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PLOS ONE》6因子預測新冠死亡風險新模型 年齡最重要
2021-08-04/
記者 劉馨香
美國哈肯薩克子午線醫學院(HackensackMeridianSchoolofMedicine)和統計顧問公司BerryConsultants的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新模型,以6個因子預測新冠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在40天內的死亡風險。其中發現,年齡是預測力最強的風險因子。該研究7月30日發表於期刊《PLOSONE》。此研究為回顧性、觀察性、多中心世代(cohort)分析,回顧了2020年3...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西、荷研究:TLR7基因突變 恐增年輕男性新冠重症風險?!
2021-08-04/
記者 巫芝岳
近日,西班牙和荷蘭科學家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部分年輕、無慢性病史的男性具有共同的「TLR7基因突變」,此突變可能會破壞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因而容易導致病情惡化。該研究7月23日刊登於期刊《FrontiersinImmunology》。新冠肺炎患者中,年紀較大、有慢性病史等,都是已知會增加重症機率的風險因子,但少數無其他疾病病史的年輕男性,也可能發生重症,先前科學家一直未...
科學新知
抗衰老
《Nature Aging》哺乳動物衰老新機制 隱性轉錄增加促細胞老化
2021-08-03/
實習記者 蕭宇軒
近(2)日,貝勒醫學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與合作機構的研究團隊發現,在衰老哺乳動物的幹細胞中,一種稱為隱性轉錄(cryptictranscription)的細胞機制有增加趨勢。研究結果也表示,限制隱性轉錄的過程可能延長壽命。該研究刊登於《NatureAging》。 先前研究已顯示,在酵母菌和蠕蟲中也發現了隱性轉錄與衰老的關聯。隱性轉錄不只是衰老的指標,也是老化的原因之...
科學新知
結核病
《PLOS Pathogens》美研究揭結核菌特定基因抑制免疫力 盼成治療新靶點
2021-08-02/
實習記者 蕭宇軒
近(1)日,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ofMaryland)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基因,可關閉人體免疫細胞重要的免疫訊號系統,降低免疫細胞的防禦力,導致感染惡化。該研究發表於《PLOSPathogens》。 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主因,該研究旨為開發新的治療靶點,了解細菌蛋白質與人體細胞互相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結核桿...
科學新知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癌
《Cancer Research》抑制E2F1、E2F2兩新靶點 有望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癌
2021-08-02/
記者 彭梓涵
近日,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大學(UniversityoftheBasqueCountry)的研究證實,抑制兩種新的蛋白質E2F1、E2F2,能防止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發展為肝癌(HCC),研究者認為這兩項蛋白未來有望成為疾病治療的新標靶。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CancerResearch》。 E2F1和E2F2被稱為細胞增殖活化劑,是肝臟脂質消耗的關鍵調節劑。但在小鼠動物實驗中...
科學新知
糖尿病
《Science》免疫系統蛋白促熱量代謝 降低二型糖尿病風險
2021-07-30/
實習記者 蕭宇軒
昨(29)日,美國賓州大學(UPenn)團隊發表了關於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研究。該研究針對一種稱作TSLP的免疫系統蛋白(immunesystemprotein)。研究發現,TSLP可以促進小鼠減輕體重,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成為治療的可能目標。該研究於7月30日刊登於《Science》。 研究人員利用腺相關病毒(AAV)促進TSLP生產量,發現可在28天內減輕約44%的體重,且認為TSLP能...
科學新知
免疫療法
肝癌
《Nature 》子刊:激酶抑制+免疫治療藥物 組合療法挑戰不治肝癌
2021-07-30/
記者 劉馨香
昨(29)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idneyKimmel綜合癌症中心研究顯示,激酶抑制藥物cabozantinib和免疫療法藥物nivolumab的組合療法,使一些通常被認為無法動手術的肝癌患者,成功進行根除性手術。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Cancer》。研究共有15名先前無法動手術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參與,透過藥物使其中1...
科學新知
微生物體
CAR-T
免疫療法
癌症
《Nature》子刊:微生物體代謝物增強CAR-T細胞療法殺癌效果
2021-07-29/
記者 李林璦
近期(1日),德國馬爾堡大學(Philipps-UniversitätMarburg)、符茲堡大學醫院(UniversityHospitalWürzburg)與英國微生物體公司4DPharma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細菌Megasphaeramassiliensis產生的代謝物可以讓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更精準地靶向小鼠實體腫瘤。目前4DPharma正將其菌株開發成候...
科學新知
帕金森氏症
《Cell》中腦功能新發現 助研究帕金森氏症新療法
2021-07-28/
實習記者 蕭宇軒
近(23)日,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ofBasel)和相關團隊表明,腦部的中腦區(midbrain)所影響的不只是步行,也包含控制不同身體活動(movement)的神經元。該研究有助於改善帕金森氏症的治療。相關發現已刊登於《Cell》。 現今研究,已知中腦的運動區能參與調節步行和其他形式的位移運動(locomotion),但是該區域的神經元功能仍有爭議。而在本研究最新發現,該區的許多...
科學新知
自閉症
腸道菌
《Gut》揭自閉症兒童腸道微生物體特徵 助非侵入自閉症預測
2021-07-28/
記者 劉馨香
近(26)日,一項發表於《Gut》的小型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具有與飲食無關的獨特腸道微生物體。其中,自閉症兒童與神經傳導相關的細菌較少、有5種獨特的細菌,且微生物體發展異常。研究結果有潛力成為非侵入式之自閉症預測方式。研究者比較128名3到6歲中國兒童的糞便樣本,其中64名兒童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另外64名為正常發育的兒童。研究發現糞便中的...
科學新知
免疫學
《Nature》子刊:賓大解「T細胞耗盡」機制 腫瘤免疫治療療效有望再突破!
2021-07-27/
記者 巫芝岳
昨(26)日,賓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員,針對癌症、愛滋病或C型肝炎病人常發生「T細胞耗盡」(Tcellexhaustion),導致其免疫力永久下降的現象進行研究,並解開其中關鍵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s)變化,未來有望針對此開發療法,讓功能受損的T細胞恢復正常。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Immunology》。免疫系統中,T細胞若長期「...
科學新知
基因定序
精準醫療
《Cancer Discovery》全基因、外顯子與RNA定序 助兒科癌症精準醫療
2021-07-26/
實習記者 蕭宇軒
近(23)日,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St.JudeChildren'sResearchHospital)研究團隊證實,對所有兒科癌症患者進行全面的基因體定序是可行的,能增進精準醫療的發展潛力。該研究已發表於《CancerDiscovery》。 研究過程中,309名參與患者提供生殖細胞DNA的全基因體和全外顯子(wholeexome)以進行定序。其中253名患者可額外提供足夠的腫瘤細胞樣...
第一頁
上一頁
63
64
65
66
6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