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81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
Vol. 91
Vol. 90
Vol. 89
Vol. 88
Vol. 87
Vol. 86
Vol. 85
Vol. 84
Vol. 83
Vol. 82
Vol. 81
Vol. 81
2021-01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
FDA自 2012年起,陸續批准84項醫療AI產品,影像判讀AI占比最大。
臺灣歷年啟動各大AI影像計畫,技術百花齊放,卻僅2項獲TFDA批准。
臺灣醫療影像AI究竟是ㄧ場「真相」還是「幻象」?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商之器以AI加值PACS 串聯智慧醫療影像最後一哩路
成立於1988年的商之器,主要從事醫療影像傳輸系統(PACS)研發,深耕醫療影像市場超過30年,4年前開始投入AI加值應用平台開發,並整合到PACS系統介面上,基於iPadPro的行動醫療影像儲存與傳輸App,獲得2020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Awards)。2020年,商之器也攜手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開發可攜式AI辨識心電圖設備。撰文/彭梓涵現代醫學影像發展迅速,醫療...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Deep01深度學習腦出血AI 臺、美雙認證
對於醫療影像AI辨識新創公司Deep01(中文:愛因斯坦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可說是快速竄紅、頻傳捷報的一年。其開發的腦出血AI產品,不僅在2月獲得我國食藥署核准首張深度學習AI產品認證、6月獲首張訂單即超過新臺幣2,000萬元,更在Pre-A輪募資創下新臺幣8,000萬元亮眼成績,獲得華碩領投,比翼加速器、工研院/資策會共同成立的數位經濟基金跟投。撰文/吳培安Deep01共同創辦人周...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宏碁智醫獲TFDA 首張糖尿病視網膜AI軟體
宏碁旗下子公司宏碁智醫,歷時3年與臺大醫院、台灣諾華合作研發「眼科AI輔助診斷軟體」,2020年9月率先取得臺灣食藥署核發眼科「智慧醫材」許可證,成為臺灣第一張針對眼科診斷發出的智慧醫材許可。撰文/彭梓涵利用深度學習、大數據等方法,越來越多AI新創、科技大廠投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判讀開發,美國FDA自2018年批准首個眼科AI輔助診斷軟體,目前僅發出2張AI眼科輔診軟體藥證。2020年9月,臺灣食...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盤點醫療影像AI判讀四大挑戰
醫療影像AI判讀被專家認為是臺灣最接近臨床可應用、阻力最小、最能幫助醫師的技術,卻因為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在資料取得及公/私利益上,與政府、醫師、醫院、監管單位甚至客戶,面臨重重尚待解決的難題。在當代人工智慧(AI)多種應用發展之中,圖像辨識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搭上圖形處理器(GPU)的演進快速;另一方面,醫療場域的放射科、檢驗醫學科,存在大量醫療影像判讀需求,兩者一拍即合,讓醫療影像A...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三):臺灣醫療影像AI百花齊放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醫事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盼2021能有更多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看著2021各地連線的跨年煙火從燦爛到煙滅,希望2020地球上蒼蒼、惶惶、恐恐的一切也能隨之落幕,不過,如果人類的所有起始都能像開、關的on/off這般容易,人間難題也不會如此相生相續且更棘手。不久前的感恩節那天晚上,一位前輩平靜地傳來訊息告知,他的43歲女婿選在感恩節這天告訴家人「itistoday」,在宅安寧照護的他,決定這天服下第三顆醫囑的藥後,終於擺脫二年來癌症治療的各種疼痛折磨,安詳地回...
Snapshot|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Cytiva
疫情促細胞治療、疫苗、CDMO 產學合作大成長!
2020年12月4日,Cytiva於臺北舉行「年度感恩交流研討會」,會中除了邀集許多國內生技業者共襄盛舉外,也以「生技產業的煉金石,疫情下的困境與重生」為題,邀請包括:慈濟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孫立易、國光生技總經理留忠正、台康生技副總經理張志榮,以及聯合生技總經理林淑菁等業界專家,分別從細胞治療、疫苗、CDMO、產學合作等角度,分享在新冠疫情下,生技產業在各面向所面臨的挑戰和契機。 (撰文/巫芝岳,攝...
生技剪影
圖爾思
定序
圖爾思攜手PacBio、Oxford Nanopore 打造全臺最大三代定序中心
致力於微生物體與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的圖爾思生物科技(股)公司,2020年12月16日宣布與兩大跨國定序公司PacificBiosciences(PacBio)、OxfordNanoporeTechnologies(ONT)合作,建立全臺最大三代定序中心,將以讀取長片段序列、速度快、準確率高且無需PCR擴增等優勢利基,提供科研、臨床全方位的定序服務。PacBio亞太區總裁兼總經理牟德宜、ONT...
生技剪影
DCB
吳忠勳領航DCB育成創佳績 13家新創募資破20億
2020年11月27日,生技中心(DCB)於南港軟體園區舉辦廠商成果發表交流會,執行長吳忠勳於會中熱烈宣布,生技中心首創以「生醫XICT」為核心的數位健康國際加速器順利助攻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進駐新創廠商籌資逾20億元台幣、促成9件產學合作,協助廠商獲得近8,000萬計畫補助,在疫情挑戰下締造佳績。吳忠勳表示,這次疫情正是臺灣展現生技實力的最佳機會。自疫情發生以來,進駐NBIC新創廠商在多...
生技剪影
台灣醫療科技展
落實健康產業數位轉型
第四屆《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於2020年12月3~6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盛大舉行。此次8大主題區、2大特展,總計550個參展醫院與企業、150個新創技術團隊、1,580個展位。這是疫後時期,實體規模最盛大的醫療科技展會,也展現了在COVID-19疫情下,臺灣的醫療科技能量。8大展區包括:特色醫療、智慧醫院醫材──設備與供應鏈館、精準檢測──基因醫學與細胞治療、生技製藥與委託研發&製造服...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健保
李伯璋
李伯璋:2021—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李伯璋於2016年5月20日起,就任健保署署長至今,為目前為止在任時間最長的健保署(舊制為健保局)領導者,上任後積極推動醫療分級相關政策。李伯璋過去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教授、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並兼任財團法人器捐中心董事長,擔任外科醫師期間,也極力鑽研移植領域,推動器官捐贈。曾獲2013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典範獎」、2017年第27屆醫療奉獻獎之特殊貢獻獎、2019年臺北市電腦公...
Bio Library|生醫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醫療器材
三大科學園區強棒出擊 疫情下逆市成長18%
12月5日,由科技部主導,整合南科、中科、竹科管理局、及儀科中心及工業局跨部會執行之「醫療器材產業加速新創與躍升國際推動計畫」在2020醫療科技展中,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8家生醫廠商分享最新技術外,也邀請到醫材新創的幕後推手苡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一平、上傑洋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林美雪,分享扶植新創從草創期躍升至成長期的經驗談。撰文/李林璦、彭梓涵 由科技部主導,整合南科、中科、竹科管...
Industry|產業
更多
產業
南部科學園區
南部科學園區17家廠商 展現ICT-BIO兩大產業優勢
致力於與各大醫院與學校進行體驗場域合作,推廣國產醫材,為國內主要生醫聚落之一的南部科學園區,今年於2020醫療科技展,設立「南科精準健康產業聚落主題館」,帶領17家廠商,展現南科園區內ICT與BIO兩大產業優勢。撰文/彭梓涵、劉端雅 攝影/彭梓涵南科生醫產業聚落目前共有84家廠商,為國內最主要的生技醫材聚落之一。南科從2009年推動「南部生技醫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2017年推動「南部智慧生醫產業...
產業
羅碁
羅碁轉身MIT新冠快篩量產隱形冠軍
積累了十幾年血糖試劑片OEM/ODM經驗,隱身全球各品牌血糖試片背後的羅碁生化科技,疫情期間從協助他廠代工生產新冠肺炎檢測的經驗中找到靈感,進一步設計出新冠居家快篩試劑組合,不僅為廠商反覆測試找出新冠快篩最佳生產條件,並能在短時間內量產百萬劑試片,試劑客戶涵蓋東南亞、歐美,堪稱MIT新冠快篩量產背後真正的隱形冠軍。撰文、攝影/李林璦在淡水科學園區內,隱身著一家可從IC設計、血糖儀模具開發到生產製造...
產業
農業創新
「森林冒險隊」、「台灣強骨醫材」 分獲農、醫金獎
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指導、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主辦之「2020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競賽」,於2020年12月10日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盛大舉行。全國11所推動中心歷經二階段培訓,推選出42組優秀團隊競賽。最終由亞洲大學的森林冒險隊榮獲農業組金牌得主,生醫產業組金牌則獎落中原大學培育、北醫出身的台灣強骨醫療器材公司,各組創新又具發展潛力的概念深受評審肯定。撰文/李林璦、吳培...
產業
創業沙龍
生醫新創
1%新創成功入場券 歷屆團隊「回娘家」吐心聲
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假臺大集思會館舉行「創業沙龍――秤秤你的斤兩」,會中特別邀請到光鼎生物科技董事長蔡守冠、華淵鑑價副總經理陳淑珍、Pacific8Ventures合夥人傅斯誠等多位新創專家,分享創業經驗與新創如何讓創投點頭的關鍵策略,同時邀請到歷年競賽中脫穎而出的6家新創公司「回娘家」,分享他們的創業過程、心得與近況。撰文/李林璦、吳培安 攝影/林嘉...
產業
醫療科技
生技投資
2020年6大虧損醫療科技領域
全球新冠大流行以來,很多醫療科技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美國醫療器材及檢測行業媒體MDDIOnline,回顧了2020年度,並分析了深受重擊的醫療科技領域,包括:醫院、骨科醫材公司、常規手術、預防醫學、戰略探索及選擇、併購等。編譯/劉端雅截至2020年12月29日美國染疫人數高達1940萬,超過33萬死亡。自新冠肺炎(COVID-19)以來,很多醫療科技(Medtech)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
Trend|趨勢
更多
趨勢
中國
2020最受矚目10大中國生技公司
在過去十年,中國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美國產業媒體《BioCentury》盤點了2020年最受矚目和潛力的中國生技公司,包括: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基石藥業、和鉑醫藥、華領醫藥、天境生物、信達生物製藥、君實生物醫藥、傳奇生物、再鼎醫藥等,這些藥廠被認為將重塑中國醫藥行業的新面貌,發展動態值得關注。編譯/劉端雅 圖/翻攝自網路中國長期以來依賴學名藥。但過去10年,中國生物技術蓬勃發展,許多生技企業家都呼籲...
People|人物
更多
人物
郭耿南
小兒骨科
實證醫學
生醫推手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之父──郭耿南 榮登POSNA名人堂首位亞洲人
2020年5月,北美小兒骨科醫學會(POSNA)名人堂中,出現了有史來第一個亞洲人臉孔──被譽為臺灣小兒骨科醫學之父的郭耿南教授。他不僅獲得了全球小兒骨科的最高榮譽,郭耿南更為臺灣醫療建立多項制度,包括:醫療機構人體試驗委員會評鑑作業基準、臨床診療指引發展手冊、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住院醫師訓練制度等。郭耿南一生投身醫師培育工作,為臺灣打下實證醫學的基礎,是臺灣醫療水準與品質提升的重要推手。20...
Company | 新銳公司
更多
新銳公司
顯影劑
博信生技自主開發 亞洲首支超音波顯影劑
臺灣新創公司博信生技自主開發亞洲首支以靜脈注射診斷為目的的超音波顯影劑(UltrasoundContrastAgent,USCA)TBS-002,2019年獲美國FDA核准進入1/2a期臨床實驗,目前已完成數據分析,預計今年可望進行二、三期臨床試驗,TBS-002顯影時間更長、解析更佳,有望突破跨國大廠如:Lantheus、Bracco、GE等的市場壟斷。撰文/彭梓涵、攝影/李林璦如果說常規的超音...
新銳公司
試管嬰兒
傑盟生技
傑盟首款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 懷孕機率高兩倍【會員限定,5/28前限期開放】
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簡稱儀科中心)三年多來的輔導下,傑盟(股)公司在2020年10月,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半導體製程製造的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突破國外動態培養技術不易量產、商業化門檻,這款模仿受精卵在輸卵管內成長的創新技術,有望將成功懷孕的機會提高兩倍之多。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晚婚趨勢漸長,俗稱「試管嬰兒」的人工體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
Native Bio|在地生技
更多
在地生技
網路限定
中興副校長黃振文團隊 首次發現本土蕈狀芽孢桿菌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暨副校長黃振文團隊,在本土的番茄根部發現蕈狀芽孢桿菌,並以科學試驗證明其防病機制,可作為多種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菌,包括:番茄萎凋病、草莓炭疽病等。田間應用於作物栽培管理,更顯示,該菌深具產業量產的可行性,目前,已取得2項專利與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證照,不僅市場機會值得期待,研究技術也先後獲得登豐獎、國家新創獎之學研新創獎、臺北生技獎之技轉合作獎銅獎。撰文、攝影/劉端雅...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