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醫療科技
NEW
台微醫完成2.7億私募! 亞美登健康科技創投、鐿鈦挹注 拓歐美市場
新聞集錦
NEW
11/20《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Incyte 7.5億美元押注Escient 兩新藥臨床開發不利;64.7%患者皮膚改善!嬌生口服乾癬新藥挑戰BMS Sotyktu
新聞集錦
新冠檢測
瑞磁新冠檢測訂單需求倍增 2021年全年營收創新高 2022年持續樂觀
2022-01-11/
記者 劉馨香
今(11)日,瑞磁生技(ABC-KY,6598)表示,由於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肆虐,全美平均單日新增病例爆增,同步帶動新冠檢測量能需求增溫,瑞磁生技美國客戶今年第一週的核酸檢測試劑用量,較去年12月平均一周增逾數十倍,不少客戶陸續追加訂單。瑞磁去年全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營收可望更勝去年。 瑞磁表示,未來無論是「新冠流感化」或「與病毒共存」,新冠檢測料將成為常態性需求。瑞磁生技2021年...
新聞集錦
癌症療法
免疫療法
細胞治療
腫瘤IL-2免疫療法受矚! 新創Avenge Bio完成4500萬美元A輪募資
2022-01-11/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美國生技新創AvengeBio宣布完成4500萬美元的A輪募資,該公司使用實體腫瘤免疫細胞治療平台「LOCOcyte™」,目前正針對腹膜癌,開發同種異體的IL-2細胞療法「AVB-001」。去年來,包括:WerewolfTherapeutics、AsherBio、XilioTherapeutics等開發創新IL-2腫瘤藥物的公司,也都取得破億美元的募資成績,顯示該療法在市場...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1/10《生技股動態》
2022-01-10/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中裕(4147)獲FDA通知預計2/21~23對中裕竹北廠進行BLA核可前的GMP查廠驗證✔友華(4120)子公司友杏之虎尾廠取得GMP併GDP符合性評鑑許可✔康科特(6518)新任總經理林盈州(明基電通泰國分公司總經理)✔仁新(6696)現增300萬股案,每股165元、認股基準日1/3101/10一日漲跌:(漲)亞諾法10%、逸達10%、ABC-KY9.92%(跌)祺驊7.22%、精...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全心醫藥上榜!獲選2022年最值得關注美國生技新創;Kriya Therapeutics收購罕病肝醣儲積症基因治療公司Warden Bio
2022-01-10/
環球生技
《臺灣》十年來首度更新治療指引生物製劑成兒童異膚治療新選擇 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嶄新的治療契機,今(10)日,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宣布,十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增加將生物製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 根據2021版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生物製劑療法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從根源改善病灶,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阻斷引發發炎的...
新聞集錦
ATTR
阿斯特捷利康
Neurimmune
AZ再攻心臟罕病TTR類澱粉沉積症 7.6億攜手Neurimmune
2022-01-10/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8日,阿斯特捷利康(AZ)旗下子公司Alexion宣布,將與Neurimmune合作開發單株抗體NI006,可用於治療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心肌病變(ATTR-CM),目前處於臨床1b期試驗。此協議交易金額高達7.6億美元。 在該協議中,Alexion將支付3000萬美元預付款給Neurimmune,以獲得NI006的獨家開發、製造和商業化權利,另外尚有7.3億美元是在Neurimmun...
新聞集錦
生技投資
財報
瑩碩多項授權案里程碑達標 12月、Q4營收同創新高
2022-01-10/
記者 彭梓涵
今(10)日,瑩碩生技(6677)公布2021年12月自結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2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月增113%,年增82%;第四季合併營收2.32億元,亦改寫歷年同期新高,季增19%,年增6%。累計2021全年營收為8.28億元。瑩碩表示,受惠多項授權案的里程碑達標,認列包括中國二項藥品完成階段性試驗目標、與健喬合作的暢銷降血脂藥品「愛脂婷錠」完成所有權移轉與權利金挹注,以及年底醫院備用藥品...
新聞集錦
CAR-T
心衰竭
mRNA
微脂體
《Science》微脂體包裹mRNA體內編輯CAR-T細胞 跨足心衰竭創新治療
2022-01-10/
記者 吳培安
近(7)日,全球CAR-T研究發源地——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一種CAR-T創新心衰竭治療策略,不需從患者體內抽出T細胞、重編程後回輸給患者,而是將mRNA包裹在靶向T細胞的奈米微脂體中,在患者體內暫時性重編程為CAR-T細胞,攻擊被活化的心臟纖維母細胞(cardiacfibroblasts),並在老鼠實驗中展現修復心臟纖維化的效果。 本研究資深作...
生技醫藥
JPmorgan
AI藥物開發
JP22
2022 JP Morgan前夕賽諾菲、安進、默沙東大廠搶先啟動AI公司巨資合作
2022-01-10/
記者 彭梓涵
第40屆2022JPMorgan醫療保健會議將於美國時間10日登場。但在活動前,已有三家製藥大廠啟動了巨額資金的交易,將人工智慧(AI)藥物開發的應用推向新里程碑,並為即將到來的JPMorgan會議揭開序幕。 這些交易包括:賽諾菲(Sanofi)與AI公司Exscientia簽署高達52億美元協議,開發15種候選新藥、安進(Amgan)以逾19億美元結盟機器學習新創GenerateBio進軍多款蛋...
醫療科技
數位醫療
打擊心房顫動!臺大醫、敦捷光電手機App測心律不整獲衛福部許可
2022-01-10/
記者 吳培安
今(10)日,臺大醫院發表新竹臺大分院、敦捷光電合作,以手機鏡頭以及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PPG)技術,開發出心律不整App「愛心鏡RhythmCam」,為全臺首款利用PPG技術、且獲得衛生福利部許可的心房顫動篩檢手機App,供一般民眾自行篩檢心律不整。 臺大醫院表示,愛心鏡RhythmCam可和與雲端平台結合,目的是透過手機的普遍性,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容易...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1/10《生醫焦點雷達》
2022-01-10/
新聞中心
賽諾菲砸1453億攜手Exscientia!結合AI縮短15種新藥研發時間科技新報2022/1/7奇美醫學中心「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聯合報2022/1/7零接觸、可攜帶健康醫療裝置成CES熱門題材!從人類到毛小孩都能遠端監控數位時代2022/1/7浩鑫2021營運脫離谷底向上今年Q1推出醫療PanelPC時報資訊2022/1/8中天旗下鑽石生技拚明年上市經濟日報2022/1/10富邦金董座蔡明興獲...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投資雷達
01/09《每周生技股動態》
2022-01-09/
新聞中心
WEEKLY動態:★台股:(周漲)ABC-KY15.79%、亞諾法15.47%、合世12.54%。http://bit.ly/220108bs★法人:(買超)國光生1626.12張、健喬732張、寶齡富錦720.46張;(賣超)美時2699.12張、泰福-KY1376.78張、中天1356.63張。http://bit.ly/220108cs★港股:恆指累升95點,收復月線。生醫藥版塊普遍走跌,唯...
新聞集錦
醫美
線雕
晶鑽生醫金線獎三年有成 奠基臺灣本土醫美技術自主
2022-01-09/
記者 劉馨香
今(9)日,晶鑽生醫(6815)舉辦第三屆金線獎頒獎典禮,表揚在線雕拉提表現卓越的集團與醫師,以推動臺灣線雕技術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金線獎第一屆至今,累積獲得超過近千位以上專業醫師支持,藉由競賽交流,引領臺灣醫美朝向創新研究,為本土研發自主人才奠定根基。 晶鑽生醫總經理謝佳憲致詞表示,從2019舉辦第一屆金線獎以來,這三年已看見成果,有愈來愈多醫師投入線雕,也有更多線材進軍臺灣市場。原訂去年舉辦的...
第一頁
上一頁
568
569
570
571
57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