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醫療科技
NEW
Element新推AVITI24™分析儀 RNA、蛋白質、細胞多體學一台完成!
新聞集錦
NEW
諾貝爾獎蛋白質設計大師新公司成立!募2000萬美元攻奈米抗體藥;羅氏阿茲海默症抗體藥臨床一b/二a期試驗積極
新聞集錦
細菌
腫瘤
癌症轉移
《Cell》腫瘤非無菌?! 細菌潛藏腫瘤內促癌症轉移
2022-04-14/
記者 劉馨香
7日,中國西湖大學研究團隊以乳癌小鼠模型研究發現,腫瘤內的細菌能使癌細胞更能抵抗血流造成的機械壓力、提升癌細胞存活能力,進而促進癌症轉移。研究也指出,雖然這些駐留腫瘤的細胞內細菌會促進癌症轉移,但不是原發性腫瘤(primarytumor)成長所必需。該研究發表於《Cell》。論文作者、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蔡尚(ShangCai)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癌細胞的行為也會受到隱藏在腫瘤內的微生物控...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4/14《生醫焦點雷達》
2022-04-14/
新聞中心
快篩徵用3個月目標6千萬劑,國軍14日支援,國產快篩廠Q2營運攻頂財訊快報2022/4/13市場預期政府低價徵收快篩試劑族群股價走弱中央社2022/4/13健喬抗肝癌學名藥獲衛福部核定取得一年銷售專屬期聯合新聞網2022/4/13普瑞博技術授權南亞及台塑權利金挹注業績中央社2022/4/13生華科新冠藥機制獨特實驗證實可抗Omicron變異株工商時報2022/4/13「輕症在家」可選用!清冠一號中...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4/13《生技股動態》
2022-04-13/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國璽幹細胞(6704)肝硬化幹細胞新藥GXHPC1新增萬芳醫院為臨床試驗醫院✔️藥華藥(6446)董事會決議現增私募不超過5千萬股✔️雃博(4106)子公司雅博(昆山)、昆山雅護停工延長至4/19,部分訂單將遞延至五月出貨✔️綠茵(6846)4/14興櫃前法說會、4/19登興櫃✔️星寶國際(6130)私募680萬股案,應募對象為合眾投資✔️中裕(4147)愛滋病新藥Trogar...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諾華組織改造後 員工爆料:裁員數千人!;Engitix、武田達成3億美元交易 開發IBD新療法
2022-04-13/
環球生技
《臺灣》醫界聯盟:與疫共存建構「新臺灣模式」防疫、產業、資安齊合作 今(13)日,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舉辦「打造更安全更健康的防疫體系」與疫共存數位應用系列座談會,邀請到衛福部科發組施養志技監、疾管署莊人祥副署長、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局長、行政院資通安全處林春吟副處長蒞臨演講。 莊人祥說明疾管署近年來導入數位技術以防治傳染性疾病之情形,強調數位技術的導入已經有長期討論,新冠疫情則促進橫向的部會...
新聞集錦
生技產業商業論壇
生技產業商業論壇初登場! 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首度攜手生物產協 吸引逾80家公司響應
2022-04-13/
記者 彭梓涵
今(13)日,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會(ASOA)首次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TaiwanBio)舉辦生技產業商業論壇,吸引超過80家來自生物科技各領域等公司的報名,會中愛達荷州、新墨西哥州、蒙大拿州、懷俄明州及關島共計5州辦事處處長與代表也對各州投資環境潛力與優勢進行簡報介紹。 ASOA會長顏銀德(EddieYen)致詞表示,感謝夥伴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對這場論壇的規劃與協助,疫情影響下,仍然吸引...
新聞集錦
醫療器材
心血管疾病
遠距醫療
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
心血管醫材「遠端檢測」浪潮起 數位化雙生心臟助攻開發
2022-04-13/
記者 吳培安
今(13)日,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的2022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第一場「智慧精準引領『心』時代」中,邀請到全球知名顧問公司Frost&Sullivan的顧問VittalBhaskar、法德利科技技術長李佩力,分別介紹全球心血管疾病智慧檢測創新趨勢,以及法德利科技所開發的數位化雙生心臟幫助醫材開發評估。 Frost&Su...
新聞集錦
昌泰科醫
奇翼醫電
創心醫電
產業報告教室
昌泰、奇翼、創心 台灣智慧遠距共組「心」聯盟
2022-04-13/
記者 李林璦
今(13)日,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的2022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第一場「智慧精準引領『心』時代」中,邀請到昌泰科醫執行長趙書宏、奇翼醫電執行長李維中與創心醫電鄒敬華,分別詳細介紹了昌泰科醫的迷你心血管AI量測儀、即時監測心律貼身裝置以及電子聽診器、12導程心電圖,期盼能實現遠距醫療未來。昌泰科醫執行長趙書宏(攝影/羅翊方) *昌泰科醫...
新聞集錦
網路安全
FDA
指南
強化醫療器材網路安全!美FDA發布最新指南草案
2022-04-13/
記者 劉馨香
隨著愈來愈多醫療醫材相互連結、聯網,醫療器材的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變得愈來愈重要。近(8)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醫療器材網路安全指南草案,對於醫材涉及網路安全問題時的上市前提交內容提出建議。該指南草案正在徵詢意見至7月7日,將取代FDA在2018年發布的指南草案。 FDA在《聯邦公報》(FederalRegister)中表示,這些建議可以促進有效的上市前審查過程,並...
新聞集錦
口腔醫學
牙科
正揚生醫旗下睡眠呼吸治療「Dr. Wells嘉芮牙醫診所」獲2022德國iF設計獎
2022-04-13/
記者 吳培安
近(12)日,正揚生醫旗下專注於口腔醫學結合睡眠呼吸治療的Dr.Wells嘉芮牙醫診所,在去(2021)年7月竣工,並榮獲2022德國iF設計獎(iFDesignAward)。正揚生醫董事長曾育弘表示,以往德國iF設計獎(iFDesignAward)多由商業空間獲得,此次嘉芮牙醫診所能以醫療空間獲得此國際殊榮,實屬不易。 Dr.Wells嘉芮牙醫診所是Dr.Wells組織重組、轉型為正揚生醫旗下的...
新聞集錦
持京都眼科幹細胞治療權威技術 美新創Aurion Biotech募1.2億美元
2022-04-13/
記者 彭梓涵
器官捐贈長期以來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美國角膜移植公司CorneaGen成立的細胞治療新創AurionBiotech,其從日本京都醫科大學眼科名譽教授木下茂(ShigeruKinoshita) 取得眼科細胞療法技術,能用一名健康志願者捐贈的角膜,治療數名患者,其技術有望解決器官供不應求的瓶頸。美國時間12日,該公司也宣布,完成1.2億美元募資,以推進其細胞治療進入臨床。 CorneaGen的戰略目標...
新聞集錦
輝瑞
數位醫療
輝瑞1億澳幣併購ResApp Health 開發咳嗽聲新冠檢測App
2022-04-13/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2日,輝瑞(Pfizer)透過其子公司以每股0.15澳元收購澳洲數位健康公司ResAppHealth,總價值高達1億澳元(7430萬美元),該公司專注於開發診斷呼吸系統疾病的手機應用程式(App),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從咳嗽聲檢測出是否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輝瑞與ResAppHealth簽訂新冠肺炎產品的研發協議,目前ResAppHealth正在進行三項臨床試驗,並在日前(...
新聞集錦
再生醫學
人才培育
細胞治療
北醫、三顧推全國首個「細胞治療產業碩士專班」培育高階人才
2022-04-13/
記者 吳培安
今(13)日,臺北醫學大學與再生醫學業者三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推出全國首創「細胞治療產業碩士專班」,專門培養國家級企業所需的再生醫療、細胞治療高階人才,期待藉此創造教育、產業、醫療和病患的多贏。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此次與三顧合作的「細胞治療產業碩士專班」,是全國首個針對細胞治療產業需求培育人才、由產學共同規劃、且提供畢業即就業管道的碩士專班,具有指標性意義。 林建煌強調,北醫大擁有一...
第一頁
上一頁
504
505
506
507
508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