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全球AI精準醫療基金 健康管理、預防、診斷、術後照顧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疫情大流行之下,各國競相研發檢測試劑、疫苗和藥物,也為醫療生技產業創造新商機,尤其是精準醫療、遠距醫療和數位醫療,將是後疫情時代的新趨勢。第一金全球AI精準醫療基金在精準醫療的持股配置高達7成以上,偏重健康管理、疾病預防、診斷、治療、術後照顧等醫療改善行為領域。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降低定序成本、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醫療保健基金 看好下半年醫療手術設備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全球醫療體系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分配至治療新冠患者為主,導致許多非緊急的手術延後。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醫療保健基金在第一季將2-3成持股重置呼吸器、檢測、新藥和疫苗等與疫情有關的產業,下半年則看好醫療器材設備,尤其是手術設備,預計其需求在第三季開始會快速回升。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重挫全球經濟和股市,然而生技醫療卻逆勢成長,第1季全球數位醫療(Digitalhealth)創新的投資金額...

安聯全球生技趨勢基金 重配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長期而言,市場終究會回到正常軌道。癌症、罕見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需求趨勢均會持續增長。安聯全球生技趨勢基金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CentralNervousSystem,CNS)持股配置比例高達9成之多,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漸凍症等。美國疫情爆發初期,3月份美股全面崩盤,觸發4次熔斷機制,道瓊...

各大生技醫療基金 後疫情布局哪些領域?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過去5年,生技醫療產業因高藥價等負面因素受到壓抑,如今受惠疫情、一洗頹風,逆勢成長。下半年的後疫情時代,各家基金經理人究竟會看好生技醫療產業哪些次產業?持續投資針對新冠病毒的檢測、新藥和疫苗?抑或是開始回歸基本面?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超過1,000萬人,超過50萬人死亡,分布於187個國家/地區,史無前例地衝擊全球經濟和改變人類生活模式。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

水試所「加熱」循環經濟大商機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廢牡蠣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經過提煉和加工可應用在食品、美容和醫藥。但以往約70%應用在飼料、堆肥及栽培介質,以改善土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近年將牡蠣殼,成功研發出有機碳酸鈣粉和加熱包,正進行技轉以大規模應用和商品化,盼將廢棄物轉化成有經濟價值產品。撰文/劉端雅攝影/彭梓涵牡蠣(俗稱蚵或蠔)養殖在臺灣超過200多年歷史,是臺灣最重要的淺海養殖經濟貝類之一。年均產量2.2萬噸、產值高達46億新...

治療新冠潛在新型療法 誰有希望?

2020-06-30 / 記者 劉端雅
全球科學家正致力開發各種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潛在新療法,其中包括抗黴菌素azithromycin與肺炎藥atovaquone的藥物組合、血液稀釋劑、雄激素剝奪療法、腦幹迴路療法。但這些是否有望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的希望呢?編譯/劉端雅雖然全球新冠疫情擴散速度有趨緩的跡象(確診人數高達1,000萬,死亡人數超過50萬例),但有關開發針對COVID-19的潛在療法,包括藥物、疫苗和抗體,仍如...

唐獎獲頒 「細胞激素」熱門風暴 IL-6 有望COVID-19解方之一!?

2020-06-30 / 特邀作者
近期發佈的2020唐獎生醫獎,頒給三位發現不同「細胞激素」的科學家,他們分別發現了TNFα、IL-1及IL-6三大細胞激素所帶來的免疫及發炎反應。COVID-19疫情臨床顯示,COVID-19與SARS類似,致死主因和人體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關係密切,也就是俗稱的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ReleaseSyndrome,CRS)。這些發現或將是下一個COVID-19解方之一。撰文/李...

23家罕病新創公司募資總額逾80億美元

2020-06-30 / 記者 彭梓涵
罕見疾病診斷確診平均時長5~7年,目前已知7,000多種罕見疾病,影響全球約3.5億人,但只有約200種疾病具有批准之治療方法。近日,Medicalstartups網站依照罕見疾病療法公司募資金額,更新23家清單,其中有7家公司募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總金額超過80億美元。我們也將為讀者追蹤這些罕見疾病公司帶來什麼突破性療法。撰文/彭梓涵隨著創新科學的發展,生物製藥行業的研究人員在罕見疾病的治療中取...

長庚成立臺灣首支「運動藥師」團隊

2020-06-30 / 記者 彭梓涵
去(2019)年4月長庚運動醫療團隊成立臺灣第一支「運動藥師」團隊,希望從選手、藥事人員教育做起,再透過培訓之專業藥師協助把關,雙管齊下,避免選手誤觸運動禁藥。目前該團隊已完成16場508名參與者教育訓練,未來也將觀念、知識持續擴展,並將努力透過藥師全聯會、中華奧運運動禁藥管制組合作,讓運動藥師制度化,以永續經營。2008年臺灣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拿下北京奧運48公斤銅牌、2012年女子舉重選手許淑...

細胞治療產業鏈全球競逐 臺灣技術累積盼成長爆發

2020-06-30 / 記者 吳培安
6月17日,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及環球生技月刊,共同舉辦「2020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邀請生技中心產業組ITIS研究團隊資深產業分析師王意婷、三顧生醫總經理唐洪德、路迦生醫董事長唐稚超、路明思生技執行長蘇隆畯、利加生醫營運長顧振芃,分享細胞產業如何建構產業鏈,邁向全球化、奪得國際布局先機。臺灣細胞治療產業持續累積技術能量生技中心產業分析師王意婷,首先以綜觀細胞產業趨勢為題開場。...

奈捷生技光纖微流體奈米微粒晶片3步法PK大型實驗室

2020-06-30 / 記者 吳培安
去(2019)年底,德國百年大藥廠默克在全球500個團隊中,遴選出12個事業體創新發展夥伴,其中來自臺灣的奈捷生技,因其獨特的光纖微流體奈米晶片技術,僅憑3步驟就能完成頂尖實驗室水準的蛋白質分析,成為亞洲區唯一獲選的公司。今年1月《生醫科學期刊》(JournalofBiomedicalScience),由中央研究院吳漢忠研究員等人發表的評論文章(ReviewArticle)指出,自1950年首個抗...

臺北市政府三度攜業者「全線上」參展

2020-06-30 / 記者 巫芝岳
2020北美生技展自6月8日起至6月12日連5天展出,因應新冠疫情,首次全面採以數位線上模式進行。已有兩年率團前往北美經驗的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今年第三度輔助業者參展,6家業者透過每日24小時線上平台進行一對一媒合,探尋國際商機。儘管今年《BIO2020》改全面採以數位線上模式進行,已有兩年率團前往北美經驗的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今年一樣不缺席。臺北市政府攜6家生技業者參加北美數位生技展(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