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HOME
  • 新聞
  • 服務
  • 訂閱
  • 廠商
  • EN
  • 關於
  • 下載 APP
  • 聯絡
查看購物車
搜尋
  • 會員登入
  • 註冊
  • 生醫新聞
    • 每日新聞
    • 生技醫藥
    • 醫療科技
    •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 科學新知
    • 政策法規
    • 應用生技
    • 論壇報導
    • 新聞集錦
    • GBI International
  • 商情中心
    • 產業分析
    • 公司重訊
    • 漲跌排名
    • 生醫永續
    • 查找廠商
  • 焦點人物
    • 生醫人物
    • 人物專訪
    • 國際報導
    • 專家觀點
    • 生醫名人錄【影】
    • 編輯專欄
  • 創業投資
    • 新創動態
    • 投募專區
    • 生醫攬才
    • 【影】技術焦點鏡
  • 展會直擊
    • 論壇報導總覽
    •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2025
    •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
    •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2025
    •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2025
    • 日本生技展
    •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 產業論壇
    • 海外展會
    • Podcast
  • 雜誌專題
    • 各期專題列表|雜誌線上看
    • 2025臺灣生醫女掌門人 Top10票選出爐
    • 太陽西邊升起 印度生醫
    •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 購買出版品
    • 編輯部公告
  • 產業活動
    • 活動列表
    • 活動快訊
    •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1. 生技名人錄
  2.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何美玥

連結人才斷層 國際視野與歷練是關鍵

2016-07-15/記者 陳欣儀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生技產業的大躍進有目共睹,身為政務官,個人從2000年開始便通盤檢討生技產業發展之重要資源與政策,希望能找出台灣最有潛力、值得發展的領域,配置資源以鋪陳發展基石。2000年時,台灣的半導體及電子業是規模最大的產業,並有足夠的力量向前衝,為加速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行政院於2002年擬定「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選定數位內容產業(包含軟體、電子遊戲、出版、音樂、動畫、網路服務等...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臺灣最「美」的風景

2016-07-15/編輯部
去年冬天一次在北京,因為真的冷,皮膚乾的不舒服,我顧不得失不失態,忍不住在朋友面拿起雜物包,掏出一瓶臺灣業者朋友送的,而且還擱得挺久了的玻尿酸原液,塗抹眼角、雙頰⋯。朋友是中國前三十大藥業的執行副總,他很好奇我用的是什麼?還篤定,能讓我願意用到臉上的東西一定相當好的。我那時其實很心虛,因為自己在臺灣並沒真用過它,那次只是出門前想到天冷也許用的上,抓了就往包裡放,功效究竟如何,我並不能真現身說法。所...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李崇僖

全球細胞治療法規修訂現況與趨勢

2016-06-24/專欄:李崇僖
採訪整理/蔡立勳去年底,有民眾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提案,希望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法案能於同年12月送進立法院。經多方研議,衛生福利部邀請國內細胞治療領域的19位專家、學者,於去年11月23日成立「衛生福利部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發展諮議會」,前後召開3次會議,研擬開放細胞治療的管理架構。今年4月14日,衛福部公布「人體試驗管理辦法」修正案,增訂第三條之1,「有條件」地開放患者接受細胞...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陳錦生

從去年登革熱經驗 談未來蚊媒防治重點

2016-06-24/記者 楊傑名
去年台南市爆發登革熱疫情,確診病例共4萬人,死亡病例則有214人,為歷年來最多,甚至多於13年前SARS流行時的死亡人數。從這次台南登革熱的病例看來,多數是一家人同時得病,推測偏好棲息於室內的埃及斑蚊是這次造成疫情爆發的主要禍首。去年5月,台南第一位確診病例出現在北區六甲里的一座跳蚤市場。每到週末人群眾多密集,加上蚊子數量也多,非常容易發生群聚感染。然而,蚊子飛行的距離其實不遠,比蚊子移動還快,範...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空轉和作夢……

2016-06-24/編輯部
從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相信很多生技醫藥業的菁英們都忙著飛行和轉檯……。從中國蘇州CHINABIO國際合作論壇、到美國芝加哥腫瘤醫學會議(ASCO),緊跟著美國舊金山USABIO會展,我很多國、內外朋友平常忙得見不著面的,都在這些場合間擦肩磨踵、小聚寒暄。很快,台灣生技月也將要登場了,但許多國際化甚深的海外朋友不會來,還是相約中國或美國見。空轉和作夢,不是要想感慨或批評,...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邵耀華

後基因時代 研發布局要「精準」

2016-05-18/記者 吳靜芳
精準醫療風潮意謂全球進入後基因時代,基因檢測、定序價格下探,未來,不只基因檢測本身,基因檢測產生的大數據如核酸資訊、生化資訊等,都將能夠鏈結到未來病程。個人化基因檢測技術雖尚未達到理想精準程度,但可預見的,更精準的疾病次分類,代表的是出現新市場區隔與新舊技術的再整合。過去,隨機取樣的傳統疾病次分類並不精準,二、三期臨床試驗失敗的舊藥,亦有機會因精準醫療捲土重來再回到臨床試驗戰場。事實上,很多國際新...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羅麗珠

羅麗珠:台灣製藥業7大國際化發展策略

2016-05-18/記者 蔡立勳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許多產業自此陷入低迷,但民生所需的製藥產業在全球藥品支出不斷攀升的帶動下,仍然還有8%的成長。根據調研機構IMS統計,全球藥品支出於2013年達9,890億美元,2018年上看1.3兆美元,而佔比最大的北美洲亦將於該年度達到38%。不過,亞洲幾個新興國家近年對藥物的需求量漸增,市場成長相當可觀。整體觀之,亞洲於2013年至2018年的藥品支出佔比,將自29%提升至36...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心」有「土」斯有「財」

2016-05-18/編輯部
一個朋友在一次地震後,決定放下台北的一切回到南投接手父親遺留下的茶園。他從一個雅痞的都市文青變成了鄉下的農民,為了讓土地有機肥沃,他堅持用自然生態法,因為不用農藥,幾度跟母親幾乎決裂,愛情也跑了。幾年後,我去探望他的茶園,園裡蝴蝶、蜻蜓都回來了,地上的鳳梨肥旺、茶葉我隨採隨嚼。朋友帶著「土」氣、變得黑黝的笑容,比陽光燦爛。我一個美麗、脫俗的表妹,在新店山上租了一小塊田地,自己種菜、種花,努力實踐環...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康照洲

CDE行政法人化的思維與建議

2016-04-15/記者 鄔麗.巴旺
傳統藥政管理,以維護安全藥效品質為唯一目標,因此,重點大多放在產品的管理上。然而,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思維逐漸蔚為主流後,民眾用藥的可近性及可及性亦成為藥政主管機關的責任。許多人對於可近性及可及性不甚了解,簡單的講,就是要讓新的藥物能夠盡快進入市場,且其價格讓民眾也能負擔得起。台灣因為全民健保的關係,該藥物是否能被健保給付,亦成為重要之因素。為了讓新藥(不論是國產或進口)早期進入市場,讓醫師有更多...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黃文鴻

從新藥幻景亂象中 反思生技發展正面意義

2016-04-15/環球生技
近幾年生技製藥資本市場的熱絡,是政府、學界、法人研究機構與產業界共同推動產業研發三十年來能量累積的呈現。兩年前基亞與近期浩鼎臨床試驗解盲失敗事件,當頭棒喝了生技新藥幻景與亂象,但對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未來發展,其實有其正面意義。虛胖的新藥研發假象核心研發能力未建構 根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整理的資料,迄2015年5月中旬為止,國內生技製藥產業經衛生福利部核准進行臨床試驗階段之產品共計151項(包...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鄧哲明

台灣生技醫藥研發的永續經營

2016-04-15/記者 蔡立勳
多年來,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不少瓶頸,以藥物審查為例,除了要先送交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尚需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再次審查,過程平均費時半年,甚至更久。反觀美國只由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負責藥物審查,流程也比台灣短。為了提升審查效率、加強生醫產業的諮詢、輔導功能,目前已有越來越多人主張CDE應該行政法人化。整體而言,台灣在藥物研發及週邊服務的產業鏈其實相當完備,...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在灰階上機關算盡…

2016-04-15/編輯部
兩個月了,浩鼎解盲引發一的連串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各方不同角度和立場的輿論和爭議風波,總像在火上添油一樣,新言論一出,後發議論往往馬上又從自己的邏輯出發無限上綱。這幾天在一個飯局上,一位遠離台北、卻在生技股市投資有成的朋友比喻得挺傳神的,他說人類社會從來不可能只有「黑」與「白」,在黑白之間有好幾層的灰,也不管那個階級的人,因為大家都要在社會上混,難免就要在許多灰階上機關算盡⋯⋯。紅樓夢裡一句「機關...
  • 第一頁
  • 上一頁
  • 32
  • 33
  • 34
  • 35
  • 36
  • 下一頁
  •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製藥需求漸趨複雜! CDMO應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提早備戰
  • 學術清洗?還是失落的知識殿堂?
  • 【影音】臺灣生醫新創CEOs高峰會 百位CEO齊聚!
  • 從科學家到操盤手 永昕陳佩君 打造高門檻生物藥生產基地
  • 40多年股市駭浪歷史浮沈錄 見山是山……

TOP
  • Global Bio and Investment Monthly
  • 讀者服務電話:+886 2 2726 1065時間:週一 ~ 週五 09:00 ~ 18:00
  •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9號2樓之一, Taiwan

我們的服務

  • 關於我們
  • 會員方案
  • 常見問題
  • 每日新聞
  • 產業活動
  • 名錄/找廠商
  • 出版品
  • 雜誌線上看
  • 訂閱電子報
  • Copyright© 2024 環球生技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本文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授權申請。隱私宣告Privacy。會員條款User Terms。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 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