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多發性硬化症;幹細胞
《Neurology》:造血幹細胞移植 有望成多發性硬化症長效療法?!
2021-01-21/
記者 吳培安
編譯/吳培安 近(20)日,美國神經學學會(AAN)於知名學術期刊《Neurology》,發表一份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的回顧性研究,調查210名MS患者在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10年內的狀況。結果發現,7成的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患者、近6成的次發-漸進型(secondaryprogressive)患者未出現失能惡化,顯示造血幹...
科學新知
胰臟癌
標靶藥物
《Gastroenterology》癌症治療新標靶? CDH11抑制劑有望攻克胰腺癌
2021-01-20/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日,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GeorgetownUniversityMedicalCenter)的科學家發現,在小鼠體內若抑制「鈣黏蛋白11」(CDH11)這項已被證明與部分癌症轉移相關的蛋白質,將能顯著促進胰腺癌治療,並已開發出相關小分子藥物、成立新創公司,期望將該藥物進一步開發到臨床階段。該研究於2020年12月8日發表於期刊《Gastroenterology》。由喬治城大學腫瘤...
科學新知
細胞治療
癌症療法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劑
肝細胞癌福音!免疫藥物抗性T細胞療法 助肝移植患者對抗肝癌復發
2021-01-20/
記者 吳培安
編譯/吳培安美國時間19日,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MedicalSchool)發表一項新療法研究,其透過遺傳工程設計出對免疫抑制藥物(Immunosuppressivedrug)具有抗性的武裝型免疫T細胞,能夠幫助剛完成肝臟移植手術的肝癌患者,攻擊體內可能復發的肝癌細胞。這份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的《Hepatology》。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
科學新知
遺傳學
《Nature》子刊:中研院、臺大共解減數分裂基因互換關鍵機制
2021-01-19/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9)日,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團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成功透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以分子結構解謎與父母染色體配對相關的酵素「DMC1蛋白」,是如何調控DNA,以達到完美互換的關鍵機制。研究成果14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DMC1是主要催化父母染色體配對與互換的酵素,可以協助不完美的DNA配對,並達成完美的DNA互換。然而,減數分...
科學新知
生物資訊
腫瘤醫學
MD安德森開發正常細胞、癌細胞識別演算法 加速單細胞RNA定序研究
2021-01-19/
記者 吳培安
編譯/吳培安美國時間18日,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The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研究團隊,於《NatureBiotechnology》發表一項新的轉錄體(transcriptome)演算法「CopyKAT」。團隊表示,這套演算法能夠根據取自腫瘤樣本的單細胞RNA定序(single-cellRNAsequencing)資料庫,以99%的高...
科學新知
疫苗
鼻噴劑
《PNAS》雪梨大學創新鼻噴疫苗:「蛋白質+佐劑」合為一體 開發更省時
2021-01-19/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今(19)日,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ofSydney)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創新的經鼻給藥疫苗技術,可將疫苗中能引發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與所添加促進效用的佐劑,合成為單一分子,可大幅節省疫苗開發時間。該論文已發表於期刊《PNAS》。這支由雪梨大學有機化學與生化教授RichardPayne和百年癌症研究所(CentenaryInstitute)教授WarwickBritton領導...
科學新知
演化學
基因定序
陽明大學
陽明大學發現5關鍵基因 解謎臺灣漢人演化優勢
2021-01-18/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8)日,陽明大學宣布其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五個關鍵基因,讓臺灣漢人在演化及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不被天擇所淹沒。該研究也於日前發表於期刊《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的團隊,透過研究14,401位臺灣漢人的全基因體基因型,及其中772位全基因體序列,找到了CTNNA2、LRP1B...
科學新知
生物資訊
《Science》子刊:預測轉錄因子結合突破! AI洞見「單細胞」基因調控
2021-01-14/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rvine)的科學家發表了一項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框架(deeplearningframework),可用於預測單一細胞層級的基因調控,突破過去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結合預測技術,僅能針對整群細胞進行的限制。研究論文於2020年12月18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ances》。由UCIrvine華裔資訊科學系教授謝曉...
科學新知
癌症
《Cell》抗癌藥開發再突破! 哥倫比亞大學揪出跨癌種共同標靶「主調節蛋白」
2021-01-12/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11)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ofColumbia)的科學家,透過針對一萬名癌症患者的大型分析,發現20種癌種中共通的407個「主調節蛋白」(masterregulatorprotein)。相較於針對少數人特有的基因突變開發抗癌藥,這些關鍵蛋白質的發現,有望成為能一次治療多數癌症患者的藥物標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主調節蛋白」是一種在細胞調控網路中,存...
科學新知
流感
哥倫比亞大學開發傳染病早期預警系統涵蓋鄉村地區 彌補現有缺口
2021-01-12/
記者 劉端雅
編譯/劉端雅美國時間11日,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研發了一種傳染病的早期預警系統。該系統透過監測站,能更好地觀察和預測疫情的蔓延,包括尚未參與傳染病監測的醫療診所的地區,以彌補現有缺口。該研究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新的預警系統優化了監測站的選擇(例如優先考慮人口眾多的地點或使用隨機選擇的方法),再應用電腦模型分析這些監測站的數據,更能準確地預測流感傳播的地理分...
科學新知
癌症
抗藥性
化療
《Cell》化療藥抗藥性怎麼來? 癌細胞用「冬眠」抵抗化療藥
2021-01-11/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日,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研究中心(PrincessMargaretCancerCenter)的科學家,發現大腸癌細胞如何透過如「冬眠」般的「持久耐藥」(drug-tolerantpersister,DTP)機制,來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轉,有望成為未來抗癌療法的新標靶。該研究7日發表於期刊《Cell》。由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ofToronto)助理教授Catherin...
科學新知
耐藥性
2050年每年死於抗藥性細菌將超過癌症!賓大新胜肽標靶特定病原療效高10倍
2021-01-11/
記者 劉端雅
編譯/劉端雅近日,賓州州立大學(PS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胜肽片段,可以靶向特定的病原體(pathogen),而不會破壞增強免疫系統的有益細菌,有望減輕因耐藥性(drugresistant)細菌的感染而導致死亡的風險。該研究發表在《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根據英國政府和惠康基金會(WellcomeTrust)在2014年公佈的報告顯示,到2050年耐藥性細菌的...
第一頁
上一頁
78
79
80
81
8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