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113 臺灣智慧醫療再進擊!
Vol. 121
Vol. 120
Vol. 119
Vol. 118
Vol. 117
Vol. 116
Vol. 115
Vol. 114
Vol. 113
Vol. 113
2024-01
臺灣智慧醫療再進擊!
AI、遠距醫院、電子病歷新面貌
2019年臺灣智慧醫療勇闖醫療科技「深水區」,
時隔4年,本刊再次對20家醫學中心進行調查,
帶您一窺臺灣智慧醫療發展新面貌。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臺灣智慧醫療再進擊!
2019年臺灣智慧醫療勇闖醫療科技「深水區」,時隔4年,臺灣智慧醫療已從過去技術探討,轉向落地、商品化。本刊再次對國內20家醫學中心進行調查,人工智慧、遠距醫療、電子病歷成為大家投入最多領域。什麼又是各醫院最有感的醫療科技?帶您一窺臺灣智慧醫療發展新面貌!企劃/撰文:彭梓涵採訪整理:彭梓涵、巫芝岳攝影:巫芝岳、彭梓涵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走進中部唯一的智慧病房,迎賓廊道上映入眼簾的是一面AR擴增實...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全臺醫學中心 「已落地」智慧科技大盤點【會員限定,7/23前限期開放】
在本刊的問卷調查下,國內醫學中心已實際應用的智慧醫療工具中,以「電子功能」、「人工智慧」和「遠距醫療」三大類為最多。從各樣遠距看診科技到許多創新的醫療資訊應用,以及五花八門的AI工具中,全臺醫學中心投入最多的應用為何?哪些又是各家醫院獨具的特色智慧醫療?撰文/巫芝岳當科技的東風吹起,加上經歷新冠疫情催化下,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對智慧醫療投入也快速增長。近20年來,隨著醫院無紙化、病歷電子化甚至「上雲」...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臺灣智慧醫療「法規、人才」 仍是難解習題!
幾次大型智慧醫療展會中,電子大廠們總是高喊著要將智慧醫療打造成臺灣的「護國神山」。當科技遇上醫療,誕生出智慧醫療,但事實上,真正主導這些醫療科技的是醫療院所,站在第一線的他們,真正心聲為何?什麼又是他們當前遇到的挑戰?撰文/彭梓涵為了進一步了解全臺各層級醫療院所在智慧醫療開發上面臨的挑戰,此次,本刊除了進行醫學中心問卷調查外,也邀請國內5家在醫療科技發展出色的區域/地區醫院(詳見後文),包括:員榮...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關渡、敏盛、員榮、臺大雲林 各秀特色智慧醫療
除了前文所述的醫學中心外,臺灣多家區域/地區醫院,在智慧醫療投入上也逐年增加,且各自發展出深具地方特色的醫療服務。關渡醫院、敏盛醫院、員榮醫院、臺大雲林分院四家積極導入智慧醫療的醫院,又在各自不同的定位下,分別採取哪些智慧策略?撰文/巫芝岳、李林璦除了醫學中心積極智慧化外,國內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也不讓醫學中心專美於前,透過智慧醫療科技來發展各種「特色醫療」。對於區域/地區醫院而言,由於院內資源規模...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環遊全球前五大智慧醫院 一窺AI、遠距、VR、量子電腦落地臨床
2024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評比中,由梅奧醫療中心、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麻省總醫院、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西奈山醫院進入前5名,而前10名中,除了第9名為德國醫院,第10名為瑞典醫院,前8名皆為美國醫院,顯示美國的醫療數位轉型仍然是全球領頭羊,此次,本刊也帶您環遊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前5名,一窺其中各有什麼翹楚。撰文/李林璦2023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評比共選入300家醫院,臺灣第一次由臺中榮總入榜,榮登第2...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創造最原始的醫療價值 不必很偉大的科技!
我小屁孩時,在窮鄉僻壤的雲林海豐蕃仔寮生長。每到東北季風時節,濁水溪因為進入焦水期,大風捲起溪底無盡沙塵,天空灰濛,茶水拌沙,愛玩的孩子常常成了泥娃娃。有一次一身泥塵,先被大人用摩托車載到村里診所,接著被開車為生的親戚載到忘記是虎尾還是斗南,只記得醒來時也沒看見母親,醫院似乎有些吵雜,但我注意力最後完全集中在隔壁床,一位一腳上了石膏的阿公正在吃的一碗香噴噴泡麵,小時候,連泡麵都是奢侈品,那個味道&...
Bio Library | 生醫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BeiGene、工研院、Cytiva 解析2024 CAR-T新趨勢
2023年12月22日,臺灣百濟神州(BeiGene)與工業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簡稱工研院生醫所)共同主辦、美商思拓凡(Cytiva)協辦「2023抗癌解藥新趨勢—異體CAR-T治療技術應用與發展研討會」,會中除了介紹BeiGene在異體CAR-T開發的觀察與經驗,也邀請到多位專家各自從臨床、法規、設備等面向,分析臺灣發展CAR-T療法的前景與挑戰。撰文/吳培安、巫芝岳 圖/Bei...
Company | 新銳公司
更多
新銳公司
諭泰生技肺癌仿生晶片量產 加速實現個人化醫療
全球動物實驗減量、器官晶片興起為趨勢。技轉自清華大學劉承賢教授與北醫大李岡遠副校長、在2022年11月成立的諭泰生技,於2023年6月與國際大廠默克簽下合作備忘錄(MOU)展露頭角,如今也完成肺癌仿生晶片的量產,正藉由與臨床醫院的緊密合作,朝向加速新藥開發、實現個人化醫療的未來願景邁進。撰文/吳培安科學家大膽預言,將人體細胞與組織放在晶片上培養、成為患者替身的「器官晶片」(Organ-on-Chi...
Bio Bookshelf|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誠擔》王玉杯一生懸命 締造南光傳奇
南光化學製藥總經理王玉杯被譽為「製藥業傳奇女傑」,她如何帶領一間臺南鄉下的家庭式小藥廠,歷經一系列轉型,佔據全方位針劑王國的地位?本書以王玉杯的個人歷史為時間軸,書寫其出身、童年、求學至大學畢業嫁入南光製藥後的成長記事。作者/陳淑泰、杜蕙蓉 責任編輯/劉馨香我國政府自1977年想要推動藥品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優良製造作業規範)認證,1982年正式頒布藥品優...
People | 人物
更多
人物
劉世高
漢康生技劉世高: 想為臺灣打造一家全球創新生物藥企業
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曾在BMS、安進等跨國大藥廠,坐鎮生物製劑藥品品管的重責大任。2009年,他創辦上海復宏漢霖,締造首個在中國獲批上市的生物相似藥,以及第一個產研來自中國、在歐盟獲中歐雙批上市的單抗藥物里程碑,此外他也全程參與了中國生物相似藥法規的制定。在創新藥方面,他也領導漢霖團隊開發出了全球第一個能夠有效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1單抗免疫治療生物藥。2020年秋天,劉世高來臺二度創業...
Industry | 產業
更多
產業
張子文
「臺灣抗體之父」張子文 免疫功坊 2024兩藥進臨床
「臺灣抗體之父」張子文在2014年10月創辦免疫功坊,運用其T-E藥物技術平台、長效型脂肪酸束技術平台投入新藥開發,迄今已誕生3項超長效型胜肽藥物、1項融合蛋白產品,並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啟動臨床試驗。張子文期待,免疫功坊能成功打造出一到多項世界級新藥,「小公司也能做新藥研發夢!」撰文/吳培安臺灣本土藥廠的研發成果,曾有兩次獲得國際注目。第一次是中裕新藥(4147)的愛滋病長效單株抗體藥Trogarz...
Bioresource | 生農.循環.永續
更多
生農
循環
永續
在地生技
工研院將芭樂葉變身除臭抗菌洗衣精
工研院材化所研發團隊針對芭樂葉種植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棄枝葉,研發出芭樂葉低溫萃取製程,能萃取出高濃度多酚原料,並開發出具有高抗氧化、抑菌能力的洗衣精。撰文/劉馨香營養豐富、好吃又便宜的芭樂,是臺灣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的國民水果。但你可知道,在種植過程中,農夫必須不斷修剪多餘的枝葉,來維持果樹的通風與透光性,才能長出又大又甜美的芭樂?這些廢棄枝葉累積速度快、量體龐大,就地掩埋或是做成堆肥的處理方式難以消...
Trend | 趨勢
更多
趨勢
回顧阿茲海默症30年新藥研發路 展望下一代新療法
阿茲海默症是當代最難以治療的疾病之一,新藥研發的失敗率亦極高。本文從類澱粉蛋白假說提出開始,回顧過去30年,一路上在臨床試驗中累積了哪些經驗?除了Aβ抗體外,阿茲海默症治療還有哪些開發方向?編譯/劉馨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已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年新增近1,000萬個病例,其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占比約6至7成。...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