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GBI International
NEW
RNA Revolution: 3 Nobel Prizes, 2 Global Vaccines, and Taiwan's Path to Biotech Leadership!
新聞集錦
NEW
12/31《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Pfizer與Sangamo分手! 終止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合作 股價暴跌64%;嬌生攜手日本科研製藥 續攻異位性皮膚炎新藥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免疫細胞
腸道菌
微生物
Cell
《Cell》腸道微生物影響大腦關鍵免疫細胞 不同性別有差異
2018-01-09/
記者 林以璿
腸道微生物是人類的「第二基因體」。除了與肥胖,飲食等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還對大腦有重要影響。近日,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影響著大腦中關鍵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且這種影響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顯著不同。小膠質細胞能夠對創傷性損傷或炎症信號做出反應,以保護大腦,充當了各種環境信號的傳感器。除了扮演「免疫哨兵」,小膠質細胞還被證明能夠調節大腦佈線和功能的多個步驟...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AbbVie皮炎新藥 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2018-01-09/
記者 林以璿
生物製藥公司AbbVie昨(8)天宣布,美國FDA給予其在研新藥Upadacitinib針對特應性皮炎的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患有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適合進行全身治療的成年患者。該認定基於AbbVie在2017年9月公佈的2B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結果。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旨在加速開發和審查具有初步臨床證據支持、可能會顯著改善一個或多個臨床重要終點的在研藥物或療法。特應性皮炎又稱濕疹,是一種慢性...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金穎生技(1796)
金穎生技股票開標 承銷價34.8元
2018-01-08/
記者 徐淨
富邦證券輔導的金穎生技(1796)上櫃前競價拍賣今(8)日開標,最低得標價格為每股43.50元,最高得標價格為每股62.00元,得標加權平均價格為每股新台幣45.75元,承銷價訂為34.8元。富邦證券資深副總經理吳春敏表示,該公司辦理競價拍賣股數1,690仟股,公開申購股數為522仟股,本次參與投標之合格標單共873筆,以美國競標方式決定競價拍賣得標價格。金穎生技目前為國內外知名大廠提供專業發酵代...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藥廠頻頻調升價格 美國財政支出沉重
2018-01-08/
記者 李虎門
最近,美國地區多家製藥公司的藥品價格上漲,其漲幅範圍均低於10%左右。像是,艾伯維(AbbVie)旗下主要藥物價格漲幅近9.7%,過去的五年中,Humira的價格更上漲了一倍以上。也就是說,藥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可能會為美國醫療保健體系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支出。根據美國富國銀行(WellsFargo)一位分析師DavidMaris指出,透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1月3日的Medi-Spa...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中國海普洛斯A+輪融資獲2.1億人民幣
2018-01-08/
記者 李虎門
近日,中國精準醫療企業海普洛斯向外界公佈了獲得A+輪融資的消息。據悉,此次融資額為2.1億人民幣,由優選資本領投(leadinvestor),軟銀中國、可信資本跟投,三方共同完成。海普洛斯成立僅三年,公司定位於精準醫療和基因大數據高科技公司,此次融資已是第三次。前兩次融資分別是2014年12月,北京磐谷創投以1,000萬元的投資(天使);2016年5月,則由軟銀中國、山藍資本等機構投資5,000萬...
新聞集錦
IPO
國際快訊
與2017年IPO最大生技股Denali合作
2018-01-08/
記者 李虎門
去年12月,專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新藥公司DenaliTherapeutics在那斯達克(NASDAQ)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就創下2017年生技股IPO的最高紀錄。不到一個月後,這家新銳公司又傳出喜訊。Denali將與日本武田(Takeda)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療法。 Denali是一家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銳公司。Denali有...
新聞集錦
併購
國際快訊
《華爾街日報》:2018製藥業強強併購大年
2018-01-08/
記者 徐淨
十年一個輪迴,如同2009年默沙東(MSD)以411億美元收購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後,促成一系列行業大併購一樣,在市場面貌、政策驅動、研發路線等多方因素促成下,2018年可能將再次出現巨頭之間的聯姻合併。2009年,由於對市場增長前景和嚴格監管措施的擔憂,生物醫藥業發生幾次超大型併購,徹底改變了市場面貌:輝瑞以680億美元收購惠氏(Wyeth)、默沙東(MSD)以411億美元...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CRISPR
CRISPR恐對人體有害?新論文引起基因編輯公司股市震盪
2018-01-08/
記者 林以璿
上週(5)在bioRxiv上發表的一篇新的期刊論文,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切割」元素,可能引起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產生反應,為人體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對數十人進行了血液檢測,結果發現,人類對Cas9同系物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可能阻礙Cas9/gRNA系統在治療疾病時的安全使用效果,甚至可能對患者造成顯著的毒性。「這是因為最廣泛使用的Cas9蛋白的同系物,來源於金黃色葡萄球菌...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幹細胞
生寶
生寶幹細胞智能儲存槽 獲TFDA第一級醫療器材認證
2018-01-06/
記者 徐淨
近日,生寶生物科技公布歷時十年、自行研發的幹細胞儲存智能槽問世,確保-196゚C長年恆溫以利未來解凍復甦活性關鍵,以及強調每一份幹細胞獨立進出存取。該項已取得多國專利,並獲TFDA第一級醫療器材認證,另於美國AABB(美國血庫協會)年會參展獲國際大廠肯定。市面上幹細胞儲存設備多屬同一層架上所有幹細胞產品同進同出「連架式」系統,而在幹細胞存取過程中,從-196゚C的極低溫到室溫的瞬間溫差形成的短暫熱...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中風
英團隊利用3D模擬器 降低中風患者的致死率
2018-01-06/
記者 李虎門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針對190多個國家的數據統計,中風是世界上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在美國,中風在疾病致死排行榜上高居第四,每年奪去將近12.9萬人的生命。 為降低中風所帶來的傷害,英國索林德大學醫院(SouthendUniversityHospital)與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RuskinUniversity)合作,利用3DSystems以及ANGIOMentorSuite模擬器,進行創新的中...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新創公司HCmed 與美國維梧資本達成投資協議
2018-01-05/
記者 李虎門
日前,心誠鎂行動醫電(HCmedInnovations,下稱心誠鎂)與美國維梧資本(VivoCapital)管理下的維梧磐達基金(VivoPANDAFund,L.P.)達成策略性投資協議。心誠鎂團隊於2014年,由一群小兒科醫師、生醫工程師及電子醫材專家成立。憑藉著團隊數10年來的微霧化器專業經驗,成功研發出可攜式醫療級微霧化器Deepro™。隨後,經過歐洲,台灣及印尼官方品質認證,D...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器官移植
《Immunity》克服器官移植排斥現象的關鍵分子找到了!
2018-01-05/
記者 林以璿
在器官移植過程中,自身免疫排斥反應是必須跨過去的阻礙。而在近日,《Immunity》就刊登了一篇自體免疫的新研究,休斯頓衛理公會(HoustonMethodistHospita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T細胞功能的關鍵因子,可以幫助克服器官移植免疫排斥!據該研究所免疫生物學和移植科學中心的陳文浩博士介紹,控制T細胞基因表達的最關鍵的分子之一是轉錄因子IRF4,正常情況下僅在免疫系統中可以找到...
第一頁
上一頁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