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擁群像》一探人體內的微生物宇宙奧秘
2019-11-11 / 記者 劉端雅
微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生境中各種相互影響的微生物的總和。它至關重要,可大幅度改變藥物的效果,使藥物失效;但若運用得當,也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使藥力提升。 過去數百年來,醫生一向都是用毛地黃(Digoxin)來治療心臟衰竭,它能使心搏更強、更慢,也更規律。但每十位患者,就有一人對毛地黃沒有反應。元凶是一種叫做遲緩愛格士氏菌(Eggerthellalenta)的腸道菌,它會使毛地黃喪失活性,變成不具藥...
《胡服騎射》臺灣新藥臨床試驗的現代化
2019-10-05 / 編輯部
要借鏡「胡人」的那一套,就要先深度瞭解「胡服」和「騎射」的內涵;作者陳紹琛博士以數十年對美國FDA及台灣醫藥品管理法規的投入與了解,以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採取的改革,譬喻台灣師法歐美先進國家的制度,改革國內新藥臨床法規的歷史與過程中,到底學會了多少其中的精髓,又遭遇到多大的阻力;台灣的產業界在生技製藥現代化的努力中,碰到了什麼困難…,本書對這些議題有詳細且精闢的探討。 臺灣...
《腸病毒71型的臺灣經驗》
2019-08-30 / 記者 吳培安
為了促進國人對腸病毒的瞭解,更聚焦於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感染議題,科技部商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黃立民教授,號召國內腸病毒研究學有專精的專家,通力合作,編寫這本科普專書,希望藉此書增進國人對腸病毒疾病的瞭解,日後在面對腸病毒防治與應變,特別是對家有學齡前幼童的新手家長們,都能功力倍增。 腸病毒71型疫苗開發期間,我最常聽到人家說:「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得到,為何自己要開發?」在這段漫長的研發時...
《精神益生菌》打通腸腦連結
2019-07-22 / 記者 巫芝岳
乾癬和溼疹這類皮膚病,與多發性硬化症這類腦部問題有何關係?出人意料地,關聯正是腸道微生物相。這是一部關於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腦腸軸線」的發現史和醫學史,全面講解腸道微生物與腦神經之間的關聯性。 微生物奇觀腸腦連結的科學研究結果往往違反直覺,處處都是驚奇。在本書中你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腸腦關連。例如:嬰兒需要腸道細菌才能正常發育。研究顯示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鼠崽,會比較容易焦慮並出現某些認知缺陷。...
《明日醫學》終結絕症×訂製基因×永生不死
2019-07-03 / 記者 吳培安
基因療法、人工智慧、機械診斷······這些聽來高度專業的名詞,如今已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和醫療體系,也將為人類的醫療推開一扇嶄新的大門。面對未來將成為你我生活一部份的明日醫學,我們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來了解它? 醫療是個全球商機上兆的領域,而且相關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在多數國家,國民生產毛額中的最大宗支出就是醫療相關項...
免疫醫療法《免疫的威力》
2019-06-04 / 記者 李林璦
常常掛在嘴邊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感染症、過敏、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問題,都與它有關。在本書中,國際免疫與血液醫學權威──伍焜玉院士,以其豐富的醫學背景知識,融合最新的醫學研究資料,完整並深入淺出地介紹免疫系統與人體的互動關係與運作機制。作者/伍焜玉責任編輯/李林璦免疫療法觀念甚至比化放療更早出現 若是能了解癌細胞如何躲避免疫的偵察及誘引免疫細胞,就有助於新癌症治療,為免疫治療開拓新路。免疫療法因此...
暴力競爭利他 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2019-04-30 / 記者 李林璦
看似平凡的日常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含義?當有一個人正陷入痛苦、驚嚇,或被強大的悲傷碾碎時。另一個人若知道他所處的狀態,很可能會與他人的痛苦產生共鳴,我們常用「同理心」來描述這種狀態。但人們是如何感受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痛苦,進而減緩別人的痛苦呢?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深入探索其中奧妙。作者/羅伯.薩波斯基責任編輯/李林璦同理心(Empathy)、同情心(Sympathy)、慈悲心(Compass...
《生活中的毒物科學》
2019-03-20 / 記者 李林璦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吃進了多少毒?毒物進入人體內最常見的途徑即是食物。本書告訴我們,重點不應放在「是否含有毒物質」,而是「什麼程度的量,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某些狀況下,連水、鹽、蔬菜也可能損害健康,但很神奇的是,像砷這類的強毒若量控制得當,卻反而能對身體產生助益。在適當的使用方式和用量下,毒也能變成良藥治療疾病。 「吃什麼」、「怎麼吃」會致癌﹖現今,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將致癌原因進行了詳...
《大腦的悖論》:老年不是詛咒 是時間的饋贈
2018-12-20 / 編輯部
在這個人人都害怕心智能力退化的時代,全球知名的神經心理學家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博士(Dr.ElkhononGoldberg)帶來一系列令人訝異的新證據,證明老化雖然使大腦失去某些功能,但同時也帶來「智慧」上的增長,運用過去一生中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讓自己能夠快速地以模式辨認的能力,做出有效率的決定。「智慧」從何而來?智慧的傑作(或講謙虛一點:展現專長),往往指的是在眾人的讚嘆中,幾乎一瞬間就能毫不費...
台灣第一本智慧醫療關鍵報告
2018-11-15 / 記者 彭梓涵
據估,臺灣一年約有1,800萬張的不適當處方箋,大約是臺灣每年3億6,000萬張處方箋中的5%。現在,透過AI人工智慧科技把關,能在問題發生前將之「攔截」,有效降低用藥錯誤的機率。可以預期的是,人工智慧將對醫界帶來種種革新與變化。專長於醫療臨床資源決策的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以不同一般產業分析觀點,彙整來自醫療第一線的觀察與趨勢,帶領大家重整步伐,迎向未知的醫療未來。 臺灣用藥量與其...
為什麼我們會濫用藥物、酒精及尼古丁
2018-09-28 / 記者 彭梓涵
成癮是一種腦部病症,就像癲癇或偏頭痛,倘若我們對大腦認識更充分,就能更有效治療成癮!長期專注腦部結構和功能、精神疾病,還有影響腦部藥物的邁克爾.庫赫,目前是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NationalPrimateResearchCenter)教授他的新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討酒精、尼古丁和非法藥物如何作用、影響人類大腦,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戒掉它們。 患者告訴輔導員,他在這幾個月使用愈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