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悖論》:老年不是詛咒 是時間的饋贈
2018-12-20 / 編輯部
在這個人人都害怕心智能力退化的時代,全球知名的神經心理學家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博士(Dr.ElkhononGoldberg)帶來一系列令人訝異的新證據,證明老化雖然使大腦失去某些功能,但同時也帶來「智慧」上的增長,運用過去一生中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讓自己能夠快速地以模式辨認的能力,做出有效率的決定。「智慧」從何而來?智慧的傑作(或講謙虛一點:展現專長),往往指的是在眾人的讚嘆中,幾乎一瞬間就能毫不費...
台灣第一本智慧醫療關鍵報告
2018-11-15 / 記者 彭梓涵
據估,臺灣一年約有1,800萬張的不適當處方箋,大約是臺灣每年3億6,000萬張處方箋中的5%。現在,透過AI人工智慧科技把關,能在問題發生前將之「攔截」,有效降低用藥錯誤的機率。可以預期的是,人工智慧將對醫界帶來種種革新與變化。專長於醫療臨床資源決策的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以不同一般產業分析觀點,彙整來自醫療第一線的觀察與趨勢,帶領大家重整步伐,迎向未知的醫療未來。 臺灣用藥量與其...
為什麼我們會濫用藥物、酒精及尼古丁
2018-09-28 / 記者 彭梓涵
成癮是一種腦部病症,就像癲癇或偏頭痛,倘若我們對大腦認識更充分,就能更有效治療成癮!長期專注腦部結構和功能、精神疾病,還有影響腦部藥物的邁克爾.庫赫,目前是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NationalPrimateResearchCenter)教授他的新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討酒精、尼古丁和非法藥物如何作用、影響人類大腦,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戒掉它們。 患者告訴輔導員,他在這幾個月使用愈來愈...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2018-08-17 / 記者 彭梓涵
今天,學名藥無所不在,全球的診所、藥局與家庭都能發現它的蹤影。而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專長於醫學歷史探索的教授傑瑞米・葛林,記述了美國學名藥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史,以檢視當兩種健康照護服務被認定為相同時,會有什麼風險。這是一段新近的歷史,它們將揭露我們對生物醫學創新與健康照護系統在未來所抱持的矛盾、假設、期望與恐懼。撰文/傑瑞米.葛林責任編輯/彭梓涵「名...
人類歷史最易忽略卻關鍵的一塊拼圖――藥物獵人
2018-07-11 / 編輯部
藥物發現歷程中,有著許多乍看迷信、不科學、充滿奇蹟的試藥經歷,後來都成為二十一世紀實驗室化學、細菌論和藥理學的基礎。身處藥廠四十年的藥物獵人唐諾‧克希博士回顧製藥業的前世今生,探索藥學與科技、商業發展之間的關聯,訴說「藥物獵人」與細菌、病毒、人體生理祕密無止盡奮鬥的奇聞軼事,並揭示藥學在社會演進中扮演的角色。181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
《醫病大和解》終結誤解和暴力
2018-06-05 / 編輯部
臺灣平均每天有1名醫師被告,醫療糾紛每3年增加一倍,西醫一生中遇到醫療糾紛的機率高達44%,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這究竟是病人多「傲客」,還是「傲醫」難溝通?本書協同醫病關係中的各個角色,一起學習同理關懷以及自我保護。 醫療是攸關人性的工作,醫護人員是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生、老、病、痛的人,工作的重要性與身心壓力不言可喻。然而,每一位醫護人員在職業生涯中,幾乎都會遇到不理性的病人與家屬,不但影響...
《理想的告別》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哩路
2018-04-26 / 記者 徐淨
在醫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死亡往往是更為陌生的;面對死亡,「偽善的醫療行為」更是難以界定。《理想的告別》作者透過其擔任安寧療護志工期間的所見所聞,及大量的訪談調查,以更全面的角度探討、和讀者一同學習如何最好的善終。撰文/安・紐曼責任編輯/徐淨歷代都有人提出勸戒,不宜對患者過度治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教授施奈德曼(LawrenceJ.Schneiderman)在著作《擁抱死亡》(Embraci...
《臺灣製藥工業發展70年光影》
2018-04-26 / 編輯部
這是臺灣最有「抓地力」、「在地力」,最有人情味的產業,這些人、這些事、這些企業……70年光影,將持續照亮臺灣醫藥產業未來!從無到有,從有到進步,再從進步中求精實,GMP–cGMP–PIC/SGMP發展的三階段進程,常被用來作為臺灣製藥工業發展里程的分野。一、日治終了:民國38年到民國60年前,堪稱製藥業百家爭鳴時期;二、民國60年至民國70年:為...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2018-03-16 / 記者 李虎門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且看神經科學家AntonioDamasio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撰文/AntonioDamasio責任編輯/李虎門醒來時,我們正在降落。睡了好一會兒,久到錯過了降落和陸上天氣的廣播。在這段時間裡,我對自己和周遭環境毫無意識,我處在無意識中……。Anto...
《瘋狂人類進化史》用爆笑的方式聊科普
2018-02-09 / 記者 林以璿
大多數人都知道,人類是進化而來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人類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進化到如今的樣子。《瘋狂人類進化史》的作者旁徵博引,為讀者們細細數來各種人類進化故事,文字風格從容幽默,喜感十足,讀來忍俊不住。文/史鈞責任編輯/林以璿現在,我們不必再與那些禽獸糾纏,我們更關心另一個現實的問題:當人與人互相比較時,腦袋大小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說,腦袋大的人更有智慧嗎?這個問題,科學家已爭論了上百年之久,曾是...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重建自我的所有權
2017-12-29 / 記者 李虎門
創傷會刻在大腦迴路上、身體感覺中,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對外界及自己的信任。作者Kolk為精神科醫生,他結合近10年心理創傷領域的臨床經驗,提出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大腦—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文/貝塞爾.范德寇 責任編輯/李虎門雪莉垮著肩膀走進辦公室,下巴都抵到胸口,我們還沒談話,...
《孟德爾之夢》––漫談基因百年科學史
2017-11-22 / 記者 徐淨
陳文盛教授多年廣納無數參考書籍、重要論文,並給予授課、演講,決定將這近百年科學史整理撰寫成書。描寫每個重大實驗背景學理深入淺出,更生動刻畫科學家探索碰撞的心路歷程,呈現重大科學進展的歷史感與研究精神。撰文/陳文盛 責任編輯/徐淨問題的思考、策略的選擇和結果的詮釋,都和科學家個人背景、教育經驗很有關係。除此之外,時空機緣也是研究成敗的重要因素。科學發現過程不像大眾想像般依循一條直線前進,而是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