】廣達、研華、遠傳、長庚醫科 提供零距離會診
新冠疫情造成各國經濟、商業活動重創,科技股2020年第4季以來持續火紅,主要原因是科技產品,提供的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新,帶動相關醫療科技蓬勃發展。廣達、研華、宏碁、仁寶等電子大廠,從去年開始陸續投入遠距醫療,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5G與8K優勢下,逐漸由場域驗證走向落地應用。撰文/彭梓涵2020年前,臺灣遠距醫療(Telemedicine)發展受到法規限制,加上沒有健保給付,導致...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生醫,希望老子有錢就能玩……
更多錢湧進生醫產業來了。最激情的新聞是4月6日,2021年富比世富豪排行重奪臺灣首富的郭董,他以每股約新台幣91.5元,總計新台幣50億元投進台康生技,取得18.56%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這是繼2007年起,郭董前後捐贈逾200億元資金及儀器給台大,建置了「台大癌症中心醫院」、「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及「永齡生醫工程館」後,堪稱郭董再次投進生醫產業最大手筆的一次。台康連日漲停鎖死逾萬張追漲買單,今年...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免疫系統
富禾
李建謀
李建謀:免疫力不是只看好壞 更要精準分析
李建謀為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2004年取得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之博士學位,在多種免疫細胞的製備、修飾乃至於免疫細胞療法皆具備實務經驗。目前在臺灣、中國、美國及日本以共同發明人身分,持有共計17項免疫細胞相關技術專利。 富禾生醫以其獨特的免疫功能分析平台及免疫細胞為核心,加上循環腫瘤細胞分析技術,開發出精準診斷及客製化免疫細胞療法;此外,也藉由符合人體細胞組...
Snapshot|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再生醫學
臺灣《再生醫學專法》將上路 迎來臨床新紀元
3月27日,台灣再生醫學學會攜手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於亞東醫院共同主辦「2021年台灣再生醫學學術研討會」。台灣再生醫學學會表示,鑑於近年臺灣再生醫療正如火如荼地從研發階段正式進入臨床應用,今年將主題「細胞與其衍生物應用於再生醫學」,聚焦在政策發展、基礎研究與臨床成果三大面向,並邀請到再生醫學法規官員、院長、教授級醫師學者等14名專家,帶來前瞻趨勢演講,國內三大再生醫學(協)會皆到場共襄盛舉。《特...
Bio Library|生醫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臺灣21家孤兒藥廠類股新尖兵 瞄準罕藥藍海
「罕病法」立法逾20年,臺灣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見疾病的國家。3月23日,由元富證券、環球生技主辦的生醫產業趨勢暨企業投資說明會――首場「臺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論壇,邀請國內專研罕病醫師、4家專門研發孤兒藥廠分享其在該領域經驗與見解。撰文、攝影/彭梓涵、李林璦近10年來,得益於美國FDA持續頒發多種審查措施,激勵行業投入罕見疾病藥物開發,孤兒藥在FDA獲批的新興療法中,比例逐年上升。2020...
生醫知識庫
疫情免疫保健夯! 翻轉保健產業新「食」機
新冠肺炎(COVID-19)雖衝擊全球經濟,但也帶動防疫概念產品的銷量大增。3月17日,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協同環球生技雜誌舉辦2021年首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健康食品產業新「食」機,特別邀請到ITIS研究團隊的產業分析師呂雅蕙、佰研生化科技協理施明吉、葡萄王生技龍潭分公司總經理陳勁初、瑞禾全球生醫科技經理呂昭瑋、休斯生物科技商務拓展總監王上達等專家...
生醫知識庫
強化法規審查效能、人才溝通 加速生醫+ ICT大健康產業轉型
為了加速協助國內生技醫療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簡稱國貿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簡稱貿協),在3月26日,主辦「大師領航-開啟臺灣生醫產業新紀元」,邀請醫界大師人物針對「精準健康策略布局」、「醫療科技跨領域結盟」兩大議題分享其見解。撰文/吳培安、劉端雅、劉馨香 攝影/劉國泰國貿局和貿協為加速協助國內生技醫療產業進入國際市場,在3月26日共同舉辦「大師領航-開啟臺灣生醫產業新紀...
Industry|產業
更多
產業
郭沛恩
基因資料庫
郭沛恩擘劃5大精準醫療商模根基
2018年起,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領軍執行「台灣精準醫學計畫(Taiwan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TPMI),將打造100萬華人基因參考資料庫(ReferenceDatabank),目前已有25萬人參與,預計2023年以前達到百萬參與者目標。研究成果除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外,郭沛恩更已擘劃出5大商模,為臺灣精準醫療產業耕耘夢田。撰文、攝影/李林璦今年...
產業
遠距復健
遠距復健―― 帶領復健醫療深入臺灣各個角落
在此疫情蔓延的特殊時空背景下,許多固有的醫療體制崩解並帶來新的挑戰與負擔。急需要一套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填補因疫情可能被迫中止之長期評估監測病患的健康狀況,以及提供連續復健計畫的缺口與需求。撰文/龍骨王遠距復健服務的需求一直存在,且日益被重視。舉例來說,即使身在醫療可近性相當高的臺灣,要去一趟醫院也往往耗費許多交通的時間、等待的時間,甚至需要多一個家屬陪同就醫。病患時常大費周章的卡進一個排隊等候的位...
People|人物
更多
人物
王奕嵐
王奕嵐從化學聯考9分 到創新醫材的翻轉人生
2020年,嬌生(Johnson&Johnson)內部視同「嬌生諾貝爾獎」的創新研發獎項「JohnsonMedal」,由嬌生集團旗下醫材子公司Ethicon生物外科全球研發部首席科學家暨技術長王奕嵐獲得,成為該獎1960年創立以來,首位獲得殊榮的臺灣人。王奕嵐帶領團隊開發出的三類創新醫材—手術粉末吸收止血劑,已獲40多國批准,臺灣也於去年獲批上市。撰文/彭梓涵外科手術是一項複雜...
Company | 新銳公司
更多
新銳公司
蛋白降解技術
新藥老手林助強創安宏生醫 躋身國際先機
標的蛋白降解技術(ProteolysisTargetingChimeras,PROTACs)被《Nature》寄望為下一個明星療法(BlockbusterTherapies)。羅氏(Roche)國際藥廠已紛紛斥資巨額進入該領域布局。在臺灣,新藥研發專家林助強自太景生技退休後,去年成立安宏生醫,成為臺灣首家真正專注於蛋白質降解劑的生技公司,並期望藉研發新型藥物BIGPRO®進入國際市場。撰文...
新銳公司
奈威生技老藥新用「AN-845」精準打擊胰臟癌
奈威生技開發出奈米藥物載體平台「NanoJDAN™」,能主動標定癌細胞,精準將藥物送達腫瘤內部,並已篩選出逆轉抗藥性的藥物組合「AN-845」,有望在極高死亡率的胰臟癌藥物開發中闖出一片天。撰文/劉馨香 攝影/吳培安臺灣每年約5萬人、全球約1,000萬人死於癌症。雖然已有許多藥物,但在臨床治療上仍有兩大問題,一是藥物反應率低落,僅約10~30%的病人對藥物有反應,其二是復發腫瘤有九成具...
Trend|趨勢
更多
趨勢
2021年最具潛力十大新藥 預估2026銷售總額達239億美元 (網路會員限定)
生技媒體FiercePharma與醫療市調公司EvaluatePharma共同評選出2021年最受期待上市的十大新藥,並以2026年的預估銷售額進行排名。 這些新藥帶著各式各樣的爭議、期待與野心,適應症涵蓋阿茲海默症、新冠肺炎(COVID-19)、癌症、乾癬等,其中癌症和乾癬各有兩個藥物上榜。FiercePharma認為,它們都是潛在的重量級商品,有望提前在2024年就成為暢銷藥物。 第一名是百健...
趨勢
美國醫療保健
2021年美國醫療保健新趨勢
美國醫療保健龍頭CVSHealth公布了《年度健康趨勢報告》,分析預測2021年醫療保健的趨勢。另外,一項研究也指出,若使用學名藥取代原廠處方藥,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一年可省下17億美元。編譯/劉端雅美國醫療保健龍頭CVSHealth,於3月發布了《年度健康趨勢報告》,分析預測2021年醫療保健的趨勢,包括技術、健康行為和負擔能力。CVS執行長KarenLynch表示,我們正面臨著一個...
Native Bio|在地生技
更多
在地生技
智慧養豬
安佑「普立茲人工智能豬隻 管理系統」大舉進軍中國
「智慧化管理」已成農業未來趨勢。臺灣安佑生物科技集團旗下普立茲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簡稱普立茲),開發出「普立茲人工智能豬隻管理系統」,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進行豬隻盤點、堆疊警報和估重,大舉進軍中國、臺灣和東南亞市場。撰文/劉端雅近年全球掀起「環保養豬」、「智慧養豬」風潮,養豬大國丹麥,更是憑藉循環利用概念和創新科技等方法養豬,成為全球第一大養豬和豬肉出口國。近年來,中國的「智慧養豬」緊追在後,例...
Medi-care+|新醫療
更多
新醫療
送餐
銀色大門長輩送餐平台 打造以老養老循環
高齡化社會、在地老化越趨發展,讓有送餐需求的長輩日趨增加,銀色大門打造長輩送餐整合平台,透過整合與媒合,解決目前送餐資源破碎的困境,讓各單位資源不再單打獨鬥,從嘉義的弱勢長輩送餐服務開始,共同創造「以老養老」的社會循環。撰文/李林璦 攝影/彭梓涵在長照2.0的送餐服務中,規範65歲以上、生活自理能力缺失,或獨居且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評估失能者,或15歲以上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才可申...
Bio Bookshelf|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夜行大腦》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睡眠障礙已經是現代的隱性流行病,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高達一半的男性與四分之一的女性有睡眠呼吸問題。本書作者蓋伊・萊施茨納是神經科主治醫師及睡眠專業醫師,二十多年來治療各式各樣的睡眠障礙患者,本書藉由十幾位病人的生命故事,帶你探索大腦如何控制睡眠,重新理解睡眠在生理、心理與神經健康上的重要性。作者/蓋伊‧萊施茨納 譯者/郭庭瑄 責任編輯/劉馨香不只是打鼾 呼吸中止干擾睡眠打鼾是極為常見...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