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國創新抗憂鬱藥物 無副作用、2小時舒緩小鼠憂鬱症狀!
2022-10-31 / 記者 巫芝岳
近(27)日,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團隊,開發出一項創新的抗憂鬱藥物,並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該團隊首次證實,藉由分解腦中「神經元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和「血清素轉運體」(SERT)形成的複合物,可快速緩解小鼠的憂鬱症狀,且不會產生目前速效抗憂鬱藥物常造成的錯覺、甚至類似思覺失調的副作用。該研究是由南京醫科大學的周其岡、朱東亞、嚴廷有三位教授共同領導;其設計出一項化合物,可破壞SER...
國衛院:臺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僅27%!籲提高健康識能、社會支持
2022-09-12 / 記者 劉馨香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吳其炘醫師研究團隊發現,高達83%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卻只有27%的患者尋求醫師治療,最終僅11%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顯示台灣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的狀況。研究已發表於《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研究團隊利用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台灣中高齡憂鬱症的治療狀況。結...
《Science》子刊:季節晝夜變化如何影響大腦? UCSD首揭「神經傳導物質」變化
2022-09-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團隊,在小鼠中發現了一項「因晝夜長短變化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改變」,進而影響行為的機制。該發現可謂首次突破在季節性光週期變化相關研究中,一直無法了解的分子訊號機制,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ance》。科學家過去雖已知道,因季節改變而造成的晝夜長短變化,會影響動物大腦與荷爾蒙變化,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因冬季白日時間減少而造成憂鬱的「...
BrainsWay憂鬱症第二款穿顱磁刺激 獲美FDA批准
2022-08-31 /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29日,以色列神經刺激療法公司BrainsWay宣布,繼2013年第一款深層穿顱磁刺激(deep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dTMS)設備(H1線圈),獲得美國FDA批准治療重度憂鬱症近十年後,另一款dTMS設備(H7線圈)又獲批准治療重度憂鬱症和焦慮性憂鬱症(anxiousdepression)。BrainsWay的深層穿顱磁刺激技術,是透過安裝在頭盔...
北榮「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揭牌! 個人化、精準、創新治療憂鬱症
2022-06-23 / 記者 李林璦
今(23)日,臺北榮總「情緒精準醫療中心(PreDIC)」揭牌啟用,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指出,頑固型憂鬱症的難治程度與治療方式日益增加,精準診斷與整合實證療法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特別籌劃成立該中心,將運用最新人工智能科技、雲端技術、腦神經刺激治療及新型抗鬱藥物,提供憂鬱相關疾病個人化精準診斷及整合創新的有效治療。 在創新的憂鬱症治療─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
三天即有改善!Sage/ Biogen 首個產後憂鬱症口服新藥 達三期終點
2022-06-06 / 記者 彭梓涵
近(1)日,SageTherapeutics和百健(Biogen)宣布,其共同開發治療產後憂鬱症(PPD)的口服性藥物Zuranolone,在三期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和所有次要終點。Sage與Biogen也開始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交PDD的新藥申請(NDA)。 Zuranolone的3期SKYLARK研究,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共招募195位患有嚴重PPD的成年女性,患者會被...
近6千人、長達16年追蹤!《Nature》子刊:腸道兩菌屬與重度憂鬱症有關
2022-02-07 / 記者 李林璦
近(4)日,在《NatureGenetics》上兩篇高達5千多人與7千多人、追蹤長達16年的研究指出,在進行腸道菌叢與人體的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後,發現兩種住院患者常感染細菌─摩根氏菌屬(Morganella)和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的豐富度與重度憂鬱症具有因果關聯。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大腦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聯,例如患有自閉症或情緒障礙的患者腸道中缺乏某些關鍵細菌。不過,缺...
史丹福大學研究:百憂解老藥新用 有望延長惡性腦瘤存活期
2022-01-07 / 記者 彭梓涵
近日,史丹福大學一項研究,從高致命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中確定一種調節神經磷脂(sphingomyelin)轉化為神經酰胺的酵素—神經磷脂磷酸二酯酶1(SMPD1),可做為GBM治療的靶點;除此之外,團隊還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百憂解(fluoxetine),可抑制SMPD1活性,進而抑制GBM生長。 相關研究已發表在期刊《CellReports》上。 這項研究是由史丹福大學病理...
有望驗血診斷憂鬱症!?《Molecular Psychiatry》發現憂鬱生化指標
2022-01-04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3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UIC)研究發現,人類血小板中有一種生物標記物─異三元體G蛋白(heterotrimericGproteins)(Gs蛋白(s:stimulatory))的α次單元(subunit),可做為追蹤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的指標。該研究發表於《MolecularPsychiatry》。 先前在人類與動...
SPAC上市後大動作! Pear收購Waypoint兩療法 進攻憂鬱症數位治療
2021-12-17 / 記者 巫芝岳
近(16)日,首家取得美國FDA數位處方藥證的新創獨角獸PearTherapeutics宣布,收購WaypointHealthInnovations的兩項憂鬱症數位治療(digitaltherapeutic)工具,正式進攻憂鬱症領域。12月6日,Pear也剛透過SPAC(借殼上市)方式,正式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該工具為數位認知行為療法,由Waypoint和瑞典厄勒布魯大學(Ö...
精神疾病重量級交易! Neurocrine 26億美元取Sosei乙醯膽鹼受體促效劑
2021-11-23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2日,開發神經和內分泌相關療法的加州生技公司NeurocrineBiosciences宣布,和日本SoseiHeptares達成一項最高可達26億美元的授權協議,Neurocrine將取得Sosei的蕈毒鹼型乙醯膽鹼受體促效劑(muscarinicreceptoragonists),用以開發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療法。根據該協議,除了1億美元的預付現金外,隨著產品開發到一定的監...
《Science》憂鬱症關鍵腦部受體GPR158結構終破解! 可望成治療新標靶
2021-11-22 / 記者 巫芝岳
近(18)日,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Institute)的神經科學團隊,首次破解一項與憂鬱和焦慮相關的腦神經「GPR158」受體結構,以及該受體如何接收訊號的機制。由於GPR158已被發現與重度憂鬱相關,因此這項發現,可望成為憂鬱症藥物開發的全新標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GPR158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一類常見穿膜蛋白)的一種,同時也是...