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腦如何克服困難,表現得更好

2018-10-27 / 記者 薛瀹熢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最近(24號)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大腦如何克服複雜的心智轉換的過程,完成從未處理過的事物。想像一下,盯著鏡子,把你的名字反過來寫,使得名字在鏡子裡看起來會是正的,你的腦袋裡有需要執行這個動作的一切資訊,寫自己的名字對你來說根本瞭若指掌,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把名字反過來寫依舊是個非常困難的事。其實這是因為大腦在做這件事的時候需要經過一系列平常...

為什麼我們會濫用藥物、酒精及尼古丁

2018-09-28 / 記者 彭梓涵
成癮是一種腦部病症,就像癲癇或偏頭痛,倘若我們對大腦認識更充分,就能更有效治療成癮!長期專注腦部結構和功能、精神疾病,還有影響腦部藥物的邁克爾.庫赫,目前是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NationalPrimateResearchCenter)教授他的新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討酒精、尼古丁和非法藥物如何作用、影響人類大腦,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戒掉它們。 患者告訴輔導員,他在這幾個月使用愈來愈...

《Cell》腸道迷走神經可刺激大腦 改善進食障礙!?

2018-09-24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20),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SchoolofMedicineatMountSinai)的研究人員發現一條新型腸-腦神經迴路,建立於迷走神經之上,與調節大腦中的獎勵機制有關,可能有助於迷走神經治療提供新的方向,改善進食與情緒障礙。其研究發表於《Cell》上。 先前已有研究發現腸道與情緒有關,但直到現在,腦腸軸中相關路徑仍然難以捉摸。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的,由頸部延伸到腹部,其中包含了...

《Nature》子刊 :大腦中綻放的玫瑰?「玫瑰果神經元」新發現!

2018-08-29 / 實習記者 吳佳穎
近期,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AllenInstituteforBrainScience)及匈牙利塞格德大學(UniversityofSzeged)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全新類型的神經元,可能只存在於人類大腦中。該細胞因形似玫瑰花的果實而被命名為「玫瑰果神經元(rosehipneuron)」,其功能目前仍不甚清楚,可能和視覺與聽覺有關。相關的研究結果於近期(8/27)刊登在《NatureNeur...

逐漸失控的大腦 你還是你嗎?

2018-08-17 / 記者 楊傑名
「當我數到三,你就會睡著。」這樣類似的催眠手法,相信你一定在電影裡看過,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催眠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去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劇本的《逃出絕命鎮》,主角不僅要逃出一座詭異的小鎮,更要逃脫自身潛意識的牢籠。究竟科學上對於催眠及潛意識的解釋又是如何?撰文/楊傑名圖片提供/傳訊時代多媒體喜歡由史蒂芬金(StephenEdwinKing)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鬼店(TheShining)》帶給你既懸疑...

抗重力肌肉的活動量將影響大腦神經幹細胞

2018-06-05 / 記者 彭梓涵
運動的好處很多,包括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等,而現代人運動的目的更是希望消耗過多的熱量,來幫助減肥達到完美的體態,這些都是運動帶來的附加價值,然而面對具有運動限制的人來說,他的影響可不只是這些,他有可能會影響了整個神經系統。根據《FrontiersinNeuro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嚴重的運動限制,不僅會影響肌肉運動與代謝系統,還會改變神經生成(neurogemesis)...

Bluebird基因療法有效治療大腦白質退化症

2018-05-24 / 記者 陳貴美
昨(23)日,基因細胞療法領導者bluebirdbio宣布,基因療法Lenti-D通過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證,用來治療罕見疾病,大腦白質退化症(cerebraladrenoleukodystrophy,CALD)。bluebirdbio發展的基因療法Lenti-D能將正常的ABCD1基因轉入到了患者自身的幹細胞內,產生具有正常功能的ALDP酶,有效降解疾病產生的超長鏈脂肪酸,抑制由CALD引起的...

最新臨床證實:重複性刺激大腦 打消自殺念頭

2018-05-12 / 記者 陳貴美
近期,發表於《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由CoryR.Weissman博士帶領的團隊研究發現,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對藥物產生抗性的重憂鬱患者(簡稱:TRD)做非侵入性治療後,約40%患者打消自殺的念頭,此項大型研究顯示,rTMS在治療自殺意念方面是有效的。Weissman博士表示,鑑於自殺意念在多種精神疾病中發生,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可能防止精神疾病患者...

《Nature》傳染性疾病和發炎 影響大腦免疫細胞

2018-04-21 / 記者 徐淨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指出,身體中的發炎反應可能影響小鼠大腦中免疫細胞的「記憶」。德國研究團隊表示,如果這一發現在人體中得到證實的話,可能為阿茲海默症等某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提供線索。論文通訊作者、德國神經退化性疾病中心研究員JonasNeher表示,「流行病學研究已表明,在一生當中遭受的傳染性疾病和發炎能夠影響生命後期的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因此,我們想知道壽命較長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中的...

美研究:大腦細胞隨年紀的增長,仍持續產生

2018-04-13 / 記者 李虎門
近期,科學家發現,人腦中與學習、記憶和情感相關的區域,在成年後依然會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這與過去的理論恰恰相反,即青春期之後,大腦停止產生新神經元的說法。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開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比如癡呆症。嬰兒大腦的海馬迴中,會產生很多新的神經元,然而關於成年人的海馬迴是否也如此卻一直是爭議的點,即使成年後也會生成神經元,那麼是否也像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觀察的那樣,產生速度會隨著...

《Nature》 首度發現!! 改寫傳統大腦傳遞資訊模式

2018-03-31 / 記者 王柏豪
昨(30日),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項重量級的大腦研究。來自冷泉港實驗室(The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CSHL)與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ofBasel)的團隊對小鼠視覺皮層進行單神經元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個打破過去傳統大腦研究模式對資訊傳遞的認知。經過三年的縝密觀察下,團隊意外地發現:小鼠初級視覺皮層裡的神經元映射極為多元—&md...

《Cell》腸道微生物影響大腦關鍵免疫細胞 不同性別有差異

2018-01-09 / 記者 林以璿
腸道微生物是人類的「第二基因體」。除了與肥胖,飲食等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還對大腦有重要影響。近日,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影響著大​​腦中關鍵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且這種影響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顯著不同。小膠質細胞能夠對創傷性損傷或炎症信號做出反應,以保護大腦,充當了各種環境信號的傳感器。除了扮演「免疫哨兵」,小膠質細胞還被證明能夠調節大腦佈線和功能的多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