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僖:封城防疫,為何理論上有效,實際上卻不可行?
2021-05-26 / 專欄:李崇僖
最近「人與人的連結」成了熱門用語,還帶了點負面意味,好像是給防疫帶來大麻煩的禍首。其實,人與人的連結,也是台灣作為防疫共同體,共同度過難關的重要基礎。李崇僖/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所創辦所長此刻,我們當然必須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但就像蹺蹺板,物理接觸降低後,必須設法提高另一端心理層面的連結。否則,防疫政策會遇上更大麻煩。指揮中心真正的挑戰不是病毒,是人心疫情指揮中心看似在對抗病毒,其實他們...
全球用藥趨勢 注射藥物如何對患者更友善
2021-05-20 / 記者 劉馨香
Chervee領導Vetter亞太業務開發團隊、新加坡的區域辦事處,以及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迅速發展的銷售辦事處,主要工作重點為擴大Vetter與亞太地區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的業務,並發展Vetter在當地的團隊。Chervee活躍於製藥和診斷行業二十多年,在商業製藥和體外診斷(IVD)產品方面有豐富經驗。Vetter總部位於德國拉芬斯堡(Ravensburg),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接受委託研究開發暨製造...
李崇僖:智慧醫療實驗沙盒第一層迷思:管制模式
2021-05-06 / 專欄:李崇僖
近年來關於智慧醫療或數位醫療的發展策略,經常被提起的概念就是應建立「智慧醫療實驗沙盒」,比照金融創新和無人載具實驗沙盒(Sandbox)一樣的模式,豁免法規限制可進行相關實驗,似乎這是推動醫療科技創新的有效且必要的步驟;然而所謂實驗沙盒的模式並非萬靈丹,且根本上應弄清楚這種實驗沙盒是要實驗什麼事情,實驗完畢後要如何檢驗成效,否則辦再多實驗沙盒,也沒法讓科技創新的法規環境變得更合理或更有利於創新。李...
李崇僖: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目的是「治療」還是「研究」?
2021-04-19 / 專欄:李崇僖
李崇僖於臺灣大學取得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法律學系碩士學位,其研究興趣聚焦於專利法、生物科技法、醫療法及研究倫理,議題從早年的農業品種智財權、基因改造產品及遺傳資源法規,到近年的精準醫療、基因隱私保護、基因資訊倫理到人工智慧(AI)皆有涉獵。李崇僖自2013年2月起於臺北醫學大學任教,於2014年秋季成為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創辦所長,其為臺灣唯一針對醫療與生物科技專業領域之法律研究所,...
李伯璋:務實面對醫院財務報表
2021-04-15 / 專欄:李伯璋
健保署日前(3月30日)公佈一○八年領取健保費用超過二億元以上的二二三家醫療院所財務報告。本人身為健保署長,應對健保財務管理現況及未來改革規劃提出說明。一○九年健保醫療服務申報點數為七六六四億點,與國發會核定的總額七○一二億元,若以一點一元計,差距六五二億點。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與相關醫院建立「斷頭、攤扣」自主管理機制來管控,最後核定點數調節為七一三六億點,與總額儘量接近,點值也由○.九一五元成為○...
李建謀:免疫力不是只看好壞 更要精準分析
2021-03-29 / 專欄:李建謀
李建謀為富禾生醫總經理兼創辦人,2004年取得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大學合辦生命科學研究所之博士學位,在多種免疫細胞的製備、修飾乃至於免疫細胞療法皆具備實務經驗。目前在臺灣、中國、美國及日本以共同發明人身分,持有共計17項免疫細胞相關技術專利。 富禾生醫以其獨特的免疫功能分析平台及免疫細胞為核心,加上循環腫瘤細胞分析技術,開發出精準診斷及客製化免疫細胞療法;此外,也藉由符合人體細胞組...
連中岳:善用健保制定資料儲存標準,建置差異化影像資料庫
2021-03-11 / 記者 彭梓涵
現職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社團法人台灣影像資訊標準化協會秘書長,專精醫學資訊系統、醫學影像儲存及傳輸系統(PACS)、醫學資訊通訊標準、資訊安全研究。曾參與臺灣DICOM標準的制定與協助臺灣加入國際DICOM協會。連中岳/社團法人台灣影像資訊標準化協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彭梓涵電腦科技與資訊工業的進步與發展,對醫療帶來許多的革命,近年醫療器材不斷創新與改革,使各式...
楊弘仁:5G醫療實踐新經濟分水嶺──去中心化、第三方付費商模
2021-03-11 / 記者 李林璦
楊弘仁,敏盛集團創辦人楊敏盛接班人,大膽引進外資、創新商業模式,整合大數據、IoT物聯網、O2O區塊鏈,不僅拓展版圖,也打破醫院傳統經營,為臺灣的醫療產業注入一泉活水。楊弘仁/盛弘醫藥董事長 責任編輯/李林璦2020年7月臺灣電信業者陸續開臺,宣告進入5G新時代,不只在通訊上掀起討論,醫療上也大張旗鼓地打出5G旗幟。但要探討5G醫療,首先需要先釐清5G與4G的主要差異,究竟在醫療上有什麼瓶頸是4G...
李崇僖:以資料治理推動新醫療科技 迎戰超高齡社會
2021-02-02 / 專欄:李崇僖
李崇僖於臺灣大學取得法律學系碩士、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學位,其研究興趣聚焦於專利法、生物科技法、醫療法及研究倫理,議題從早年的農業品種智財權、基因改造產品及遺傳資源法規,到近年的精準醫療、隱私保護、基因資訊倫理、人工智慧(AI)及其臨床應用皆有涉獵。李崇僖自2013年2月起於臺北醫學大學任教,於2014年秋季成為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創辦所長;也於臺北醫學大學多項學位學程擔任講師,包括:...
化解長照黑洞-再生醫學為高齡社會慢性疾病對策
2021-02-02 / 記者 吳培安
蔡政憲為訊聯生技集團創辦人,在1999年成立臺灣首家新生兒幹細胞銀行,2007年成為首家上市櫃細胞治療企業,曾獲邀擔任國際細胞治療協會亞洲區(ISCT)主席、亞洲臍血銀行聯盟(APCBBC)主席、美國血庫學會國際評鑑員。 集團旗下包括訊聯生技與創源生技,積極發展細胞治療應用、基因檢測、生物資訊與數位科技三大核心項目。每年服務全臺超過40%新生兒、88%生殖醫學中心,亦拓展至海外17國,總客戶數達1...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2021-01-11 / 專欄:李伯璋
撰稿:李伯璋/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原文刊登於聯合報)為兼顧財務平衡及保障弱勢,衛福部長陳時中將健保費率由4.69%提高至5.17%,89萬名企業主負擔年增193億元,政府支出年增230億元,原本接受政府全額補助約126萬民眾,保費仍由政府負擔。但這樣的保費收入依然無法平衡持續成長的醫療費用支出,必須有財務管理配套,善用大家付出的健保資源。重大傷病時就發現健保可貴健保財務概念是每年有醫療支出總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