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培安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

細胞治療仍處早期階段 掌握分眾化醫療決勝點便成贏家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主辦、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協辦之「細胞治療領域診斷檢測趨勢工作坊」,於今(25)日假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會中邀請到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黃彥華教授,以細胞治療全球概況、法規、技術及挑戰為題演講;以及向榮生醫科技製程開發部經理林挺宇,就細胞製備場所的GMP規範做詳細的說明。黃彥華指出,雖然全球再生醫療市場在慢性病盛行的驅動下,年增長率達17.65%、從2017到2022年增...

GSK佐劑助中國三葉草開發COVID-19疫苗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4日,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宣布,將其疫苗佐劑(adjuvant)技術A03提供中國三葉草生物製藥(CloverBiopharmaceuticals),用於開發新冠病毒COVID-19的候選疫苗開發。GSK表示,他們提供三葉草AS03佐劑技術,包含了鯊烯(squalene)、DL-α-生育酚(DL-α-tocopherol)、Twee...

臺灣醫材出口破33億美元 智慧輔具為未來明星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貿協)於2月12日,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0年智慧醫療拓銷新思維論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葉明水秘書長於致詞中表示,貿協會積極做好國際宣傳的角色、宣傳臺灣醫療品牌,把更多海外買主帶進臺灣。貿協秘書長葉明水於致詞中表示,2019年臺灣的醫療器材表現非常優異,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逆勢成長,出口值高達33.1億美元。醫療業正在面臨數位轉型,鴻海、華碩、廣達...

傅斯誠:緊密結合學研發展 讓臺灣發揮醫療優勢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但主掌大局的還是船底下的浪潮,浪的方向決定了多數船隻的成敗,因此,我們關注的主要都是重要的國際趨勢。Pacific8Ventures主要以美國的生物醫藥投資為主,現在我們認定的大趨勢就是基因科學(Genetics)和運算科技(Computer),這兩個領域在過去幾年無...

陳彥諭:打造臺灣成為亞洲 數位醫療Demo Site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歷經摸索、大廠投入臺灣智慧醫療產業前景看好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比翼資本主要專注於智慧(數位)醫療、人工智慧、醫療器材三大領域,我們的強項是為團隊提供專業解方,透過鏈結幫助新創團隊進行醫院端的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快速打入主要市場、再投資將近一到三百萬美元的資金。亞洲現在是僅次於美國、全世界第二大的醫療投資領域。2019年,美國投注在數位醫療的資金大約在80億美元,亞洲則是60多...

張立群:生醫明星夢落空 資金斷鏈恐負向循環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投資考量最終還是會以「獲利為主」畢竟市場才是王道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的生醫產業在4、5年前被當成明星產業,但現在被打入冷宮,最大感慨還是跟當初預期完全不同吧!臺灣醫療品質是全球評比第一,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都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臺灣有發展生技的本錢,卻沒有順利發展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體質不要太糟糕,至少維持熱度,生醫公司籌資就不會那麼困難,也...

尤齊著:臺美創投環境風氣不同 新創應找對投資人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在不同階段應該要找對應的投資人撰文/彭梓涵、吳培安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之後要賣給誰,也就是退出機制。根據我們投資新藥開發的經驗,臨床前(Pre-Clinical)到臨床一期試驗之間進入,投資增長倍數最高、時間也最短,這樣的公司要授權也會比較容易。我認為,如果要讓生技公司順利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這些上市公司、證券商和政府投資部門,應該要負起教育次級市場投資人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機制,讓上市...

黃齊元:顛覆固有價值、創造機會 臺灣生技要更多M&A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我特別看好智慧醫療臺灣的醫療體系必須更加數位化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生技產業正處在資本市場和公司能力出現斷層的狀態,公司能力很強,但資本市場疲弱,投資者沒信心、成交量也沒信心,使得這些公司的預估市值表現不佳、募集資金也很困難,所以很多公司下市、或是私有化。也有的好公司去海外上市,例如晟德集團投資的東曜藥業,2019年在香港上市前就私募了8,000萬美元、IPO又募了一億美元,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子。...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大眾應該要認知生技公司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撰文/吳培安、彭梓涵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臺灣生技發展在5~10年前曾有一段榮景,當時團隊容易找到很多資金、興櫃也非常方便,大概是在基亞上市到浩鼎解盲,之後就一直低迷到今天,這是我最大的感慨。美國的生技公司之所以那麼活潑,是因為具備完整的「接棒式」資金供應鏈,學研機構的科學家一拿到專利就創業,爭取大約幾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股票上市、被...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一)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2019年底到2020年初,黑天鵝紛紛現身,中美貿易戰、臺灣大選調動政經資源、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踵而來……但歷史上顯示,人類疫情疾病過後,醫藥產業往往隨後風起雲湧。產業投資也要做好防「疫」,本刊特別進行2020環球生技「投資防『疫』學」大調查,掃描國內專業投資專家圈,透過問卷及面訪了21位產業意見領袖,專家分享如何應變的投資趨勢、逆勢崛起的贏家法則,本刊也統整出意見...

國衛院完成新冠病毒潛力藥瑞德西韋「公克級」合成

2020-02-24 / 記者 吳培安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今(24)日宣布,其旗下之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藥物化學加值創新研發中心(Value-AddedMedChemInnovationCenter,VMIC),已完成吉利德(Gilead)新型冠狀病毒潛力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公克級合成。國衛院表示,VMIC自本月19日成功完成瑞德西韋毫克級藥物合成工作後,又在5天後完成公克級合成,目前已接獲國內廠商表達後續大量合成生產之意...

《Cell》超級細菌危機現曙光!? MIT全球首個AI篩選新抗生素Halicin

2020-02-24 / 記者 吳培安
近(20)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合成生物學教授JimCollins的研究團隊發表重大研究成果: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建構的類神經AI網絡,他們找到一種罕見機制的嶄新抗生素「halicin」,並在動物實驗展現對付數種「超級細菌」的效果,可望為細菌抗藥性感染的危機帶來曙光。該成果也登上知名學術期刊《Cell》封面。研究團隊表示,以往人工智慧大多是用於加速抗生素藥物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