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NEW
11/05《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諾和諾德擲2.85億美元 攜Ascendis攻長效型GLP-1藥;AZ斥20億值得? GLP-1減肥藥臨床一期數據佳
醫療科技
NEW
國產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禾榮科技申請登興櫃
新聞集錦
Antheia
合成生物學
楊育民
新創Antheia完成7300萬美元B輪資金 旅美生技大佬楊育民:合成生物學平台有望改革藥物供應鏈
2021-07-01/
記者 劉端雅
美國時間30日,合成生物學新創公司Antheia宣布,完成了7,300萬美元的B輪資金。新資金將用於推進其首個植物藥上市,以及活性藥物成份(API)和材料的生產。Antheia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ChristinaSmolke表示,新資金使Antheia能夠利用其合成生物學平台設計分子,支持依賴植物材料的基本藥物之開發。Antheia指出,超過40%藥物的來源來自大自然,其中許多被世界衛生組織(WH...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老藥新用
英劍橋大學機器學習建構COVID-19蛋白質感染圖譜 加速老藥新用臨床開發
2021-07-01/
記者 彭梓涵
6月30日,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Milner 治療研究所發表在 《ScienceAdvances》期刊的一項研究,利用計算生物學和機器學習,創建了新冠病毒(COVID-19)的蛋白質感染圖譜,並從近2000多種已批准的藥物中,篩選出200種具有對抗COVID-19潛力的藥物,其中有40種藥物目前正在進行COVID-19臨床試驗,研究者認為該套系統有望加速老藥進...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7/01《生技股動態》
2021-07-01/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台微體(4152)與Endos簽訂微脂體產品於美國之商化合約✔國鼎(4132)臨床新藥Hocena獲TFDA核准用於治療恩慈療法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寶齡富錦(1760)飛確RV2家用新冠抗原快檢試劑取得食藥署專案製造許可✔華安(6657)與FDA完成ENERGI-F703糖尿病足新藥二期試驗後會議,將規劃申請三期臨床✔萊鎂醫(6633)董事會決議110年第一次私募現增普通股140萬股、...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莫德納疫苗新研究:接種者血清對四大變種仍有中和效果;《Nature Communications》破解突變RAS蛋白結構 抗癌藥物新希望
2021-07-01/
環球生技
《臺灣》台微體與美知名藥廠Endo簽獨家銷售合約微脂體無菌注射搶攻北美市場 今(1)日,台灣微脂體(4152)宣布與美國際專業製藥公司EndoInternationalplc旗下子公司EndoGlobalDevelopmentLimited,簽訂微脂體產品商業化合約,台微體將負責產品開發和製造,一旦獲得主管機關認可,Endo公司旗下無菌注射產品單位ParSterileProducts,將獨家於美國...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COVID-19
抗病毒藥物
羅氏、Atea口服新冠藥二期期中出爐!病毒量大減80%
2021-07-01/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6月30日,羅氏(Roche)與AteaPharmaceuticals宣布,其合作開發的口服抗病毒候選藥物AT-527,治療中度新冠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的臨床二期試驗期中分析,顯示出快速與持續性的抗病毒效果,可望幫助患者更快康復並減少病毒傳播。接受AT-527治療的62名患者,在試驗第2天,與安慰劑組相比即顯示其病毒量降幅較大,平均下降達80%,兩組間的下降量差異持續到第8天。...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新冠後遺症
新冠感染改變血球細胞!?科學揭示新冠後遺症
2021-07-01/
記者 劉端雅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研究所(Max-Planck-ZentrumfürPhysik)和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利用無標記的流式細胞分析技術──即時變形細胞儀(RT-DC),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顯著改變紅血球和白血球的大小和硬度,甚至會持續數月。這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釋「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的發生原因。該研究結果刊登在《BiophysicalJourna...
新聞集錦
新冠疫苗
鼻噴劑
Altimmune
胜肽藥物
新冠開發太擁擠! Altimmune放棄鼻噴疫苗藥物重返胜肽療法 股價重挫38%
2021-07-01/
記者 巫芝岳
6月29日,開發鼻噴疫苗的美國生技公司Altimmune宣布,其鼻噴新冠疫苗由於引起的免疫反應不如預期,將停止該產品開發,而該公司也停止了另一項鼻噴新冠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註冊,當日股票重挫38%。新冠相關開發的激烈競爭,也讓Altimmune退出後,將重新專注於其肥胖與肝臟疾病的開發。Altimmune表示,由於美國新冠疫苗的接種擴大、疾病風險漸降,顯著限制了可符合他們試驗中該項收案標準的人數。A...
新聞集錦
新冠疫苗
基因療法
CDMO
富士軟片30億美元拚產能翻倍 聚焦新冠疫苗原料、細胞/基因療法生產
2021-07-01/
記者 吳培安
國際再生醫學龍頭公司富士軟片(Fujifilm)於近(6月29)日宣布,為其子公司FujifilmDiosynthBiotechnologies注資9000億日圓(約8.5億美元),擴張其在美國、英國的委託開發生產服務(CDMO)量能,其中包含基因療法和疫苗原料等生物製品。值得注意的是,其在美國德州及北卡羅納州的生產工廠,正在協助生產Novavax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NVX-CoV2373。 外媒報...
新聞集錦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新冠肺炎
科技
遠距
慧誠智醫、研華:科技助抗疫 難成醫療優先順位
2021-07-01/
記者 李林璦
機器人、遠距醫療、視訊看診,科技逐漸融入醫療中,近年也陸續有科技大廠跨足醫療,但推行已久的醫療科技是否在這次三級警戒下,實際落地到醫療院所中使用呢?本刊日前專訪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與研華科技市場開發經理張浚凱,分享科技如何結合醫療,並期盼能在疫情下發揮最大效益。 科技取代人力管理、看診、消毒更便利 余金樹表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之外,環境的衛生消毒管理也非常重要,更是最基本的防護。 也因此...
新聞集錦
台微醫
微脂體
台微體與美知名藥廠Endo簽獨家銷售合約 微脂體無菌注射搶攻北美市場
2021-07-01/
記者 巫芝岳
今(1)日,台灣微脂體(4152)宣布與美國際專業製藥公司EndoInternationalplc旗下子公司EndoGlobalDevelopmentLimited,簽訂微脂體產品商業化合約,台微體將負責產品開發和製造,一旦獲得主管機關認可,Endo公司旗下無菌注射產品單位ParSterileProducts,將獨家於美國銷售。台微體表示,合約中的開發和製造,也包含在美國取得產品之使用、分發、行銷...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7/01《生醫焦點雷達》
2021-07-01/
新聞中心
仁新醫藥斯特格病變口服藥物申請展開臨床三期 工商 2021/6/30教育部遴選康寧大學董事會北醫大群組勝出擬朝併校前進 自由即時 2021/6/30《生醫股》雙美調整隊形董座林協健暫兼總經理 時報資訊 2021/6/30世衛組織:醫療保健結合AI潛力與風險並存 中央社 2021/6/30工研院奧斯卡獎四大金牌技術揭曉 台灣新生報 2021/6/30中國瘧疾個案由3000萬「清零」靠中藥世衛終除名 ...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6/30《生技股動態》
2021-06-30/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寶齡富錦(1760)向食藥署申請「飛確RV2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試劑」專案製造許可✔仁新(6696)LBS-008申請澳洲斯特格病變青少年病患之第三期臨床試驗✔聯亞藥(6562)母公司聯亞生技向TFDA申請新冠肺炎疫苗UB-612之EUA✔聯亞藥(6562)母公司聯亞生技新冠疫苗UB-612對野生株及Delta突變株,中和抗體效價相當(補充)✔東洋(4105)有機會入選中莫德納...
第一頁
上一頁
682
683
684
685
686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