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NEW
AI數位醫療股將登興櫃!雲象科技遞交申請;艾伯維斥14億美元 取EvolveImmuneT細胞接合劑平台;Recursion AI設計口服非抗生素藥 完成二期首位患者給藥
生技醫藥
NEW
歐盟推動「新穎方法認證」:為藥品開發中的創新技術提供支持
醫療科技
NEW
經顱刺激減緩阿茲海默症 Sinaptica臨床二期認知下降減速44%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科技部
創新創業激勵計畫
陳良基
施振榮
科技部B.I.G.Demo創新創業展 為台灣生技創業團隊找資金找經驗
2017-10-27/
記者 林以璿
由科技部指導、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政中心)執行的創業培育專案計畫,昨(27)日在台北市松菸文創大樓,舉辦「2017TaiwanB.I.G.Demo秋季展」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回顧展」投資交易媒合會,除創業團隊進行募資演說與產品展示之外,也邀請歷屆學長姊齊聚一堂,分享創業歷程。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也來到現場勉勵學子。「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是科技部從2013年起推...
新聞集錦
CRISPR
科學要聞
新基因編輯工具讓1.6萬種遺傳病治療有新解!?
2017-10-27/
記者 王柏豪
BroadInstitute近期,同樣發表於《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由來自BroadInstitute的華人科學家,哈佛大學化學教授DavidRuchienLiu所主導,其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的將A-T鹼基對轉換為G-C鹼基對,這種調整或許可對已知的16000種與位點突變相關的遺傳疾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該研究在過程中,研究人員引入了一套不切DNA之CRISPR/Cas9的系統,即可用於精準...
新聞集錦
基因編輯
CRISPR
國際快訊
張峰
《Nature》、《Science》連發布 CRISPR精準矯正疾病RNA
2017-10-27/
記者 徐淨
短短三周內,EditasMedicine公司聯合創始人張鋒基因編輯技術又取得重大突破,並分別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公開發表,不到一個月內連續發表兩篇相關論文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華人科學家張鋒(FengZhang,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10月25日在《Science》期刊發布CRISPR新版本。全新的CRISPR系統(REPAIR)能夠有效針對RNA中的...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生控(6567)
生控(6567)公告本公司董事長辭任
2017-10-27/
環球生技
本資料由 (興櫃公司)生控 公司提供序號1發言日期106/10/27發言時間16:26:18發言人章學涵發言人職稱事業發展部經理發言人電話(02)2731-3913主旨公告本公司董事長辭任符合條款第6款事實發生日106/10/27說明1.董事會決議日或發生變動日期:106/10/272.舊任者姓名及簡歷:章修綱/生控基因疫苗(股)公司董事長3.新任者姓名及簡歷:章修綱/瑞安大藥廠(股)董事長4.異...
新聞集錦
輝瑞
Pfizer
國際快訊
輝瑞將出售善存等明星保健業務?! 各家大廠坐等拍賣
2017-10-27/
記者 徐淨
據路透社昨(26)日報導,輝瑞(Pfizer)將於11月拍賣其保健業務部份,從頭痛藥物、維他命到護唇膏產品,該部門光是2016年的銷售額就達34億美元,預估拍賣總值可能超過150億美元。幾家全球大藥廠,包括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和英國清潔消費產品大廠ReckittBenckiser,都已表態有興趣投標。其他可能投標公司包括寶僑(Procter&Gamble)、...
生技醫藥
全球新聞
CETP
安進
安進宣布放棄開發CETP抑製劑 明星靶點即將走入歷史
2017-10-27/
記者 林以璿
安進公司(Amgen)於昨(26)日,在公司的Q3季報中宣布,將停止開發CETP抑製劑TA-8995(AMG899,obicetrapib),這項決定讓安進成為繼禮來公司),默克公司(Merck)上和輝瑞公司(Pfizer公司)以後,又一家放棄「明星靶點CETP」的國際藥廠。膽固醇酯轉運蛋白(CETP)是一種血漿糖蛋白,會把高密度膽固醇(HDL,被稱為「好」膽固醇)的膽鹼酯轉移到其他脂蛋白上,因此...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小兒麻痹症
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
全世界只剩最後12例 比爾蓋茲盼小兒麻痹症今年徹底根除
2017-10-26/
記者 林以璿
「今年,導致小兒麻痹症的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將有機會被根除。」負責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小兒麻痹症根除工作的傑伊·溫格納(JayWenger)博士,於24日在由扶輪國際與蓋茲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小兒麻痹症日」上表示溫格納表示:「最近兩年,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2015年年時還有74例病...
新聞集錦
阿茲海默症
國際快訊
韓開發出準確率90%的檢測技術
2017-10-26/
記者 李虎門
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日前公佈,由韓國醫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已開發出一種可分析大腦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protein)的裝置,讓阿茲海默症能夠快速診斷。先前研究發現,堆積在腦部神經元周圍的β類澱粉蛋白,被認為是誘發阿茲海默症的主因之一。但事實上,所有腦細胞都會生成β類澱粉蛋白,不過,只有該疾病患者的大腦,β類澱粉蛋白才會聚集。據外電報導,在首...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2017醫電高峰論壇 產研合作搶攻東南亞市場紅利
2017-10-26/
記者 徐淨
10月26日,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工研院承辦的「2017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MedicalElectronics&DeviceinTaiwanForum,MEDiT)」進入到了第二天的議程。中午邀請到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與國內跨足生技產業的佳世達醫療事業群總裁楊宏培,於座談會上分享南向東協市場的商機與策略。已深耕東南亞市場多年,相當熟悉東協商機趨勢的楊宏培強調,臺灣醫電要打入東南...
新聞集錦
Smith & Nephew
國際快訊
Smith & Nephew以2.1億美金收購肩修復組織再生公司
2017-10-26/
記者 徐淨
23日,史奈輝(Smith&Nephew,NYSE:SNN)宣布,以總價2.1億美元收購組織再生醫學公司RotationMedical及其肩修復技術產品。史奈輝將支付1.25億預付款,並在完成未來5年再支付8,500萬美元里程金。RotationMedical專注開發生物誘導植入物,取材自牛跟腱膠原,再以關節鏡輔助進行簡單快速的微創手術,進行肩袖損傷修復。該技術在2014年3月獲得美國食品...
新聞集錦
科學要聞
乳癌細胞如何壯大 中研院團隊解謎團
2017-10-25/
記者 李虎門
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所帶領的團隊,分別針對微環境內兩種免疫細胞及脂肪細胞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助長乳癌細胞壯大的機制,為乳癌治療提供更充分的資訊。首先,在乳癌模式小鼠的淋巴結中,若剃除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細胞Tregs,便可抑制該淋巴結內癌細胞IL-17RB基因的活化情形,並降低癌細胞的毒性。若將乳癌模式小鼠的腫瘤引流淋巴結以手術移除,乳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此一研究...
新聞集錦
國際快訊
Google再投史丹佛出身的Forty Seven
2017-10-25/
記者 李虎門
近日,Google旗下子公司GoogleVentures(簡稱GV)和其它投資機構,就FortySeven公司再加碼投資7,500萬美元。繼2016年2月FortySeven完成A輪融資後,該公司又一次獲得巨額增資。FortySeven是長期研究CD47分子的史丹福大學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IrvingWeissman創立,其公司專注於癌症免疫療法。去年2月,FortySeven就曾宣布,公司...
第一頁
上一頁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