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總覽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2025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2025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2025
日本生技展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雜誌專題
各期專題列表|雜誌線上看
2025臺灣生醫女掌門人 Top10票選出爐
太陽西邊升起 印度生醫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購買出版品
編輯部公告
產業活動
活動列表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醫守攜手童綜合 AI用藥決策系統創60%臨床採納率 登國際期刊
科學新知
NEW
人鼠嵌合體突破!MD安德森團隊成功培育攜帶人類細胞小鼠
科學新知
NEW
陽明交大30萬人追蹤研究 脂肪肝使心肌梗塞風險飆升46%
科學新知
腸道菌
腸道微生物
科學要聞
精神疾病
腸道微生物紊亂 誘發小鼠焦慮
2018-06-08/
記者 彭梓涵
腸道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而腸道的菌相也和神經疾病的發生有關,近日,韓國慶熙大學的團隊,發表於《Nature》子刊《MucosalImmunology》上,確定了引起小鼠焦慮的抗生素類型,他們發現小鼠暴露於氨芐青黴素(Ampicillin)下會導致焦慮與神經炎與結腸炎。焦慮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焦慮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自主神經激發狀態高、神經質傾向高、認知偏差、人際關係衝...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完整的繪製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基因圖譜
2018-06-07/
記者 彭梓涵
《Naturecommunication》日前發表了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研究的最新成果,將完整的繪製了,膠質母細胞瘤的基因圖譜,該突破性的研究,對於開發致死的腦腫瘤標靶治療,帶來更多的受惠。作為膠質母細胞瘤的開拓者,HaiYan教授,於2008年首次發現了異檸檬酸脫氫酶IDH1/2基因突變在GBM中的重要角色,2013年他又發現了TERT啟動子(TERTp)是多種常見腫...
科學新知
精準醫療
基因檢測
科學要聞
乳腺癌
ASCO
基因檢測讓部分乳癌患者不需要額外化療
2018-06-06/
記者 彭梓涵
粉紅色的力量,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通常會給予輔助性的化療,來防止癌細胞轉移與復發,這是降低乳腺癌致死的做法;但日前(3),於芝加哥舉行的美國腫瘤ASCO年會上,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證實大部分的乳腺癌患者不需要接受輔助性化療。古往今來,化療雖然是治療癌症的不擇手段,但也嚴重影響病人的健康細胞,然而所有乳腺癌患者都需要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嗎?紐約布朗克斯的M...
科學新知
腦神經
幹細胞
腦科學
科學要聞
抗重力肌肉的活動量將影響大腦神經幹細胞
2018-06-05/
記者 彭梓涵
運動的好處很多,包括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等,而現代人運動的目的更是希望消耗過多的熱量,來幫助減肥達到完美的體態,這些都是運動帶來的附加價值,然而面對具有運動限制的人來說,他的影響可不只是這些,他有可能會影響了整個神經系統。根據《FrontiersinNeuro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嚴重的運動限制,不僅會影響肌肉運動與代謝系統,還會改變神經生成(neurogemesis)...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art-T
CAR-T療法的劑量 可能只需要一個細胞
2018-06-04/
記者 彭梓涵
去年,FDA接連批准了兩款CAR-T細胞療法,不少公司投入CAR-T治療的研究,為癌症治療的領域注入一劑強心針。日前(30),CAR-T療法的先驅,Kymriah(全球首批CAR-T免疫療法)之父CarlJune的團隊,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項驚人研究,可能會給CAR-T療法帶來新的里程碑。研究團隊意外的發現,抑制了TET2基因,能夠增強CAR-T細胞抗腫瘤的能力。2013年,June教...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頭大比較聰明?那可不一定
2018-06-03/
記者 徐淨
有些人的大腦幾乎是他人的兩倍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計劃對此最新發表:大腦尺寸差異與大腦的形狀和組織方式有關,並說明大腦越大,代表大腦皮層或外膜的思維區域生長面積越大,代表著大腦這樣的發育是以壓抑情緒、感覺和運動區域生長為代價。第一作者JakobSeidlitz表示,團隊在三個獨立的大型數據庫中,都看到了大腦比例擴大的相同模式。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內部研究項目(IntramuralResearc...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地球生物量
《PNAS》地球生物量的大數據解析
2018-06-01/
記者 彭梓涵
一項關於地球上的生物量(biomass)調查,提供了生物圈組成的整體觀點,報告指出人類的生物量僅佔據了地球生物量的0.01%,但卻佔據了與自身數量不成比例的空間,人類文明使得野生哺乳動物與植物的生物量下降,此篇研究調查已於近日發表於《PNAS》期刊上。地球上生物量的調查是了解生物圈結構和動態的關鍵。然而,對於不同分類群之間的生物量相互比較數據仍然缺乏,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生物學家RonMilo...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類器官
《Nature Reviews Cancer》類器官 再度證明身價
2018-06-01/
記者 彭梓涵
《Naturemethod》期刊於今年一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一篇社論,類器官(Organoids)被選入為2017年生命科學領域最有潛力的「年度技術」。《NatureReviewsCancer》近日再度發表了類器官在最近幾年的發展與應用。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對某些癌症的起源與治療已經有十足的了解,但這仍是造成全球性的健康威脅;雖然預防性與早期診斷,能提高癌症的治癒率,但我們還需要更多創新的標靶...
科學新知
CAR-T
科學要聞
《Nature》重磅!CAR-T治療新策略 解決CRS副作用
2018-05-31/
記者 彭梓涵
CAR-T治療無疑是目前治療癌末期與難治癌症患者的熱門療法,然而CAR-T治療引發的細胞激素釋放綜合症(cytokinereleasesyndrome,CRS)與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等作用,造成的全身性損傷,仍是目前需要解決的課題,近日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多篇關於CAR-T治療引起細胞激素釋放CRS的抑制方法。CRS是一種急性的發炎過程,當患者在接受CAR-T治療後,巨...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藥物耐受性細菌感染解方
2018-05-30/
記者 彭梓涵
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團隊解開了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L.pneumophila)的致病機制,更重要的是透過致病蛋白結構分析,開發出初期抑制劑,解決了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此結果在本月23日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上。摧毀細菌對抗生素產生的防禦機制,已是全球健康重要議題,長期使用抗生素,使得大部分的敏感性細菌被摧毀,產生具耐受性的細菌。科學家因此致力於新的藥物開發,以便更好地控制細菌感染。研究...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胎盤健康受損 提高精神分裂症風險
2018-05-29/
記者 徐淨
過去許多研究認為,行為障礙基因會直接影響產前腦部發育,導致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風險增高。昨(28)日,《Nature》子刊一項新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風險相關基因,似乎是透過影響胎盤(placenta)健康,間接改變早期腦部發育。(原文連結)胎盤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為胎兒的正常發育提供營養和化學物質。25年來,思覺失調症等神經發育障礙研究一直懷疑,孕期和出生後不久的大腦發育,是導...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MIT研發食用細菌膠囊 身體訊息全都錄
2018-05-29/
記者 陳貴美
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期刊,由MIT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一種裝載細菌的可食用感測器,這些細菌經過基因改造能對血紅素產生反應,能夠診斷胃出血以及其他胃腸道問題。研發團隊結合活細胞製成的感測器和超低功耗電子元件,將細菌的反應轉化為智慧型手機可讀取的無線信號,可以實時地探測身體內部的生物信號,使其成為一種診斷人類健康情況的新技術。最初的設計想法為,透過基因改造產生出遇到血紅素即激發螢光的大腸桿菌...
第一頁
上一頁
133
134
135
136
13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2025臺灣生醫女掌門人 Top10票選出爐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實習記者 康育華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臺灣生醫新創CEOs高峰會 百位CEO齊聚!
展會直擊
查看更多
韓國連二年奪地主國外最大參展國 CDMO佔據強勢地位
泰合生技公布抗血栓口溶膜樞紐試驗數據
奈捷失智超高靈敏度血檢、NGS白血病精準醫療落地美國
康霈發布「改善復胖」臨床前成果 Q4送FDA臨床二期IND
精拓生技E.V.A.類器官平台登場!少量血液打造癌症測藥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