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玉:初創不可缺:市調、定位、通路、市場價值

2020-06-03 / 記者 劉端雅
擁有臺大法學學士和美國耶魯大學法學碩士學位的顧靜玉,是一名資本市場律師,在美國和香港資本市場擁有20年多的豐富經驗,目前是美國知名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y&Myers,OMM)唯一的臺籍女性合夥人。其專長是協助各國企業在美國或香港、中國等進行兼併與收購、首次公開募股(IPO)和募資等。顧靜玉律師20多年來的戰績,協助頂尖企業上市、併購、投資、募資等總金額超過200億...

張鴻仁: 沒有疫苗 人類無法回到正常生活

2020-05-25 / 專欄:張鴻仁
截至今日,全世界還沒有可用的新冠肺炎疫苗,也沒有特效藥問世,即使是進展最快的美國,也要等到明年才有機會上市。政府應重視投資疫苗在這次疫情中,疫苗研發已經成為國安思維的一環。疫苗產業對經濟影響非常大,尤其是旅遊商務往來。如果沒有疫苗,人類就不可能恢復到正常生活。因為臺灣不可能鎖國、不可能一直限制出入境,或等到全世界疫情都控制下來才重新打開國門。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不喜歡投資疫苗,主要是因為疫苗...

張鴻仁專訪--新冠疫情「中場休息」 臺灣防疫下一步在哪裡?

2020-05-24 / 專欄:張鴻仁
此時此刻,正是趁下一波疫情爆發前,臺灣「超前布署」的重要時刻。那麼,臺灣的防疫下一步是什麼呢?前衛生署副署長、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接受環球生技專訪表示:臺灣的生技廠在這些年經歷了非常辛苦的過程才能有今天。透過這一次的疫情,全世界都在宣傳臺灣的防疫和各個產業,品牌效應連同國際效應,讓許多產業都有了很多的機會,未來一定會不一樣。(採訪/吳培安、李林璦;整理/王琪琪;攝影/林嘉慶)

盧毓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調整醫藥行業佈局重塑觀念

2020-04-30 / 記者 王柏豪
被譽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的盧毓琳教授,現任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榮獲2019年度伯里克利國際獎,是該獎項自1986年創立以來,獲頒的第二位亞洲人。早年他曾任美商PerkinElmer(珀金埃爾默)生物科技上市企業的亞太區總裁,曾獲得2008年「世界傑出華人獎」及2007年中華「十大財智人物」稱號。更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香港政府公職,曾任香港工...

Christine Lu: 新穎療法效益不明 未能納保最大障礙

2020-03-31 / 記者 吳培安
成長於澳洲的ChristineLu從澳洲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取得臨床藥理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群體醫學系(DepartmentofPopulationMedicine,HarvardMedicalSchool)暨哈佛格林健保(HarvardPilgrimHealthCareInstitute)副教授,並擔任精準醫療轉譯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主要研究精準醫療相關之政策、法規、倫理、醫療保險制度...

健保開源節流!李伯璋:大數據「讓錢花在刀口上」

2020-03-28 / 專欄:李伯璋
報導/巫芝岳今(28)日,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在由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表示,健保大數據經加值應用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驗支出,也能在評估癌症治療效果後,完善調整給付項目,讓健保「錢花在刀口上」。李伯璋表示,健保在癌症病人的支出中,檢驗費用佔最大比例,然而許多檢驗可能是在病人轉換醫院時重複進行的,若健康數據能以雲端等科技完善傳送,就能減少不必要...

張鴻仁:募資兩條路 找個富爸爸或另闢生路

2020-02-25 / 專欄:張鴻仁
臺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來不靠政府 能自求生路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我們的投資以生技醫藥為主,除了健康食品、醫學美容、農業生技、口罩等消費型產品以外的,大多都有投,可以說是「雜家」。但之所以投得這麼廣泛,是和臺灣的特質有關。全世界多數的生技醫療投資幾乎都有專業化的重點項目,例如只投癌症,或是只投特定類別的醫療器材。但臺灣的生技產業還很新興,如果只投某個主題,可能頂多只能投三家。要說近年來對生技最大的...

張鴻仁:政府應藉新冠疫情 重視扶持防疫產業

2020-02-25 / 專欄:張鴻仁
張鴻仁畢業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曾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等要職,並參與了諸多臺灣公共衛生重要事件,包括SARS、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以及改組衛生署防疫單位整合、健保IC卡上路等。2004年後,張鴻仁離開公職、踏入生技創投界,接手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成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醫的人物。目前,除了擔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

李建謀:LDTS修法、建立產業鏈 為臺灣細胞治療關鍵拼圖

2020-01-15 / 專欄:李建謀
李建謀為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2004年取得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之博士學位,在多種免疫細胞的製備、修飾乃至於免疫腫瘤療法皆具備實務經驗。目前在臺灣、中國及美國以共同發明人身分,持有共計11項免疫細胞相關技術專利。李建謀也以業者意見方身分,參與了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在2018年9月正式通過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的制...

石瑜:資料是未來的油礦,誰能夠在裡頭存得久?

2020-01-15 / 編輯部
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的石瑜博士,自1994年就加入美國范德堡大學,目前同時是該校定量科學中心暨生物統計學系主任。石瑜在期刊上發表了超過470篇論文,以其生物統計和健康政策研究而享譽國際,是歐巴馬精準醫學研究的重要推手之一。石瑜是范德堡大學基因體分析和研究設計技術(VANGARD)的創始人。VANGARD於2012年開發,整合了該校相關基因體學數據,並且還開發了用於臨床試驗設計及體學(O...

Baerbel Hinneburg:專業風險分析為技術轉移成功關鍵

2019-12-02 / 記者 吳培安
BaerbelHinneburg為現任VetterPharmaFertigungGmbH&CoKG技術與製程轉移總監。她在1999年從美國邁阿密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並在2001年加入VetterPharma-Fertigung開發服務部。Hinneburg持續專注於預充填液體和冷凍乾燥系統的製藥過程開發,以及無菌產品的技術轉移。在領導製程執行團隊12年後,她在2016年接手技術與製程轉移總監一職...

BioJapan:日本健康醫療大戰略 建構 Society 5.0 生物經濟體

2019-11-15 / 記者 巫芝岳
BioJapan2019開幕式中,日本首相輔佐官和泉洋人宣告,日本將朝著網路/現實高度整合的「Society5.0」大步邁進,而以數位科技加速生命科學的發展戰略,將是實現這項目標的重要關鍵。除了推動再生醫學的產業化,基因編輯、數位科技、醫療照護、生物材料、農業育種、合成生物學皆是未來生命科學不可忽視的趨勢。撰文/巫芝岳、吳培安 BioJapan作為日本最具指標性年度生技展會之一,今年的BioJ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