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試所開發「333」飼糧 創造酪農多贏局面

2018-03-16 / 記者 徐淨
國際物價飛漲,飼料成本激增,農委會畜試所不斷為酪農設想緩解成本壓力的辦法。隨著多年配方研究,經濟又環保的「333飼糧」成形,經酪農使用見證了效用,更發現能有效降低反芻動物的甲烷排放量,創造酪農、牛隻與消費者三贏局面。撰文、攝影/徐淨2007年左右,國際原油價格大漲,全球物價大幅震盪。對酪農來說,是最直接的生存衝擊,飼糧佔了牧場6成以上的支出,飼糧原料又多仰賴進口,酪農只能叫苦連天。到了2013年,...

中山大新創公司 培育軟珊瑚進軍「海洋藥妝」

2018-03-16 / 記者 林以璿
過去25年間,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許多來自珊瑚的海洋天然物,相關研究成果不僅為全國翹楚,更推動臺灣在世界海洋天然物的平均論文數名列前茅。現在,團隊把軟珊瑚從上游養殖、中游研發,一路做到下游的產品化,成果豐碩,獲得國、內外眾多獎項肯定,即將在今年成立公司。撰文、攝影/林以璿「說到海洋學,你想到什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宋秉鈞問,「不是跑船就是抓魚,這實在很沒勁。」海洋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

花改場的綠寶石 苦瓜花蓮4號

2018-02-09 / 記者 李虎門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十年,於2008年推出苦瓜花蓮4號,其富含三萜類、山苦瓜皂苷、苦瓜蛋白等營養成分。讓苦瓜不只是盤中飧,純化後的苦瓜精華更有代謝脂肪、抗腫瘤效果。未來,若進展順利,苦瓜可望成為植物藥的新星。撰文、攝影/李虎門近年來,許多人秉持著「盡情享受自己所喜愛的食物」,不僅讓人帶來充沛的喜悅,也能感受到「吃的幸福」。但往往這些「幸福」的食物,吃進肚裡卻會對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相較之下,有些食...

亞洲大學食藥用菇中心聯盟69廠商

2017-12-29 / 記者 林以璿
臺灣菇類每年產值高達155億,但充斥農殘問題,應用研究也欠缺。7年前,從農試所進入亞洲大學的林俊義,成立了臺灣首座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協助育種、改良以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已經改良了白木耳、舞菇以及竹蓀,並開發菇類的多元用途。撰文、攝影/林以璿大冬天裡,能夠來一碗熱乎乎的竹蓀雞湯真是再幸福不過了。但是您知道嗎,品嘗美味的同時,您恐怕已經將過量的二氧化硫一起吞下肚了。2014年,迪化年貨大街年節食品抽查...

茶改場DNA鑑定 確保800億茶飲食安

2017-11-22 / 記者 陳堂麒
2017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上,農委會茶葉改良場的「茶葉DNA鑑定技術」成為吸睛一大亮點,茶改場同時建置茶樹品種DNA資料庫,可協助茶飲業者辨識茶葉的產地和來源,杜絕低價進口茶葉混充高價的臺灣茶,臺灣茶飲市場1年800億臺幣,目前已有食品大廠進行技術移轉中。撰文、攝影/陳堂麒早在2008年起,衛生福利部已經要求進口茶葉進行邊境逐批檢驗,卻還是經常在臺灣茶飲中檢出有農藥超標的問題。2015年爆發...

宜蘭大學成功開發防治蜂蟹蟎天然資材

2017-09-21 / 記者 李虎門
蜂蟹蟎是蜜蜂的殺手,蜂群若未能施以有效的防治,將導致蜜蜂滅亡。目前政府針對蜂蟹蟎防治,僅核准使用福化利(fluvalinate)化學藥劑。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陳裕文耗時5年,開發出防治蜂蟹蟎資材,其天然素材可減少藥劑在蜂群及蜂產品的風險,極具商品利用價值,也符合安全農業的概念。撰文、攝影/李虎門「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唱出鄉間...

開發披衣技術 種苗場打造種子機能衣

2017-08-21 / 記者 蔡立勳
為了增進機械播種的效率,歐美國家紛紛研發「種子披衣」技術,除了有效防止蟲害與苗期間的疾病,還能促進生長效率。臺灣在農委會種苗改良場投入之下,也開發出相關技術,並技轉多家廠商,為種子量身打造「機能衣」。撰文、攝影/蔡立勳近年來,全球農業普遍面臨勞動力老化、農村青壯人口外移,迫使農業生產流程逐步以機械取代人力,更改原有的作物生產模式。例如,利用真空播種的穴盤育苗系統,以及直播作物改採機械點播。不過,顆...

臺版越光米─「臺南16號」鹿鳴米 一鳴驚人

2017-05-18 / 記者 陳欣儀
越光米被譽為米中之王,於臺灣種植卻水土不服。臺大農藝系透過「分子輔助育種」技術,首度研發出有「臺版越光米」之稱的「臺南16號」。透過生物技術,不但增加選種效率、提高米種品質,更避免基因轉殖帶來的爭議。臺南16號也一舉奪得「2016全國名米產地總冠軍」。文/陳欣儀圖/蔡立勳「你吃飯了嗎?」這句稀鬆平常的招呼,實在地反映了以米食為主的中華文化。高唱農家樂的臺灣,其實有許多在地好米,但米好不好吃,除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