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突破基因療法載體限制!StitchR DMD療法體內重建全長RNA
科學新知
NEW
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AI模型Evo問世 從基因序列推演全新蛋白質
科學新知
腸道微生物
胰腺癌
《Gut》27種腸道微生物體變化早期揪出胰腺癌 預測精準度達8成
2022-03-09/
記者 彭梓涵
昨(8)日,西班牙國家癌症中心(CNIO)和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研究人員,從臨床試驗者糞便樣本,發現27種微生物體(microbiome)變化,可預測胰腺癌風險,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Gut》期刊。研究團隊也將此微生物體變化申請專利,以開發胰腺癌診斷試劑。 先前已有研究數據證明,人體內共存的微生物,可能是癌症發生和發展的原因之一。為了瞭解腸道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對於胰管腺癌(...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神經科學
《Nature》牛津800人研究:新冠輕症者 腦損、認知衰退仍明顯!
2022-03-08/
記者 巫芝岳
近(7)日,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的臨床神經科學團隊,比較共近800例新冠肺炎確診者與健康人的腦部影像後發現,即使只有輕症,病毒仍可能造成包括:特定腦區灰質變脆弱、腦組織受損、全腦體積減少等腦損傷;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雖這些損傷是否會產生終生影響,仍有待研究,但由於這是目前少數針對輕症患者的腦部病變分析,因此深具代表性。該研究共分析了785名英國人體...
科學新知
神經退化性疾病
《Cell》發現全新蛋白纖維 成神經退化性疾病共同線索!?
2022-03-08/
記者 劉馨香
近(4)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祖克曼研究所(Columbia'sZuckermanInstitute)與國際研究團隊,在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腦組織中,發現一種全新的蛋白質纖維(fibril),該纖維為負責清潔細胞的蛋白TMEM106B所形成。研究者認為,該蛋白是一系列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共同線索,有助於尋找新的治療方式。研究發表於《Cell》。為了研究影響大腦疾病的蛋白纏結(tangles),研...
科學新知
廖俊智
光合作用
循環經濟
《Nature Catalysis》廖俊智團隊開創「人工固碳循環」 效率超越天然光合作用
2022-03-07/
記者 巫芝岳
今(7)日,中央研究院宣布,其院長廖俊智團隊,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環,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研究成果已於2月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Catalysis》。廖俊智表示,這是人類史上第二次,創造出與自然界不同的固碳循環,此循環可在實驗室反應器中維持6小時,為目前人工固碳效率最高的方法。廖俊智團隊與中研院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林柏亨博士表示,團隊設計出一個比光合作用...
科學新知
腫瘤
液態切片
美研究:分析腦脊髓液偵測惡性腦瘤 液態切片助早期診斷
2022-03-03/
記者 劉馨香
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JohnsHopkinsMedicine)金梅爾綜合癌症中心發表新研究,顯示透過兒童的腦脊髓液檢查,可以進一步辨認出是否存在罹患侵襲性的腦部腫瘤,有助於發展檢測腦瘤的液態切片(liquidbiopsy)。該研究於2月24日發表於《ActaNeuropathologica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使用基因定序、代謝和脂質分析實驗技術,比較了40名罹...
科學新知
急性腎損傷
慢性腎臟病
《Science》子刊:哈佛解腎損傷「修復失敗」機制 盼尋慢性腎病預防藥物
2022-03-03/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以人類腎臟類器官(organoid)作為模型的一項研究,揭開腎臟經歷急性損傷後,因修復不完全而惡化為慢性腎臟病(CKD)時的重要分子機制,同時也發現了可改善此過程的藥物;並期望藉由類器官進行研究,能更有效識別藥物、減少臨床試驗的失敗率。該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急性腎損傷...
科學新知
免疫學
先天免疫
《Science》先天免疫重大發現:腸黏膜特定淋巴細胞 可記憶病原體
2022-03-01/
記者 巫芝岳
近日(2月24日),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Pasteur,UniversitédeParis)的科學家,發現腸道中的特定先天免疫細胞,對病原體會產生記憶性,再度接觸病原體時,會產生較初次接觸更劇烈的免疫反應。過去,科學家僅確定動物的後天免疫具有「免疫記憶」(immunememory),對先天免疫的記憶功能發現甚少;而本次發現,可謂「先天免疫具記憶性」的再一項重要證據。...
科學新知
腸道菌
大腸桿菌
《Nature》哈佛解腸道菌競爭機制:細菌攻異己絕招——用毒素「喚醒」噬菌體!
2022-02-24/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由腸道中大腸桿菌等多項細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會讓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脫離潛伏狀態,導致受感染的細菌被破壞,該發現對腸道菌的競爭、甚至這些細菌是否會造成人體細胞癌化等,提供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大腸桿菌素為一種不穩定的小分子細菌代謝物,先前已有研究發...
科學新知
再生醫學
降骨再生療法成本!澳研究:高頻聲波可將幹細胞轉變為骨細胞
2022-02-24/
記者 吳培安
今年1月,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發表再生醫學創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利用高頻聲波可將間質幹細胞(MSC)快速且有效率地轉變成骨細胞,且成本便宜、操作簡便,有望顛覆骨再生治療困難的現況。這項研究發表在《Small》。 骨骼再生療法的重大挑戰之一,是需要大量的骨細胞,且在植入後能夠在患部順利存活。截至目前為止,將成體幹細胞轉變成骨細胞的過程相當複雜,設備也很昂貴,難以大規模生產,使得廣...
科學新知
iPS細胞
組織工程
肌腱斷裂再生有望?! 日iPS細胞分化人工肌腱小鼠實驗初顯效
2022-02-23/
記者 吳培安
今年1月,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TokyoMedicalandDental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出人工肌腱,且將其移植到肌腱斷裂的老鼠模型之後,展現出與正常肌腱相似的機械及生物性質,甚至可吸引周遭細胞參與修復。這項研究發表在《JournalofTissueEngineering》。 研究團隊利用人類iPS細胞,加上調控轉錄因子Mkx,以促...
科學新知
細胞週期
調節因子
《PNAS》揭示細胞週期BEND3關鍵調節因子 助癌細胞生長失控研究
2022-02-22/
記者 彭梓涵
近日,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ofIllinois)團隊發表在《PNAS》研究發現,一種名為BEND3的分子,會關閉數百個與分化相關的基因,阻止細胞進入分化狀態,從而維持細胞的幹細胞樣狀態。研究者認為,BEND3是細胞週期關鍵的調節因子(regulators),能進一步了解癌細胞失控增長的過程。 胚胎幹細胞和其他多能性細胞具有迅速分裂、成為體內任何細胞的能力,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了...
科學新知
mRNA
德新研究解構蛋白質輿圖 找出重現mRNA成熟反應關鍵配方
2022-02-22/
記者 吳培安
21日,德國哈勒-威登堡馬丁路德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yHalle-Wittenberg,MLU)和馬克思·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ofBiochemistry)團隊共同發表最新研究,找出讓mRNA成熟生化反應能夠精準運作的關鍵配方。這項成果發表於《Genes&Development》。 此研究是由MLU生化學教授E...
第一頁
上一頁
49
50
51
52
53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