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創老藥新用平台登《PNAS》!3老藥抗新冠有望勝過瑞德西韋

2021-07-09 / 記者 彭梓涵
近日,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與韓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PasteurKorea)建構一套老藥新用(drugsrepurposed)虛擬篩選系統,從美國FDA批准的6,218種藥物中,過濾並篩選出38種最具潛力的抗新冠病毒(COVID-19)藥物,其中有3種藥物(emodin、omipalisib和tipifarnib)與瑞德西韋(remdesivir,商品​名Veklury)組合治...

《PNAS》改造治貓冠狀病毒蛋白酶抑制劑 有效降低小鼠新冠病毒量

2021-07-05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日,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StateUniversity)獸醫學院病毒學家Kyeong-OkChang研究發現,利用氘化蛋白酶抑制劑(deuteratedproteaseinhibitor)治療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動物小鼠模型,可提高存活率、降低肺部病毒量,有望成為新冠肺炎新療法。該研究發表於《PNAS》。 在此次研究中,Kyeong-OkChang利用氘化作用修...

《PNAS》腦神經退化新希望? 「腸道菌」分泌小分子 可刺激成人腦神經再生

2021-06-29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8日,一項跨新加坡、英國、澳洲、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與瑞典的研究發現,腸道中特定的一群菌種,會分泌稱為「吲哚」(indole)的小分子,該分子具有刺激成人腦神經細胞發育的潛能。該發現未來有望開發成神經退化、損傷疾病的新療法。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PNAS》。該研究團隊發現,腸道中負責代謝「色氨酸」(tryptophan)這項必需氨基酸的微生物,會分泌小分子「吲哚」,而該分子會經由芳香烴受...

《PNAS》揭密阿茲海默症tau形成機制

2021-02-26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2日,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USM)研究揭示,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寡聚型態tau蛋白形成機制,其與RNA結合蛋白TIA1會形成液滴並產生毒性,同時,也提供可篩選出抑制有毒tau寡聚物形成的新療法的契機。該研究發布於《PNAS》。 Tau蛋白是一種微管相關蛋白,有助於穩定大腦神經元,但當其發生缺陷、不穩定時會形成寡聚型態的tau蛋白沉積,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生。而TIA1是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PNAS》科學家破獲難解蛋白修飾「磷酸化組氨酸」結構 助癌症、抗體研究

2021-02-18 / 記者 巫芝岳
近(9)日,美國沙克生物研究所(SalkInstitute forBiologicalStudies)的研究人員,解開了「磷酸化組氨酸」(phosphohistidine)這項難解蛋白質修飾的多項關鍵結構,不但讓科學家得以對其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將能幫助設計出效率更高的抗體。該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PNAS》。領導此研究的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CancerSociety)...

首次發現!中研院證實乳癌惡化關鍵─蛋白質DSG2動態變化 登國際頂尖期刊《PNAS》

2021-02-04 / 記者 李林璦
報導/李林璦 近日,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黃雯華助研究員團隊,發現並證實了蛋白質DSG2(Desmoglein2)會隨著微環境的氧氣含量而增減,促使乳癌的增生與移轉。且該研究是首次觀察到癌症的蛋白質會動態變化,並影響癌症病程,未來可望幫助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於1月19日發表於《PNAS》。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日指出,乳癌已經超過20年來一直名列癌症之首的肺癌,成為全球最常發生的癌症。 2...

《PNAS》薄荷、紫蘇抗新冠?! 中研院揪出5種現有藥物具抗疫潛力

2021-01-27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27)日,中央研究院於記者會中發表了其自去年新冠肺炎爆發起,自現有藥物中找出的5項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論文已於1月15日發表在期刊《PNAS》。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攝影/巫芝岳)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去年疫情開展初期,在院長廖俊...

《PNAS》雪梨大學創新鼻噴疫苗:「蛋白質+佐劑」合為一體 開發更省時

2021-01-19 /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今(19)日,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ofSydney)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創新的經鼻給藥疫苗技術,可將疫苗中能引發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與所添加促進效用的佐劑,合成為單一分子,可大幅節省疫苗開發時間。該論文已發表於期刊《PNAS》。這支由雪梨大學有機化學與生化教授RichardPayne和百年癌症研究所(CentenaryInstitute)教授WarwickBritton領導...

PNAS: 寄生蟲入侵  抵抗感染第一道防線竟是腸道上皮細胞

2021-01-03 / 記者 劉端雅
編譯/劉端雅近日,賓州大學獸醫學院一項研究指出,當寄生蟲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入侵人體時,腸道中的上皮細胞(epithelialcell)會觸發早期免疫反應,向身體發出危險訊號。該研究發表在期刊《PNAS》上。 該研究旨在檢測寄生蟲隱孢子蟲的感染情況。當研究團隊找到感染了該寄生蟲的宿主發出的第一個「危險」訊號時,發現不是來自預期的免疫細胞,而是腸道的上皮細胞,這些細胞被稱為腸細...

《PNAS》臺灣發光菇登封面! 中研院追溯基因演化史 解蕈類發光意義

2020-12-15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5)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表最新研究,蔡怡陞副研究員的團隊以臺灣的「發光菇」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指出蕈類最早的發光基因簇(genecluster)始於1.6億年前,且這些基因在特殊的演化機制下,已被逐漸淘汰。該論文已發表於11月的期刊《PNA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故事。研究團隊針對世界三大含有發光真菌的支系之一的「小菇支系」(Myc...

《PNAS》賓大研究:改造版胡蜂毒素 有望成細菌抗藥性新解方

2020-10-13 / 記者 吳培安
近(12)日,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SchoolofMedicin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韓國黃胡蜂(Koreanyellow-jacketwasp,學名Vespulalewisii)毒液的胜肽成分加以修飾,成為具有高抗菌效果、但不傷及人類細胞的特殊蛋白,有望開發成為新型抗生素,應用於敗血症或結核感染的治療上。這份研究發表在最新的...

《PNAS》懷孕後期至新生兒期 雄性激素濃度決定一生的免疫系統發展

2020-09-16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5日,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State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性別可能決定了終生的疾病模式,該研究探討了出生前後的特定激素、免疫反應和終生免疫疾病發展的關聯。研究結果解釋了為何女性罹患免疫系統疾病(如氣喘、過敏、偏頭痛和大腸激躁症)的風險較高,同時也為新療法打開一扇門。該研究發表於《PNAS》。 「這項研究指出,在整體生命週期中,周產期(perinatal)性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