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ical Medicine》:年輕人吸大麻恐損大腦、IQ下降

2021-02-01 / 記者 劉端雅
編譯/劉端雅近日,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的一項研究指出,與不吸大麻的人相比,經常使用大麻的青少年,其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大約2點,智商降低主要與語文智商(verbalIQ)下降有關。該研究發表在《PsychologicalMedicine》。該研究涉及七項長期縱貫研究(longitudinalstudy)的統計分析和系統性回顧(...

邱麗珠探勘大腦神經奧秘 十年釀First-in-Class新藥

2020-09-30 / 記者 李林璦
2019年12月3日,臺大醫學院腦與心智研究所、藥理學科所教授邱麗珠以「發現食慾素(orexinA)調控中樞神經疼痛以及藥物成癮的機轉」榮獲「第15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卓越醫藥科技獎。一路以來,邱麗珠的研究受到恩師張傳炯院士的啟發,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著墨於「首創、推翻理論」,逐步挖掘大腦神經機制原理,更進一步應用於臨床。目前,正醞釀市場首見(First-in-Class)治療偏頭痛、...

陽明解謎大腦基底核發育關鍵基因 助探索神經、精神疾病

2020-09-29 / 記者 吳培安
今(29)日,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劉福清研究團隊,發表在調控大腦基底核(basalganglia)的紋狀體(Corpusstriatum)構造中,有關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機制基因研究,並揭示其與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關聯。該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劉福清表示,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

再生元/賽諾菲氣喘藥Dupixent 三期試驗效果佳 療效可長達3年、《Nature》子刊:大腦中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1 具治療第二型糖尿病鼠潛力

2020-09-09 / 環球生技
《臺灣》醫界聯盟「再生醫療產業」論壇探討再生醫療發展環境今(9)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共同舉辦「再生醫療大時代:推動再生醫療品質與有利發展環境」論壇,此為「再生醫療產業交流系列論壇」系列演講第二場。《臺灣》亞諾法新冠IgG快速檢測月產能達10萬人份今(9)日,亞諾法(4133)宣布,COVID-19IgMIgG快速檢測試劑運用擴及偵測指...

牛津新冠疫苗千人試驗結果佳 產生抗體濃度相當於感染後痊癒者;助癱瘓者與外界溝通 Paradromics研發大型大腦皮質活動記錄工具

2020-07-21 / 環球生技
《英國》牛津新冠疫苗千人試驗結果佳產生抗體濃度相當於感染後痊癒者昨(20)日,由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AZD1222,共1,077人參與的大型一期臨床試驗結果,發表於期刊《TheLancet》。研究指出,接種該疫苗的543名志願者中(另543名接種腦膜炎疫苗為對照),一個月後35名接受檢測者中,32人體內檢出能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且其濃度與經病毒感染後康...

《Nature》老化讓蛋白質無法進入大腦!? 史丹福科學家揭血腦屏障老化真相

2020-07-06 / 記者 巫芝岳
近(1)日,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團隊發現,血腦屏障(BBB)的通透性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即許多透過血液運送的蛋白質,會隨著老化而難以進入大腦。該研究不但推翻過去認為BBB通透性應隨年紀增長而增加的理論,也提出未來可能作為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療法的新標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由神經科學教授TonyWyss-Coray率領的團隊,以不同年齡的小鼠為研究對象,先自小鼠血漿中提取蛋白質,並...

《Science》狨猴實驗證實:人類獨有基因 為大腦皮質快速演化關鍵

2020-06-22 / 記者 巫芝岳
在靈長類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因大腦「新皮質」(neocortex)區域的迅速擴張,發展出高度的認知功能,但其中的基因機制一直是謎團。直到近(18)日,一組由德國和日本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狨猴(marmoset)胚胎證明,人類獨有的基因「ARHGAP11B」,是演化過程中讓人類大腦功能「迅速進化」的關鍵之一,研究論文榮登頂尖期刊《Science》。「新皮質」是哺乳動物大腦皮質的一部分,過去科學家...

單細胞RNA定序 從「基因表現」解人類大腦演化之謎

2020-06-08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一群由俄羅斯、中國、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單細胞RNA定序」(sNuc-seq)技術,研究人類和黑猩猩等靈長類腦中的33個腦區,並藉此了解演化中「組織結構改變」與「細胞內基因表現改變」彼此間的來龍去脈。該研究發表於期刊《GenomeResearch》中。這項研究由俄羅斯Skolkovo科學與科技研究所(Skolkovo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

《Nature Neuroscience》改變大腦基因體學 創檢測腦部疾病基因平台

2020-03-12 / 記者 劉端雅
近(10)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醫學院的科學家宣布,開發出一種稱為H-MAGMA的新計算工具,可以將非編碼基因變異與精神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基因聯繫起來,可用於研究9種腦部病變(brain-disorder)的遺傳基礎,包括鑑定與每種疾病相關的新基因。該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Neuroscience》。研究表示,精神疾病的基因表現通常在早期,突顯出早期階段對該病的發...

《大腦革命的12步》

2020-02-25 / 記者 李林璦
腦科學家鄭在勝開宗明義表示,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經充滿好奇心,但在進入學校後,為了應付忙碌的日常生活,通常會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用腦最少的方式度過時間,「受好奇心驅使並決定自行解開疑惑的經歷」明顯變少。本書將以趣味的方式帶領讀者用腦科學來解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及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革命)未來的發展。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找到「通往創意的捷徑」。關於創意的研究還在...

《大腦不邏輯》從各種「超自然」體驗 一窺大腦的秘密

2019-12-02 / 記者 巫芝岳
人類引以為傲的大腦,其實充滿了bug!若不懂它的邏輯,就只能等著它來整你。本書透過腦傷、精神疾病、夢境、催眠等狀況,帶我們認識大腦這個神祕又強大的黑盒子,如何執行各種任務。 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打呵欠會傳染」可不是什麼沒有根據的說法,而是已經獲得科學研究證實的普遍現象。我們不只是看到別人打呵欠時會打起呵欠來,連聽到打呵欠的聲音也同樣可以引發我們的呵欠。打呵欠的傳染現象甚至可以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

精神不振和發炎有關! 英研究顯示發炎降低大腦警覺性

2019-11-20 / 記者 劉端雅
近(15)日,英國伯明罕大學人類大腦健康中心與阿姆斯特丹大學合作,發現了精神遲鈍與低度發炎(lowgradeinflammation)具有密切關聯,發炎反應可能會降低大腦對於突發事件的警覺性。此研究刊登在《Neuroimage》。研究團隊針對低度發炎狀態對人類視覺注意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炎症似乎對大腦達到和保持警覺狀態具有特別的負面影響。英國伯明罕大學人類大腦健康中心的副教授AliM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