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推翻教科書鍵結規則!《Science》合成「不可能」新藥化合物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聞集錦
部立桃園醫院成陽明交大教學醫院 攜手提升醫療水準;美抗衰老新創BioAge Labs 賦予Amgen失敗藥物抗肌肉老化功能
2021-04-16/
記者 彭梓涵
《臺灣》部立桃園醫院成陽明交大教學醫院攜手提升醫療水準 今(16)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舉行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學醫院」簽約暨揭牌典禮。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桃園醫院成為陽明交大的教學醫院,未來學生能在防疫專責醫院中見習,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表示,陽明交大與桃園醫院將持續建立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之密切合作關係,提升雙方之醫療專業水準。 《臺灣》慈濟攜手拜寧騰能開發腸道AKK菌癌...
科學新知
新冠疫苗
血栓
牛津研究:新冠病毒致血栓風險 高出疫苗10倍!
2021-04-16/
記者 巫芝岳
昨(15)日,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的一項研究,針對近期沸沸揚揚的「新冠疫苗導致血栓」議題指出:相較於施打疫苗的血栓風險,感染新冠病毒而造成血栓的風險可高出10倍之多,該研究目前發表於預印本平台《OSF Preprints》。該研究透過超過50萬名COVID-19患者、接種輝瑞(Pfizer)/BioNTech或Moderna疫苗的近49萬人數據,針對顱內靜脈系統血栓...
科學新知
交通大學
臺北榮民總醫院
瓜子臉
什麼樣的臉型最有吸引力?榮陽團隊科學實證:瓜子臉比率75%最優
2021-04-12/
記者 李林璦
今(12)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指出,只要兩側下顎骨角的距離,與兩側顴骨的距離比例越接近75%,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臉型。反之如果比例大於83%,恐怕會被認為是國字臉。 這個下顎骨角距離與顴骨距離的比例,呈現了正面臉型從上到下向內收斂的幅度(facialtaperness),姑且稱之為瓜子臉比率。 研究人員以研究團隊的一名成員臉型拍照,為了避免臉型長度比例影響判斷標準,臉型照片依據...
科學新知
新聞集錦
數位醫療成投資首選! KKR12億美元收購心理健康軟體商Therapy Brands;英科學家開發機器學習模型揪出多發性硬化症亞型
2021-04-09/
記者 彭梓涵
《臺灣》醫者診所攜手哈佛健檢打造醫未病到醫已病一條龍健康照護鏈今(9)日,由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領導的醫者診所與盛弘醫藥集團旗下哈佛健診進行策略聯盟簽約儀式,雙方攜手合作,以患者為中心,打造從醫未病到醫已病一條龍的健康照護鏈,建構全台特有的整合健康管理及醫療照護服務平台。 《英國》英科學家開發機器學習模型揪出多發性硬化症亞型近(6)日,倫敦大學學院(UCL)科學家,開發無監督機器學習(ML)模...
科學新知
憂鬱症
躁鬱症
血液檢測
《Nature》子刊:12項血液基因檢測可診斷憂鬱症、躁鬱症
2021-04-09/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8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團隊追蹤並分析因情緒障礙引發自殺行為的受試者,其血中的基因生物標誌物,找到12個基因生物標誌物可區分憂鬱的嚴重度,預測患者發展成重度鬱症、躁症的風險,並為患者精準選擇適合藥物。該研究發表於《MolecularPsychiatry》。 這項研究為期4年,納入300多名受試者,研究人員使用先前開發的SMS-7量表觀察受試者情緒高低變化,並利用全基因體定序記錄兩種情緒...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精神疾病
《The Lancet》子刊:牛津大學追蹤23萬新冠患者 33%併發神經/精神疾病
2021-04-08/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6日,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科學系研究團隊針對23萬名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後痊癒的患者,進行6個月的13種腦部疾病追蹤研究,結果顯示,有33.62%的患者會被確診罹患神經/精神疾病(情緒失調、中風、失智),有12.84%的患者是首次出現神經/精神疾病,最常見為焦慮或憂鬱,這發病率幾乎是其他非新冠呼吸道疾病患者的2倍。該研究發表於《TheLancetPsychiatry》。研究人員共分...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精神疾病
《Science》科學家首次量化「幻覺」 揭精神病患「幻聽」機制!
2021-04-08/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能在人與小鼠身上量化「幻覺」的實驗方法,並可進一步模擬人類精神疾病的主觀經驗,突破過去在實驗動物中,難以對幻覺進行研究的限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幻覺」產生的主因,是腦中多巴胺分泌過多。然而,由於過去幻覺無法在實驗動物體內進行量化研究,科學家一直未能解...
科學新知
肝臟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新進展!巴西科學家成功以人源細胞培養肝臟
2021-04-06/
記者 劉馨香
巴西聖保羅大學人類基因體與幹細胞研究中心(HUG-CELL),以大鼠肝臟去細胞化(decellularization)獲得的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matrix),培養人類細胞,重建具有人類特徵的肝臟。該研究1月7日刊登在《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C》。近年來,科學家運用去細胞化(decellularization)與再細胞化(recellular...
科學新知
RNA
定序
《Nature》子刊:RNA定序法大突破 揭開細胞調控「潘朵拉之盒」
2021-04-06/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5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UCR)的研究團隊,於最新一期《NatureCellBiology》中發表一種新型的RNA定序法「PANDORA-seq」,不僅有助於探索過去無法被定序的經修飾小型RNA(modifiedsmallRNA),更有望協助診斷工具、藥物探索或再生醫學的基礎研究。 帶領此研究的通訊作者,是UCR醫學院生醫...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顯微鏡
《Nature Methods》新型小鼠頭戴式螢光顯微鏡 連續觀察顱內神經一年!
2021-04-06/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美國明寧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的生醫工程團隊,開發出一種不到4克重、能配戴於小鼠頭部的螢光顯微鏡,可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中,觀察小鼠活動時的頭骨內神經傳導訊息,突破過去難以同時觀察多皮質區域間神經活動的限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Methods》。這項稱為「mini-mScope」的新型螢光顯微鏡,是以LED光作為照明,視野範圍為8×1...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發育生物學
《Cell》人類大腦為何完勝猩猩? 「類器官」解發育關鍵細胞變化
2021-04-03/
記者 巫芝岳
近(24)日,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研究機構(MRCLaboratoryofMolecularBiology)的科學家,透過大腦「類器官」(organoid)研究,發現大腦發育時的一項細胞型態變化,可能是造成人類大腦可發育得比其他靈長類更大、更複雜的關鍵原因。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人類與其他猿猴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的大腦發育時會經歷特有的「快速擴張」機制,但科學家一直未能了解該機制。本次...
科學新知
基因療法
《Science》子刊:Astella創新基因療法 治療性蛋白修復神經損傷
2021-04-01/
記者 劉馨香
近(31)日,日本製藥公司安斯泰來(Astellas)開發新的基因療法,可表現兩種促進神經發育與功能的治療性蛋白質。在青光眼(glaucoma)以及錯誤折疊tau蛋白的小鼠模型中,此基因療法能有效修復神經損傷、減緩神經退化。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Advances》。此基因療法表現的是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和它的受體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B(TrkB)。已知BDNF和TrkB會促進軸突運輸...
第一頁
上一頁
72
73
74
75
76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