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Tesaro開花結果! FDA批准GSK特定基因子宮內膜癌免疫療法
2021-04-23 /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22日,葛蘭素史克(GSK)宣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加速批准其開發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Jemperli(dostarlimab-gxly),治療復發或晚期且有dMMR(錯配修復基因有缺陷)遺傳異常的子宮內膜癌患者。 該療法是繼2019年默沙東(MSD)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Keytruda,獲FDA批准治療子宮內膜癌後,該適應症第二款免疫檢查點療法,同時也是首個針對子宮內膜癌特定基因...
Versant Ventures籌集9.5億美元基金 打造下一代腫瘤學、基因、細胞療法新創公司;FDA緊急停止嬌生新冠疫苗代工廠生產
2021-04-22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10年完成破千件臨床試驗TCTC助攻國內外取證、串聯國際CRO打造臺灣臨床試驗島 今(22)日,臺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TCTC)舉辦成果發表會,會中由總計畫主持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分享聯盟10年來的執行成果,共執行948件臨床試驗案及366件研究者發起之臨床試驗案,橫向串聯各大醫療體系量能,成立14個特定疾病聯盟,未來聯盟轉型後將持續推動臺灣臨床試驗躍上國際舞臺。 《臺灣》【台灣...
強化CRISPR Therapeutics合作關係 Vertex提高合作金額至9億美元;BMS擴大波士頓區進駐空間 做為癌症、免疫疾病研發新基地
2021-04-21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黑木投資羅敏菁:「市場定位清楚」臺灣再生醫療仍有大好機會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博士表示,臺灣在特管法的精神下,把細胞治療的細胞生產,以藥物生產和管理的方式監督之,使臺灣的細胞治療上有藥品GMP的雛型,這在提供有品質,可追蹤和有臨床品質的細胞產品時,都讓醫生、病患、和國際有可信賴的品管基礎,這是相當聰明的管理思維,也幫臺灣的細胞治療,奠定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創造出另一行業,即細胞的品質管理與...
黑木投資羅敏菁:「市場定位清楚」臺灣再生醫療仍有大好機會
2021-04-21 / 記者 彭梓涵
現職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早於1998年於華星生技服務(現被麗寶集團合併為麗寶生醫),在華星生技任職期間,她從事幹細胞及樹狀細胞的研究與治療。真正投身細胞療法研發後,轉戰創投成為臺灣生技投資界知名人士,評估過多家歐美細胞公司,並對CAR-T技術多所追蹤。羅敏菁也分享她對臺灣再生醫學產業的發展。 羅敏菁表示,細胞治療大致可分為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再生細胞治療和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目前國際在這三...
長庚領銜美馬里蘭州PAII實驗室 開發髖部骨盆骨折AI 獲史丹佛等醫院使用
2021-04-20 / 記者 彭梓涵
今(20)日,由林口長庚醫院外傷中心領銜美國馬里蘭州PAII實驗室,從5,000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設計出一套AI髖部骨盆骨折診斷演算法,輔助第一線急診醫師診斷,平均準確度超過95%。 相關研究今年2月不僅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美國史丹佛醫院、波士頓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新加坡樟宜醫院等國際多家知名醫院和外傷中心都已使用此演算法。 長庚外傷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
華淵鑑價陳淑珍:再生醫療產業化 完善「法規監管」為當務之急
2021-04-20 / 記者 彭梓涵
華淵鑑價為國內專業的評價團隊,20多年來,評估超過2,000件不同產業的公司價值,包含不動產、機械設備、無形資產。 華淵鑑價副總經理陳淑珍擁有企業評價師(NACVA)、英國皇家測量師(MRICS)、併購交易師等資格,在評估生技公司上富有經驗。2015年台灣八仙塵爆事件中,日本使用再生醫學技術培養自體細胞,修復燒傷者受損皮膚,為傳統技術無法治癒的病患帶來一線曙光。 陳淑珍表示,「再生醫學產品」所牽涉...
部立桃園醫院成陽明交大教學醫院 攜手提升醫療水準;美抗衰老新創BioAge Labs 賦予Amgen失敗藥物抗肌肉老化功能
2021-04-16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部立桃園醫院成陽明交大教學醫院攜手提升醫療水準 今(16)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舉行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學醫院」簽約暨揭牌典禮。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桃園醫院成為陽明交大的教學醫院,未來學生能在防疫專責醫院中見習,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表示,陽明交大與桃園醫院將持續建立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之密切合作關係,提升雙方之醫療專業水準。 《臺灣》慈濟攜手拜寧騰能開發腸道AKK菌癌...
臺灣21家孤兒藥廠類股新尖兵 瞄準罕藥藍海
2021-04-15 / 記者 彭梓涵
「罕病法」立法逾20年,臺灣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見疾病的國家。3月23日,由元富證券、環球生技主辦的生醫產業趨勢暨企業投資說明會――首場「臺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論壇,邀請國內專研罕病醫師、4家專門研發孤兒藥廠分享其在該領域經驗與見解。撰文、攝影/彭梓涵、李林璦近10年來,得益於美國FDA持續頒發多種審查措施,激勵行業投入罕見疾病藥物開發,孤兒藥在FDA獲批的新興療法中,比例逐年上升。2020...
臺灣《再生醫學專法》將上路 迎來臨床新紀元
2021-04-15 / 記者 彭梓涵
3月27日,台灣再生醫學學會攜手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於亞東醫院共同主辦「2021年台灣再生醫學學術研討會」。台灣再生醫學學會表示,鑑於近年臺灣再生醫療正如火如荼地從研發階段正式進入臨床應用,今年將主題「細胞與其衍生物應用於再生醫學」,聚焦在政策發展、基礎研究與臨床成果三大面向,並邀請到再生醫學法規官員、院長、教授級醫師學者等14名專家,帶來前瞻趨勢演講,國內三大再生醫學(協)會皆到場共襄盛舉。《特...
王奕嵐從化學聯考9分 到創新醫材的翻轉人生
2021-04-15 / 記者 彭梓涵
2020年,嬌生(Johnson&Johnson)內部視同「嬌生諾貝爾獎」的創新研發獎項「JohnsonMedal」,由嬌生集團旗下醫材子公司Ethicon生物外科全球研發部首席科學家暨技術長王奕嵐獲得,成為該獎1960年創立以來,首位獲得殊榮的臺灣人。王奕嵐帶領團隊開發出的三類創新醫材—手術粉末吸收止血劑,已獲40多國批准,臺灣也於去年獲批上市。撰文/彭梓涵外科手術是一項複雜...
【遠距醫療科技大廠篇】廣達、研華、遠傳、長庚醫科 提供零距離會診
2021-04-15 / 記者 彭梓涵
新冠疫情造成各國經濟、商業活動重創,科技股2020年第4季以來持續火紅,主要原因是科技產品,提供的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新,帶動相關醫療科技蓬勃發展。廣達、研華、宏碁、仁寶等電子大廠,從去年開始陸續投入遠距醫療,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5G與8K優勢下,逐漸由場域驗證走向落地應用。撰文/彭梓涵2020年前,臺灣遠距醫療(Telemedicine)發展受到法規限制,加上沒有健保給付,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